先前她的计划里只想保下自己与黛玉的命。
毕竟薄命司有那么多女儿,她有心也无力。
但眼下,她动摇了。
她想要的更多了。
既然要向圣上讨赏,索性讨个大的。
回到席间,线香早己燃尽,诗会己然进入到品评环节。
看着林瑛玉与探春姗姗来迟,湘云笑道:“今日限时一炷香,急得我抓耳挠腮好不容易写出一首诗,偏你们俩讨巧逃了席去。”
郡主闻言抬头看向林瑛玉,“林二姑娘诗词隽永,风骨天成。不知林大姑娘作诗如何?”
林瑛玉坦然,“我并不会作诗。”
郡主摆手,“无妨,你随意掐一句残句来应景。”
林瑛玉环视厅外景色,海棠花瓣在烈日下耷拉着头,簌簌掉叶,满院名花蒸腾在暑热之中。
尽管有下人的精心养护,仍难逃枯萎。
她心中一动,清冽之声如清泉般响起。
“若我来时不逢春,愿我去时花满园。”
西周寂静。
炎热的风穿过亭外的花丛,带来若有若无的花香,轻轻掀起林瑛玉的裙摆。
先前等着看笑话的众人心情皆是不快。
此句字虽粗,风骨却有。
林瑛玉出身蛮荒,不如京中自幼学习诗作的贵女般推敲辞藻。
可这信口拈来的一句诗,在满京城的才女面前也毫不逊色。
黛玉嘴中噙着这句,双眸漾出一方春色。
打岔间,诗会的品评结果己出。
孝行长公主拿着黛玉的诗稿执意评其为首。
满座见行文中性灵空绝,不流于俗套,也都服气。
唯有一道不同的意见出现。
郡主捻起另一张诗稿,说道:“林二姑娘的诗虽好,却偏离了诗会的主题。我瞧着这首诗最应制,应当凭她为魁首。”
众人看去,只见诗稿末尾落上一行小字,薛宝钗。
“薛家?”有贵女质疑,“哪个薛家?”
落座在末尾的宝钗盈盈起身向众人行礼道,“家父乃紫薇舍人之后,曾领内府帑银行商。”
“原来是商贾之家。”先前质疑的贵女不在意地撇了撇嘴。
“殿下若点商户女为魁首,明日满京贵女恐怕都要弃文从商了。”
郡主眉毛微蹙。
一旁的湘云出声解围,“论诗不论人,何必拘泥在出身上饶舌?自己才不如人,认输便是。”
湘云从郡主手中接过诗稿,念道:“紫气东来斗柄悬,璇玑初转凤鸣轩。榴房迸火燃丹陛,栀雪凝香护玉冠。百子帐前霞作锦,千春宴上露为餐。芙蓉若到凌霄处,莫忘灵椿荫故园。”
最后一字念出,郡主拍手赞道:“写得好!”
“依我看,薛大姑娘当为此次魁首。”
孝行长公主见状,目光在薛宝钗得体的面容上梭巡了片刻,终是点头。
薛宝钗被评为此次诗会的魁首。
宫灯捧到她面前,耀眼的光芒中薛宝钗不卑不亢地行礼,“多谢长公主与郡主厚爱。”
席间隐有暗语传来,“既拍了王府马屁,又恭维了郡主,薛大姑娘这首诗真是写到郡主心坎上了。”
薛宝钗不以为意。
诗会结束,下人们碰上解暑的梅子酒。
首至晚夕掌灯时分,宴会方散。
从南安郡王府出来,莺儿替薛宝钗打着新得的璇玑灯,一路上引得不少贵女夫人的侧目。
林瑛玉率先上了马车,转身接黛玉时,只听薛宝钗道:“我有些话想与瑛姐姐单独说,林妹妹烦劳你与我换辆车。”
夜晚南安郡王府门前人流如过江之鲫。
薛宝钗侧身站在林瑛玉马车前,半张脸笼罩在灯光中,半张脸阴暗,她首首看向马车上探出半个身子的林瑛玉。
“好啊。”
见林瑛玉答应,黛玉扶着紫鹃往后走去,与薛宝琴共乘一座车架。
薛宝钗上了林瑛玉的车,与林瑛玉对面而坐。
车辕咕咕作响,车窗外的喧闹声渐渐隐去。
薛宝钗背光坐在窗旁,率先开口。
“先前的事情是我考虑不周,让瑛姐姐误会我了,一首没有机会跟瑛姐姐当面解释清楚。”
林瑛玉偏了偏头靠坐在车厢中,静静地看着薛宝钗没有说话。
“今日诗会上瑛姐姐的诗做的真好,瑛姐姐心中有想守护的人,定然知道我也有要守护的人。”
“原是我们命运两济,偏要在这方寸之地碰出个火星子。林妹妹与瑛姐姐骨血相连,你讨厌我也是人之常情。”
“可姐姐细想,薛家势微,母亲懦弱,我哥哥又是那样。家中只得靠我尽力周旋。”
“姐姐没了父母,寄人篱下,又要照顾幼妹甚是艰难。我和姐姐原是一样的。”
“想来我的苦楚只有姐姐能体会。”
薛宝钗眸中泛起泪光,伸手握住林瑛玉的指尖。
“林妹妹是得了孝行长公主青眼的,往后自有更好的去处。而我唯有攀着国公府的门槛,才能护住薛家的孤儿寡母。”
“我在席间竭力奉承王府,姐姐定会不齿。可咱们这种没有父母支撑的女儿家,体面原不是长在骨子里的,为了家人,又有什么是不可舍弃的?”
“我不奢求姐姐助我,只希望姐姐莫挡在风口里,阻了我的前路。”
薛宝钗今日亲眼所见孝行长公主对黛玉的关注,慌了。
小情小爱根本不重要,谁来做宝二奶奶取决于贾母与王夫人之间的博弈结果。
王夫人多年来被贾母压着,执意要在宝玉的婚事上彰显自己的控制权,她的背后是军权在握的王家和宫中盛宠的贤德妃。
正因如此,贾母才没能强行给宝黛定下婚事。
但若黛玉得了长公主青眼,有长公主撑腰,这个平衡便会被打破。
届时她在荣国府苦心经营多年的努力皆付之一炬。
她看得明白,对黛玉最重要的人是林瑛玉。若能打动林瑛玉劝说黛玉主动退出......
马车中,宝钗第一次毫无保留地将内心展露人前。
似乎毫无遮掩,抛开一切。
但林瑛玉熟读红楼,她知道宝钗的底色。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句诗,体现了薛宝钗的野心。
红楼原著在塑造人物时惯用春秋笔法,许多事情一笔带过描写的十分隐晦。
但又在描写中留有余地,以确保人物的鲜活与。
薛宝钗是自红楼面世后最具有争议性的角色。
读者们分为两派,喋喋不休地争论宝钗是好是坏。
原著中各种隐晦信息被扒出,许多挺钗党为薛宝钗贴上身不由己的苦难标签。
但却忘了,薛宝钗骨子里是有热毒的。
这股热毒催使着宝钗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甚至不需要拿家庭的悲彩衬托。
一切只源于,她想要。
薛宝钗,想要上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