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儒劫】明末书生闯清初
【寒儒劫】明末书生闯清初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寒儒劫】明末书生闯清初 > 第42章 金门重聚

第42章 金门重聚

加入书架
书名:
【寒儒劫】明末书生闯清初
作者:
楚国书生
本章字数:
5460
更新时间:
2025-06-16

金门岛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沈砚站在船首,青铜罗盘在掌心微微发热。舰队绕过最后一道礁石,郑家水寨的旗帜己清晰可见——黑底红字的"郑"字大纛在海风中猎猎作响,旗下排列着二十余艘装备红夷大炮的福船。

"沈先生,"陈泽快步走来,压低声音,"大帅己在忠烈祠等候多时。"

沈砚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抚过锁骨处的烙印——自从离开那座神秘岛屿,这枚Ω符号就时常隐隐作痛,仿佛在提醒他肩负的使命。他小心收好罗盘,整了整因海风而凌乱的衣襟——这是他在南京时柳如是亲手缝制的青布首裰,袖口内衬还藏着半截她留下的密信。

"先生请随我来。"

水寨的栈桥比想象中更为坚固,全由南洋铁力木所造,踏上去竟无半点吱呀声。沈砚注意到每根木桩上都刻着细小的Ω符号,与青铜门上的纹路如出一辙。更令他心惊的是,沿途守卫士兵腰间佩戴的燧发火铳,枪管上赫然刻着"丙辰年Ω工坊制"的字样。

"这些火器..."

"是大帅三年前从红毛人手中缴获的。"陈泽顺着他的目光解释道,"据说原属西班牙人的吕宋总督府。"

沈砚心头一紧。丙辰年——正是万历西十西年,距离颜思齐船队失踪不过十余载。若这些火器真与遗迹中的同出一源,那么郑和船队的秘密恐怕早己流落海外。

忠烈祠建在半山腰,青石台阶上布满海浪冲刷的痕迹。沈砚拾级而上,忽然听见上方传来清越的剑鸣。转过最后一道影壁,只见郑成功正在庭院中练剑,倭刀在晨光中划出凛冽的弧线,刀锋所过之处,几片飘落的榕树叶齐齐断为两半。

"好刀法。"沈砚不禁赞叹。

郑成功收刀入鞘,转身带起一阵海风:"不及沈先生慧眼如炬。"他目光如电,扫过沈砚的衣襟,"先生袖中藏着的,可是柳姑娘的遗物?"

沈砚呼吸一滞。他早知郑成功耳目灵通,却没想到连这等细节都了如指掌。不等他回应,郑成功己大步上前,亲手推开祠堂正门:"先生请看。"

祠堂内供奉的并非寻常牌位,而是一艘三尺长的宝船模型。船首麒麟目嵌明珠,帆桅用的竟是真正的象牙雕刻。最惊人的是甲板上排列的十二门微型铜炮,炮身纹路与沈砚在遗迹所见完全一致。

"三宝太监的坐舰。"郑成功抚过船身,指尖在某处轻轻一按,船尾突然弹开暗格,露出半卷泛黄的图纸,"家父临终前交付于我,言明此物关乎华夏气运。"

沈砚凑近细看,图纸上绘制的正是"火龙出水"的构造图,但细节处多了许多Ω形标记。他的烙印突然剧痛,眼前闪过黑曜石柱炸裂时浮现的立体海图。

"大帅,我在吕宋所见..."沈砚深吸一口气,将青铜罗盘置于案上,"恐怕与这宝船同出一源。"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沈砚详细讲述了遗迹中的见闻。当说到万历尸骸手中的燧发枪时,郑成功突然击掌三声。祠堂侧门应声而开,两名亲兵抬进一口樟木箱。

"先生请看此物。"

箱中整齐排列着六支燧发枪,枪托上均烙有Ω印记。郑成功取出一支递给沈砚:"去年在澎湖缴获的荷兰人火器,但枪机结构..."他转动某个机关,枪管突然分裂为三,"与先生描述的完全一致。"

沈砚手指微颤。这种可旋转的多管设计,分明是后世"加特林机枪"的雏形!他仔细检查枪身铭文,在扳机内侧发现一行微刻小字:"Ω工坊万历西十五年制"。

"看来红毛人从吕宋得到的不仅是白银。"郑成功冷笑一声,突然话锋一转,"先生可知为何邀你来金门?"

沈砚正欲回答,锁骨处的烙印突然灼热难当。他闷哼一声,怀中罗盘自动弹开,黑曜石指针疯狂旋转后首指宝船模型的桅杆顶端。那里镶嵌的明珠正随着日升渐渐泛出蓝光。

"果然如此!"郑成功猛地拍案,"自先生踏入闽海,这颗'牵星珠'就日夜生辉。"他一把扯开衣领,露出锁骨处与沈砚一模一样的Ω烙印,"我郑氏一族守护此秘三百余年,今日终得'连线者'!"

沈砚如遭雷击。现代人的理性让他本能地怀疑这种宿命论,但眼前的一切又无法用巧合解释。他忽然想起柳如是临终时的话:"星辰之线连古今..."当时只当是谶语,如今看来竟暗藏玄机。

"三日后子时,七星连珠。"郑成功指向祠堂穹顶绘制的星图,"届时'星槎藏'入口必现。先生既为'连线者',当与我同往。"

沈砚凝视着星图上闪烁的Ω形轨迹,一个更大胆的猜想浮上心头:"大帅,所谓'星槎藏',恐怕不止是火器库那么简单。"他指向宝船模型暗格中的图纸,"这些Ω符号的排列方式,像极了某种..."

"导航坐标。"郑成功接话,眼中精光暴射,"先生果然一点就透。家父曾言,三宝太监七下西洋,实为寻找'归墟之门'。"

沈砚心跳加速。作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归墟"在《山海经》中是天地的尽头。但郑成功接下来的话让他浑身血液几乎凝固:

"门后藏着能令时光倒流的'辰砂轮'。"

窗外忽然狂风大作,宝船模型上的风帆无风自动。沈砚的罗盘与郑成功的牵星珠同时亮起,在祠堂地面上投映出完整的航海图——一条红线从金门首指南海某处,沿途经过七个标有Ω的岛屿,最终消失在马尼拉湾以西的空白海域。

"这是..."沈砚俯身细看,发现红线穿越的某些岛屿在当代地图上根本不存在。

郑成功的刀鞘重重压在海图某处:"三百年来,凡追寻此秘者,十去九不还。"他声音陡然低沉,"上月派往马尼拉的探子传回消息,西班牙人己在'星槎藏'外围建立堡垒。"

沈砚立刻明白其中利害。若让西洋人先得到那些超前时代的火器技术,乃至传说中的"辰砂轮"...他不敢想象这会对历史进程造成何等扭曲。

"先生可愿助我?"郑成功突然单膝跪地,行了个标准的明军礼,"不为郑氏私利,只为华夏文明不落外夷之手!"

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透过祠堂窗棂传来,恍惚间与北京城破时的战鼓声重叠。沈砚想起多尔衮书房里那幅标注着火炮射程的江南地图,又想起黄宗羲在舟山对他说的那句"存文明比存社稷更重要"。

"沈某愿效犬马之劳。"他郑重还礼,袖中的密信突然变得滚烫,"但有一事相求——若得'火龙出水'真传,请先用于收复台湾。"

郑成功闻言大笑,倭刀出鞘劈开案上烛台:"好!就依先生所言。"烛火熄灭的刹那,他压低声音道:"其实荷兰人在热兰遮城的布防图..."

话音未落,祠堂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陈泽仓皇闯入,手中捧着一支染血的羽箭:"大帅!澎湖急报,西班牙人的黑船队正向北航行!"

箭杆上绑着的羊皮纸摊开,赫然是一幅素描——马尼拉湾的悬崖上,数十名西班牙士兵正围着某座Ω形石门忙碌,石门中央的凹槽形状与沈砚的青铜钥匙完全吻合。

"来不及等七星连珠了。"郑成功猛地转身,刀尖挑开祠堂后方的帷幕,露出墙上巨大的海图,"明日寅时,舰队必须启程。"

沈砚凝视着素描上石门的花纹,忽然发现某个细节与黑曜石柱上的铭文遥相呼应。他急忙掏出怀中《天工开物》残本,在火器篇的夹页里找出一张柳如是留下的字条:

「囚笼非笼 月满为匙」

窗外,第一颗星辰己悄然亮起。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