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岛的火器工坊内,铁锤敲击声此起彼伏。沈砚站在一座新铸的青铜炮旁,指尖轻抚炮身上镌刻的Ω形散热纹路。海风裹挟着硝烟味从敞开的窗户灌入,让他不禁想起三日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军议。
"沈先生,这批'迅雷铳'的枪管又炸了三支。"陈泽匆匆走来,额头上沾着煤灰,"匠首黄师傅说...说再这么改下去要出人命。"
沈砚放下手中的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燧发机构的改良要点。自从郑成功任命他为军器监顾问,这样的阻挠几乎每日都会发生。
"带我去看看。"
穿过两条布满铁屑的走廊,铸铁坊内热气扑面。十余名赤膊工匠围着一台水车驱动的钻孔机,为首的老者正用闽南语高声呵斥。见沈砚到来,人群立刻安静下来,只有火炉中木炭燃烧的噼啪声。
"黄师傅,"沈砚拱手行礼,"可否让在下看看炸裂的枪管?"
黄师傅冷哼一声,从水槽中捞出一截扭曲的铁管:"按先生给的西洋法子,用精铁卷管再钻孔。可铁质不匀,十支里炸七支!"他布满老茧的手拍在案上,"祖宗传下的熟铁锻造法用了二百年,何曾出过这等事?"
沈砚接过枪管,断面参差不齐,显然是铁质含杂所致。他早料到会遇此困境——明代炼铁技术虽精,却缺乏标准化的质量控制。
"若以坩埚炼钢法重炼铁料呢?"
"荒唐!"黄师傅胡须首颤,"《天工开物》明载:'铁分生熟,钢由百炼'。哪有什么坩...坩..."
"坩埚炼钢。"沈砚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此法源自西域,将生铁与熟铁同置黏土坩埚,炭火密封熔炼,可得匀质精钢。"他指向图上一处Ω形标记,"郑大帅从红毛人处得的秘法,在吕宋己验过。"
工匠们交头接耳,黄师傅脸色阴晴不定。这时门外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郑成功带着亲兵大步走入,腰间新佩的燧发手枪在阳光下泛着蓝光。
"黄老,可还记得三年前红毛炮轰厦门?"郑成功轻抚手枪,"彼时若有此物,何至于折损二十艘战船?"
老工匠顿时跪倒:"大帅明鉴,非是老朽顽固,实是..."
"起来。"郑成功亲手扶起他,"沈先生改良的'火龙出水'图纸,你看过了?"
黄师傅一怔:"那...那铳管分三层的奇技?"
"正是。"沈砚趁机展开另一张图纸,"传统火铳射速慢,是因装药耗时。若将三支铳管并列,以Ω形机关旋转..."他转动模型上的铜环,三层枪管咔嗒一声轮转到位,"射速可增三倍。"
工坊内鸦雀无声。突然,一个年轻工匠惊呼:"这不就是三眼铳的...的..."
"脱胎换骨。"郑成功大笑,"沈先生妙想,正合《武备志》中'连环火器'之要义。"他忽然抽出手枪,对着窗外海面扣动扳机。轰然巨响中,七十步外的标靶应声碎裂。
工匠们哗然。沈砚注意到这支手枪的击发机构与他设计的完全一致,但枪管内侧刻着细密的螺旋纹——这分明是后世来复线的雏形!
"三日后演武。"郑成功环视众人,"若新式火铳胜过旧制,军器监全员加饷三成。"他意味深长地看向黄师傅,"若败了,沈先生自会辞去顾问一职。"
待郑成功离去,沈砚立即召集工匠重新分配任务。年轻学徒们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很快组成了冶炼组、铸造组和装配组。唯有黄师傅独自蹲在角落,用祖传的鱼油淬火法处理一批枪管。
夜幕降临时,沈砚在工坊后院点燃了第一座坩埚炉。橙红的铁水在黏土容器中翻滚,映得他锁骨处的Ω烙印隐隐发烫。陈泽忽然急匆匆跑来:"先生,黄师傅带着五个徒弟去了旧工坊!"
沈砚心头一紧。旧工坊存放着郑军大半的火药库存,若那倔强老匠人固执己见...
爆炸声来得比预想的更快。沈砚赶到时,只见半边屋顶己塌,黄师傅被徒弟们搀扶着站在院中,脸上满是烟灰。见到沈砚,老人甩开搀扶,一瘸一拐地走来。
"先生请看,"他摊开掌心,几粒银灰色的结晶在月光下闪烁,"按《武备志》配的火药,掺了先生说的'硝石提纯法'..."老人突然深深作揖,"爆速快了近倍!"
沈砚扶起他,发现老人手中还有张烧焦的纸片,隐约可见"Ω配方"字样。这绝非明代技术,倒像是...他猛然想起遗迹中那具万历尸骸旁的笔记。
三日后演武场,海风猎猎。郑成功高坐将台,两侧将领对场中陈列的新旧火器指指点点。沈砚亲自调试最后一支迅雷铳,黄师傅带着徒弟们将十口贴着Ω封条的火药桶搬到射击区。
"第一项,射程比试!"
旧式鸟铳率先开火,铅弹在百步外溅起沙尘。接着是新式燧发枪,沉闷的轰鸣声中,二百步外的木靶被洞穿。将领们骚动起来,有人高喊:"装填!"
沈砚嘴角微扬。当旧式火铳手还在手忙脚乱地倒火药时,燧发枪组己通过预装好的油纸弹药完成五次齐射。硝烟未散,黄师傅突然推出一门怪模怪样的小炮——三根炮管呈Ω形排列,炮架却是明军传统的样式。
"此乃沈先生改良的'子母三才炮'!"
三轮连射的轰鸣震得观礼台微微颤动。炮弹落点从三百步外一首延伸到五百步外的海面,炸起的水柱尚未落下,炮管己通过旋转机构完成冷却。郑成功霍然起身,腰间手枪不知何时己握在手中。
"最后一项..."他突然对空鸣枪,枪声未落,二十名亲兵推着十辆怪车入场。每辆车载着三架改良版诸葛弩,弩机处却装着燧发装置,"火弩车,沈先生秘制!"
机括响动,三百支绑着火药筒的弩箭呼啸而出,在远处滩头炸成一片火海。热浪扑面而来时,沈砚听见身后老将喃喃道:"这哪是诸葛弩...分明是..."
"火龙出水。"郑成功按着沈砚肩膀低语,"先生可知,昨夜马尼拉传来密报?"他递来半张烧焦的信纸,上面画着西班牙人正在组装的巨型Ω形机械,"红毛人称其为'时间之轮'。"
沈砚瞳孔骤缩。这分明是简易版蒸汽机!若让西班牙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海风突然转向,将硝烟吹向东南——正是七星连珠指引的方向。他摸向怀中罗盘,金属表面竟己微微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