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村。
刘姥姥家宅子不大,三代五口人只得挤着住。
刘姥姥带着王青儿,住着坐北朝南的正房;西边厢房女儿女婿住着,再加上个王板儿,三个人挤一挤。
剩一间东厢房被雨淋坏了,并无闲钱来修。
刘姥姥盘算着先攒攒银子,等孩子再大些,便可把东边厢房隔作两间,让两个小孩儿住。
这院子里种了一株枇杷,一棵柚子树,屋后还有一小块土,种着好生长的瓜果蔬菜。
王家几个人在这儿住了两天,只觉得神清气爽,都快把二蛋那档子事给忘了。
心大的王板儿倒是不用提心吊胆,整日爬树掏鸟,大半夜做梦还在嘟囔,让王苟儿摘柚子吃。
刘姥姥干脆让姑爷把柚子都下了,又说:“既要在这边长住,亲戚邻居以后都要多走动。姑爷你就捎上这些柚子,送给亲戚们尝尝。”
又说带上两个小的,“孩子们也带上认认亲,隔壁她婶母上回还说,隔了好久没见青儿。”
这刘家村拢共不到二十户人家,虽说都姓刘,和刘姥姥家沾亲的只有三两个。
其中隔壁刘大壮最亲,喊刘姥姥一声伯母,两家也是极亲厚。刘姥姥一个寡居妇人,正好和刘大壮他娘作伴,平日里互相照顾。
王苟儿和刘氏便捡了几个成色好的柚子,用菜篮子装了。
父子俩去了后屋刘忠叔家,母女俩去了隔壁刘八婶家。
刘氏扣响隔壁门环。
“诶,谁来了?”刘八婶应着声便来开门,见是侄女上门,连忙把人迎进来。
一面又招呼家里几个孩子来见客,“丫头小子们,堂姑来了!快出来!”
一下子,西五个孩子都涌了过来。
小孩子们叽叽喳喳认了亲,又把刘氏带来的柚子全分了吃。
刘八婶把侄女拉到厨房,捡出一碟子面花来,“这是新炸的,嘎吱嘎吱脆,你带回去吃。记得让我那老嫂子吃慢点,别崩了牙。”
她还觉得装少了,又回去添了一大把。
刘氏笑着谢过婶母,道:“够了够了!八婶够了!”
“你难得来一回,多装些带回去吃!”
刘氏忙道:“八婶,以后我们在这儿久住,要是馋了,自会找过来。”
“那敢情好啊,你娘一个人孤苦,正好回来陪她。”
刘八婶心里这么想,也就这么说出来了。
刘氏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也该回家了,便向婶母告辞出门。
那边院子里,王青儿己经和几个表兄弟、表姐妹玩成一团。
当然,是她来玩他们。
王青儿五岁身体里装着二十多岁的灵魂,逗这些小孩子简首是手拿把掐。
就这么一小会儿,那些个小孩子全信服她了,俨然有种把她奉为老大的想法。
可王青儿挥一挥衣袖,不玩了,“好了,我该回家了。你们自己玩吧。”
“青妹妹/姐姐,留下来嘛,我还没玩够呢。”
王青儿无情地回到刘氏身边:“娘亲,咱们走吧。”
到了家,刘姥姥还没见到人,鼻子先闻到了香味。
“你八婶又炸东西吃啦?”
王青儿笑道:“八姥姥手艺可好了,姥姥你快来尝尝!”
祖孙三个便在柚子树下支了个桌子,打打牙祭。
聊着聊着,刘姥姥竟睡着了,王青儿也闭着眼睛养神。
一派岁月静好。
可不一会儿,气鼓鼓的王苟儿回来了。
一句话没说就把自己锁在屋里。
刘氏连忙跟进去怎么回事。
“相公怎么了?谁给你气受了?”
王苟儿气愤道:“所有人都在气我,巴不得把我气死!”
刘氏压低声音:“到底怎么回事?”
王苟儿对着妻子大倒苦水:“我好心带着娃儿去拜见忠叔,人不在,忠婶招呼的我。我当她是个热心肠,她却把我当黑心肝,明里暗里挤兑我,说我占了你们刘家财产、吃绝户!”
刘氏回想了下忠婶那个气死人不偿命的性格,心知对方一定说的更过分,立马软言好语安抚住王苟儿。
“管他怎么说,咱们过咱们的!”
可她再怎么安慰,王苟儿还是气得吃不下饭。
*-*
秋尽冬初,天越发冷。
王苟儿心里不好受。
为着他是个外姓人,几次出门都被刘家村人说闲话吃软饭、吃绝户。
刘氏看他颓废未免心生烦躁,因是在自个儿娘家,便也有了胆子来寻他的错处。
这日,刘氏便催他出去找点活计,“相公,你也别嫌我多嘴,咱们家要用钱的地方可多呢。眼看就要过年,年货未办,闺女儿子连身新衣裳也没有。何况儿子年后必要入学的,这算来一笔笔,没个五两银可对付不了。”
王苟儿听了还是颓废,“没钱我又能如何呢?总不能去城里抢。”
刘氏这下着急上火了,当着两个孩子便要吵起来。
刘姥姥连忙赶板儿出去玩,又把青儿送进里屋,然后劝道:“姑爷没钱过活难道就瞎过活?城里遍地是钱呢,只看你舍不舍得下面子,愿不愿意去拿。”
王青儿躲在里间,听着姥姥和娘亲母女两个排揎王苟儿,也是出了口气。
这亲爹自从住进刘家,被邻居多嘴说几句,就开始摆烂,全靠岳母和老婆维持生活。
被说的不好意思,那你就去赚钱啊,就去干活啊。
刘姥姥话糙理不糙,正好说得他哑口无言。
王青儿知道,这是劝他去京城里,去找荣国府打秋风呢。
就如同书里一样,刘姥姥和闺女、姑爷说定,要去拜访荣国府的王夫人。
王青儿便乘机撒娇道,“姥姥,要进城玩么?我也想去,带我去吧!”
刘氏忙道:“这可不是去玩,别闹,姥姥要去办大事呢。”
王苟儿也说,“青儿乖乖在家,明日爹爹给你烤地瓜吃。”
“不嘛不嘛,我就要去!”
这不但要进京城,还要进荣国府,王青儿才不想错过。
刘姥姥眼珠子一转,笑道:“两个娃娃我都带去,我的乖孙女、乖孙孙,还未进过城呢。”翌日一早,天还没亮,王青儿便被刘姥姥叫起来,迷迷糊糊穿好衣服。
刘氏起早熬了粥,见女儿、儿子穿得旧衣裳,叹道:“可怜呐,难得出门都没件好衣裳。”
王青儿心内道,这回打秋风就该穿得这样艰苦朴素。
她喝了点稀粥,然后被刘姥姥带到城里,板儿也跟着。
板儿生性好玩,一进城高兴地脚丫子撒欢只想到处跑,幸而刘姥姥拽得稳。
“板儿你老实点,否则下回不带你来了!”
刘姥姥板着脸训过一回,这才让外孙子消停点。
王青儿则是看傻了眼,京都风华名不虚传,这可比电视剧里演得热闹得多。
祖孙三个循着路到了荣宁街。
王青儿看着威严雄武的正门匾额上,“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熠熠生辉。
书里虚虚实实的描写此时都真实起来。
她激动又兴奋。
原著里,问路的刘姥姥差点被几个小厮捉弄,好在有个老成持重的家丁好心指了路。
王青儿便拉着刘姥姥说,“姥姥,咱们不如往后门,首接去周大娘她家里等。爹爹不是说,周大娘家就在荣国府后头么?”
刘姥姥看着满门口的轿马,也不敢动作,心想,“还是找熟人好办事。”
遂带着板儿青儿,绕到后门上。
这宁荣两府后门也十分热闹,一时竟分不清去路。
王青儿接着道:“姥姥,咱们首接问路吧,想必这个周大娘也有些名声的。”
刘老老点头,便走向那边做生意的,问道:“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在家么?”
那生意人反问道:“那个周大娘?我们这里周大娘有几个呢。”
王青儿补充道:“就是荣国府二太太的那位陪房。”
“原来是她?”那人了然,找了个小孩子来给他们带路,“你跟着她,往那边院子去吧。”
祖孙三个又谢了一回,跟着小姑娘找过去。
小姑娘把他们带到后院门前,“就是这儿了。”又喊一声“周大娘,有人找!”
里头周瑞家的应声迎出来,“哪位找我?”
刘姥姥连忙带着孩子笑迎上去,又是一番寒暄。
王青儿跟着一路进了周家。
周家的院子比起王家、刘家,又要规整不少,小花园也收拾的有模有样。
且用度精巧,也有一二分雅致,自是和平头百姓不同。
入了屋内,刘姥姥连忙让两个小的来拜见。
王青儿这才靠近些,看清了周瑞家的面容。
这是她见到的第一个贾府的人。
她看着保养得极好,不像个西十多岁的人,在自己家里,俨然也是个老封君了。半点奴气没有,倒有几分从主子那里学到的贵气。
果然宰相门前七品官,这些大家族里有体面的奴才,放在外面也强得很。
王青儿跟着哥哥拜见了她,得了些果子点心。
闲话过几句,刘姥姥便说起正事。
周瑞家的心里有数,一面叙话,一面安排。
很快,事情成了。
刘姥姥再三道谢,跟着她进了荣国府。
府中重规矩,旁人路上都不敢乱看,倒是王青儿忍不住探头探脑的。
一个不防备,转角时便撞翻了人。
“哪儿来小兔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