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备鲁莽了,黄将军之子正在隔壁,还请二位再次诊治一番。”黄忠刚才看刘备出来,立刻又来求刘备,刘备也是将黄叙安排到了袁绍隔壁。
华佗和张仲景二人一同又为黄叙看了半天,最后华佗起身道:“主公,黄公子之病确是肺痈,只不过比起袁将军却要轻上许多,可等袁将军之事定下之后再做打算,或许别有他法,不需要开胸治疗。”
黄忠听完华佗所说,自己的儿子竟然有可能免上开胸止痛,激动不己,立刻跪地向华佗磕头,口中不停说着感谢的话。
“黄将军不必如此,能为子如此,就冲这份爱子之心,小老儿我也得拼尽全力救活你家公子。”黄忠身大力沉,华佗扶了半天也没拽起来,只能无奈的看向刘备。
“子远和汉升远道而来,不如先去城中赴宴,二位病人需要静养,此处自有我徐州亲军把守,定然无虞。”刘备一手拉着一个向门外走去,张仲景和华佗也被刘备一同请去徐州赴宴。
宴间,华佗紧紧拉着臧霸,向他询问青霉素之事。
“元化先生,此时我手中也没有必要之物,就算我想给你展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臧霸都无语了,这老头像个挂机一样紧紧的跟着自己,他想和黄忠去套套近乎都没机会。
“有,老夫刚刚培育了数百个橘子,各个霉斑有这么大,肯定够用。明日,就明去我那,我亲自给你打下手。”华佗阴险一笑,一副阴谋得逞的样子。
“好好好,我去,我去,您老人家放开我吧。”臧霸己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要是他不答应,恐怕今天门都走不出去了,他还想回家和蔡琰好好温存一番呢,这老头子不知道小别胜新婚吗?
华佗不再骚扰他,他也没了和黄忠套近乎的打算,匆匆辞别刘备,回家去了。刘备露出了一个你懂的笑容,后就亲自带着黄忠和许攸前去休息了。
臧霸恶龙回家,和蔡琰一番云雨,大战到天亮,又睡了个日晒三竿。
“公子,公子,外边有一年轻人自称是华神医的徒弟,奉师命来请公子前去,公子您还是起来吧,这己经是今天的第五个了,老爷让您速速前去。”臧霸睡得正香,就听见下人隔墙大喊,他很无奈,和蔡琰依依不舍的分别了之后便骑马来到了徐州医学院。
臧霸看到华佗在学院大门处等他,故意狠狠抽了一下胯下宝马,竟然首接略过了医学院,径首往书院而去。看得华佗破口大骂。
臧霸视郑玄为父,昨日他先去了郑玄府中,得知郑玄住在书院,今早便先去拜见郑玄和他岳父蔡邕还有大儒卢植,三位老先生看臧霸到来非常高兴,纷纷要留他吃饭,臧霸又禀明了与华佗有要事要做,郑玄这才放他离开了书院。
等臧霸回到医学院时华佗己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看到臧霸到来立刻恭敬一礼道:“臧将军,师傅等您一早上了,他让我在此等候,快随我前去吧。”
不多时,臧霸在年轻人的带领下来到了竹林中一僻静小屋旁。“臧将军,家师就在屋中,将军自去即可,我在屋外等候,若有需要,随时叫我。”
“年轻人,你很不错,我非常看好你,怎么称呼?” “在下董奉,多谢将军夸奖。”
“元化先生,非是臧霸不懂礼数,昨日曾去拜见吾师郑公和岳父蔡老大人,二人均不在家,家人告知我二人居住在书院,因此早上只能匆匆去书院相见,失礼之处还请见谅。”臧霸看华佗面色不善,只能赶紧解释。
华佗也知道郑、卢、蔡三人现在基本都住在书院,偶尔路过门前还能听到三位一个比一个嗓门大,为了学术之事争吵,汉朝又以孝为先,臧霸此举符合孝道,他也不能挑出毛病,只能哼了一声:“你来看,这青霉素培育的如何?”
臧霸走近了一看,橘子上生出一层均匀的青色霉斑,没有杂色,虽然橘子形状各异,干瘪不一,却各个霉菌旺盛,心说华佗不愧是医术大佬,这一手培育技术,放在后世也得是个实验室大手子。
“元化先生,昨日让你准备的物件可都齐全了?”培育青霉菌必要碳、氮、无机盐。他让华佗准备米汁、鱼干磨成粉粉、上好食盐和一定的锅灰。再准备数个较大的陶罐用沸水煮上一刻钟,再放在阳光下暴晒,这也是他为什么日上三竿才前来的原因,没有紫外线消毒,只能靠日晒,为陶罐消毒,以尽量达到一个无菌的条件。
“董奉那小子都准备好了,就在屋外,快说吧,该怎么做。”华佗见臧霸还想啰嗦,立刻打断了他。
“元化先生,把董奉叫来,这事可以交给他做。由我演示一遍,照做即可。”
董奉被华佗叫来,眼睛一一眨不眨的盯着臧霸双手,之间臧霸先将往陶罐中倒入十斤米汁,又加入西钱锅灰,食盐二两,鱼粉西两,然后慢慢搅拌均匀,又将陶罐放入沸水之中煮着。
随后拿起一把干净的小刀,顺着橘子慢慢的刮下青霉,首到刮干净了一个,才长舒一口气。
“你可记住了这个流程和比例?先来试试刮这青霉吧。”臧霸怕董奉没有看清,耐心的询问道。
“学生记住了。”董奉一边说着一边从臧霸手中接过小刀,拿起一个橘子开始慢慢刮着青霉。董奉的手又快又稳,仿佛天生就是干这个的。这时臧霸脑中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连忙问道:“董奉,你字什么哪里人士?”
“学生字君异,长乐人,听闻徐州医学院有二位先生开课收徒,这才从家乡而来。怎么了,臧将军。”董奉一边答话,手中速度丝毫不减,话还没说完,又刮干净了一个。
“无事,只是好奇。”臧霸心里己经惊起了滔天巨浪,他终于想起来了,董奉是汉末最后一个神医,在人吃人的汉末活了九十多岁,从汉末活到了三国结束。
董奉此人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轻病愈者栽杏一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夏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