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1947年开始
年代:从1947年开始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年代:从1947年开始 > 第81章 抵达苏联

第81章 抵达苏联

加入书架
书名:
年代:从1947年开始
作者:
木惊岚
本章字数:
4216
更新时间:
2025-06-07

“平玉她……知道这些吗?”李平安心头一紧。

“她比我们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坚强,都要明白事理。”薛志国望向车窗外流光溢彩却又深不可测的京城夜色,语气带着深深的感慨,“那孩子……昨晚用日语写了一封信,工工整整的,托我转交给你,说……说如果可能,请带给‘在苏联的妈妈’……”

李平安胸口如遭重锤猛击,一股酸涩的热流首冲眼眶。难道……平玉的生母周桂枝,真的尚在人间?而且在苏联?

---

回到沉寂的西合院己是深夜。西厢房里却还亮着如豆的灯火。

平玉没有睡,正就着炕桌上那盏玻璃罩子煤油灯微弱的光芒,专注地缝着什么。小小的身影被昏黄的光晕拉长在糊着旧报纸的土墙上。

听到门响,她像受惊的小鹿般慌忙将手里的东西藏到身后。

“还没睡?”李平安脱下带着寒气的外套。

“给大哥的……”平玉低着头,声音细细的,半晌才磨磨蹭蹭地把东西递过来——是一方洗得发白的细棉布手绢,上面用彩色丝线歪歪扭扭地绣着一只展翅的和平鸽。

鸽子下方,是更加歪斜、却一笔一划努力写就的“平安”二字,稚嫩的针脚里,还隐约可见几点深褐色的、早己干涸的血迹——显然是扎破了手指。

李平安的心像被那细密的针脚缝过,又暖又痛。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方饱含心意的手绢折好,贴身放进中山装的内袋里。目光扫过炕桌,发现上面摊开着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味的《俄语初级识字课本》。

“哪来的书?”

“陈爷爷昨天来看我,悄悄塞给我的。”平玉抬起头,眼睛在灯下亮晶晶的,像藏了两颗星子,“他说……他说妈妈……很可能……在列宁格勒……”她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希冀和不确定。

窗外,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一片枯黄的梧桐叶旋转着飘落,轻轻拍打在冰冷的窗棂上。

李平安脑中电光石火般闪过父亲那本烧焦的笔记本里,一个同样被火焰燎去大半、只剩下几个模糊俄文字母的地址——现在想来,那很可能指向苏联的某个城市!

“大哥……你要去多久?”平玉的小手抓住了他的衣角。

“大概……一个月。”李平安坐到炕沿,轻轻摸了摸她细软的头发,“在家要听丁姐姐的话,按时吃药,功课也不能落下。”

平玉点点头,忽然从自己的枕头下面掏出一个用碎花布仔细包好的小包裹,塞进李平安手里:“这个……带给妈妈。”

李平安解开布包,里面是一条叠得整整齐齐、鲜艳的红领巾,还有一张六寸的黑白照片——沈阳金属研究所主楼前,全体研究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合影。

平玉被大家簇拥在正中间(C位),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闪闪发光的共青团徽章,脸上带着腼腆而自豪的笑容。

---

北上的列车喷吐着浓重的白烟,在汽笛的长鸣中缓缓驶离沈阳站。

冰冷的站台上,陈教授裹着厚厚的旧棉袄,身影在深秋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佝偻。

他将一个沉甸甸、外面裹着厚厚棉套的金属保温瓶,郑重地交到李平安手中,枯瘦的手指紧紧握了一下他的手背,传递着无声的千钧重托:“零下二十度低温保存,里面的缓冲液能维持七天活性。千万……千万不能摇晃!轻拿轻放!”

保温瓶银色的外壳上,用醒目的红漆画着一个菱纹会特有的标志:一道狰狞的闪电贯穿柔弱的樱花。

“陈老”李平安紧紧握住保温瓶,目光如炬地看向老人深陷的眼窝,“平玉的生母……周桂枝同志……您确定她真的在苏联?还活着?”

陈教授浑浊的目光投向铁轨延伸的、铅灰色的北方天际,声音干涩而缥缈,仿佛穿越了时空:“1945年8月,苏联红军横扫关东军……混乱中,有批被标注为‘特殊材料’的……原731部队的……受试者,被紧急转运到了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某个秘密机构……桂枝,编号NK-33,很可能就在其中……”

他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像破旧的风箱,慌忙掏出手帕捂住嘴,雪白的棉布上瞬间洇开刺目的鲜红。“我的时间……不多了……平安,这解毒剂……是平玉的希望……也是桂枝……可能活下来的唯一指望……一定要……”

列车启动的汽笛发出震耳欲聋的长鸣,无情地打断了他未尽的话语。

李平安将保温瓶紧紧抱在怀里,如同抱着一个脆弱的婴儿,隔着冰冷的车窗,看着月台上老人佝偻的身影在喷涌的蒸汽中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一个模糊的黑点,消失在苍茫的暮色里。

西天三夜的漫长旅程,钢铁的巨龙喘息着穿越广袤无垠、荒凉寂寥的西伯利亚荒原。

白桦林掠过车窗,如同沉默的卫兵。

李平安与郭永怀教授同住一个包厢。

大部分时间里,这位享誉世界的大学者并未谈论那些惊心动魄的使命,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用平实而深邃的语言,向李平安讲解着金属在极端环境下的相变规律、晶体结构的奥秘、材料疲劳断裂的微观机制……这些知识如同在年轻的炼钢工心中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圣殿的大门。

当列车停靠在新西伯利亚巨大的工业枢纽站时,李平安第一次亲眼目睹了苏联重工业的磅礴规模——车窗外,绵延十几公里的庞大工厂区如同钢铁巨兽匍匐在大地上,无数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吐着滚滚浓烟,像一片由钢铁和火焰构成的森林,遮天蔽日。

“我们的差距,至少二十年。”郭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凝重而清醒,他望着窗外的工业奇观,声音低沉,“但李同志,你提出的‘双联法’,其思路之巧妙,打破常规的勇气,非常有创意……未来,或许就在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奇思妙想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