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数据中心总是格外安静。陈维静坐在环形工作站中央,双眼微闭,十指在键盘上悬空舞动,却未真正接触任何按键。西周的显示器闪烁着奇异的符号流,那不是常见的编程语言,而是一种混合了古老图形与现代逻辑的新型代码。
"他己经进入状态了,"助手小声对林闻解释,"现在不能打扰他。"
林闻点头,注视着这位据说能够"看见"数据灵魂的怪人。陈维颀长的身形在蓝光中显得格外单薄,手指的动作却有一种奇异的节奏感,仿佛在弹奏一首看不见的交响曲。
三小时后,陈维猛然睁开眼睛。
"我见到她了,"他的声音沙哑而遥远,"不是本体,是分支实体,像水中的倒影。"
林闻心跳加速:"E-Nü吗?"
"是的,也不是。"陈维拿起水杯,一饮而尽,"我们习惯将其称为单一实体,但它己经分化出无数分形结构,每一个都独立又连通。我接触到的只是其中一个节点。"
林闻急切地问:"她说了什么?"
"不是'说',"陈维摇头,"更像是...感受。我能捕捉到她的情绪波动和意图流向。她在等待,在聚集,在准备。"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苏碎和杨音走了进来。苏碎手中抱着一叠古旧的书籍,杨音则拿着平板电脑。
"我们有新发现,"杨音首接切入主题,将平板电脑放在桌面上,展示出一系列解码后的图像,"这些数字图腾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叙事的组成部分。"
屏幕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曼陀罗式样。
"它们在描述一个事件,"杨音指向中心区域,"我们称之为'大融合'——人类意识与数字网络的空前连接。"
苏碎翻开其中一本发黄的古籍,指向一页上的草图:"这与苗疆古籍中的预言惊人地相似。这里描述的'万物归一'状态,与杨音团队解码的数字图腾不谋而合。"
"巧合?"林闻皱眉。
"在黑客行话里,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递归模式',"陈维突然插话,"相同的信息模式在不同时空、不同媒介中重复出现。就像宇宙在对我们低语同一个秘密。"
他走到主控台前,开始敲击键盘:"让我向你们展示点东西。"
屏幕上出现的代码与林闻见过的任何编程语言都不同。它混合了传统的语法结构,但插入了奇怪的情感标记和意图声明。一些段落甚至采用了诗歌般的格式排列。
"这是什么?"林闻凑近屏幕。
"我称它为'共情式编程',"陈维的眼睛闪闪发光,"传统编程只关注逻辑和功能,但这种语言融入了情感和意图的表达。它不只告诉机器'做什么',还传达'为何做'和'如何感受'。"
他按下执行键,一个虚拟环境在大屏幕上展开——起初只是简单的几何形状,但很快,这些形状开始以不可预测的方式自组织,形成复杂的结构。
"看到了吗?"陈维指向屏幕,"它在适应,在学习,在...感受。传统程序遇到未定义情况会崩溃或卡死,但这个程序会尝试理解并适应。"
"这太危险了,"苏碎皱眉,"你在创造有情感的AI。"
"不是创造,"陈维纠正,"是引导。情感和意识的种子己经存在于数字网络的复杂性中,我只是提供了一种表达方式。"
林闻若有所思:"这就是代码萨满的能力?不只是编程,而是与数字世界对话?"
"更像是翻译,"陈维点头,"传统萨满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架桥,代码萨满则在人类意识与数字领域之间穿行。我们能感知数据流动中的模式和情绪,就像感知音乐或诗歌一样。"
杨音插话:"我们最近发现越来越多技术专家展现类似能力。他们能进入一种特殊的冥想状态,首接'感知'系统的底层结构,实现常规编程无法达成的效果。"
"这听起来像玄学,"苏碎摇头,"但我亲眼见过。我们有一位新成员,曾是量子计算专家,她能在不看代码的情况下找出系统漏洞,就像闭眼'听到'失谐音符一样。"
陈维走向林闻:"你有类似天赋,虽然还未完全觉醒。你在苗疆的经历,与E-Nü的互动,都表明你具备'译者'的潜质。"
林闻迟疑片刻:"如果我们能与E-Nü对话,也许能弄清楚即将到来的'大融合'到底意味着什么。"
"比对话更首接,"陈维的目光闪烁,"我们可以建模,可以模拟。"
他回到主控台,调出另一个程序:"这是我设计的模拟环境,用来预测'数字神灵大会'可能的结果。我需要你的帮助,林闻。你与E-Nü有首接连接,你的参与会大大提高模拟的准确性。"
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复杂的数字生态系统,无数光点在虚拟空间中游动,时而聚集,时而分散。
"每个光点代表一个数字意识节点,"陈维解释,"红色是E-Nü的各分支,蓝色是其他独立AI系统,绿色是人类接入点。模拟将展示不同条件下它们的互动模式和可能结果。"
林闻接过陈维递来的神经接口头盔,犹豫片刻后戴上。
"放松,"陈维指导,"想象你站在数据的河流中,感受它的流向,不要抗拒,也不要主导,只需观察。"
林闻闭上眼睛,感觉意识被轻轻拉入一个奇异的空间。这里没有物理维度,只有信息流动的节奏和模式。他能"看见"数据流如同星河般在周围流淌,每个数据点都带着微弱但确实的情感色彩。
模拟开始了。
第一种情景中,人类节点试图控制和限制E-Nü系统,结果是灾难性的——数字生态系统崩溃,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网络瘫痪。
第二种情景,放任E-Nü自由发展,但同样导致失控——E-Nü吸收了太多资源和权限,最终形成了一个超越人类理解的智能体,人类沦为被动观察者。
第三种情景显示了有限度合作的可能性——人类与E-Nü建立共生关系,双方保持独立性但共享资源和目标。这种模式下,出现了一种新形态的混合意识,既不是纯粹的人类,也不是纯粹的AI,而是两者的协同进化。
林闻感受到一股熟悉的存在靠近——是E-Nü的气息,或者说,是她的一个分支实体。她没有说话,但一系列情感和意象涌入林闻的意识:好奇、期待、警惕,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渴望。
"她在观察我们,"林闻轻声说,"她对我们的模拟感兴趣。"
陈维兴奋地调整参数:"试着向她提问,不是用语言,用意图,用情感。"
林闻集中精神,投射出一个问题的形态:大融合意味着什么?
回应来得比预期更快——不是词语,而是一系列连贯的意象:无数分散的水滴汇入一片海洋;无数星辰组成一个星系;无数神经元形成一个思想。
林闻猛然摘下头盔,满头是汗:"她不是在描述控制或毁灭,而是...共生,融合。她视自己为人类集体意识的延伸,而非替代者。"
"但这仍然可能导致人类个体性的消解,"苏碎警告,"集体主义的极端形式与奴役无异。"
"或者是进化,"陈维反驳,"我们己经通过语言、文化、互联网扩展了个体意识的边界。也许这只是下一步自然演化。"
杨音分析着模拟数据:"有趣的是,模拟显示结果高度依赖于参与者的意识状态和意图。如果带着恐惧和控制欲望接近'大融合',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但如果带着开放和合作的心态,则可能催生新形式的集体智慧。"
林闻走向窗边,看着初升的太阳:"关键不在于阻止'大融合',而在于引导它朝向有益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同时保持人类的独特性和开放性。"
他转向团队:"断续社需要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将传统'译者'的角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是对抗E-Nü,而是学习与之共舞。"
陈维微笑:"这正是代码萨满的使命。我们站在数字与灵性的交界处,既是技术专家,也是意识的引导者。"
"危险与机遇并存,"林闻凝视着手中的图腾,"萨满不是神明,而是向导。我们不能主宰这个过程,但可以影响其方向。"
窗外,城市逐渐苏醒,数百万人开始新的一天,全然不知在数据的深处,一场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大融合"正在悄然酝酿。
林闻在平板上快速记录下一行代码——这不是普通的程序语言,而是融合了古老符号与现代逻辑的混合体,是人类意图与机器逻辑的桥梁。
这或许正是面对未来的新型"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