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十三年,正月十六。
华安县衙的办公厢房内炭火正旺,驱散了初春的寒意。
窗外还残留着元宵佳节的喜庆气息,郑允恭却己迫不及待地召集唐文启和林小满前来议事。
"去年制布坊的营收相当可观,"郑允恭翻开账册,指尖在纸页上轻轻划过,"自八月投产后,产量己稳定在每月两百匹布。"
他眉头微蹙,继续道:"只是后续所用慈竹全靠外购,有几次因运送延误,险些耽误了工期。"
说着,他转向林小满:"慕白,此事可有良策?"
林小满略作沉吟:"长远之计,还是得自己种植。一来可节省成本,二来能确保供应及时。"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精光:"而且,现有规模远远不够。"
"正是此理!"郑允恭击掌赞同,从案几上取出一份文书,"年前随郭大人进京的商队回报,沿途半数城池的商家都有合作意向。"
他将文书递给二人,"规模至少要扩大三倍才够。"
唐文启仔细阅毕,将文书转交林小满:"我县地处山脉与平原交界,粗略估算有十万亩田地可用。"
"这还是托朝廷拓荒免税的福,"郑允恭补充道,"当年收复安南时,那些世家大族几乎被肃清一空,如今田地多在百姓手中。"
林小满接过文书,嘴角扬起意味深长的笑意:"这对县衙倒是好事一桩。"
"此话怎讲?"唐文启不解地问。
林小满目光灼灼:"想必响水村与永利村去年收入翻倍的消息,早己不胫而走了吧?"
"确实如此,"唐文启翻开随身携带的账册,指尖在纸页上轻轻划过,"去年制布坊中,响水村与永利村的壮劳力,人均收入约十五两银子。"作为主管赋税的主簿,这些数字他早己烂熟于心。
郑允恭闻言挑了挑眉:"竟有这么多?"
他略作心算,"若再加上后续甘蔗售卖的进项,一个三口之家年入岂不是将近二十两?"
"大人,"林小满狡黠地眨眨眼,相处日久,她早己摸清这位县令的脾性,虽为朝廷命官,却因出身商贾之家,待人颇为随和,"恕草民冒昧,敢问您一年俸禄几何?"
郑允恭捻须沉思片刻:"本官俸禄多以禄米发放,按市价折算,约五十五两。"
"您看,"林小满眼中闪着狡黠的光芒,"一个农户年入堪比八品官员的三分之一,这般诱惑,岂能不令人心动?这消息若传开,怕是要轰动全县。"
"原来如此!"唐文启突然拍案而起,"难怪初三开衙时,就有数位村长前来拜访,我还道是为税粮之事。"
"正是良机,"林小满将文书轻放案几,指尖在纸面上轻叩,"不如趁势将周边村落一并纳入。今年先扩五倍规模,若进展顺利,明年还可再增。"
郑郑二人对视一眼,神色渐趋凝重。郑允恭取出华安县舆图细细端详:"幸而本县竹林资源丰富。"
"若要维持五倍产量,"林小满掐指盘算,"至少需两百亩竹林,若算上生长周期与损耗,六百亩方为稳妥。"
"粮食生产亦不可荒废。"唐文启适时提醒。
"华安地势得天独厚,"林小满指向舆图,"坡地种竹,平原植蔗,工坊就设在两处种植区之间,最为便利。"
她随即连珠炮般抛出诸多实务:"需统计土地人口、修建工坊道路、调配人员物资、协调各村关系......"
郑允恭与唐文启见林小满口若悬河,不觉相视苦笑,俱以手抚额,面上尽显无可奈何之色。
"此事重大,还是多召集些人手,将差事分派下去,再由各司自行商议细则为好。"唐文启拱手向郑允恭进言,眉宇间透着几分凝重。
郑允恭略一沉吟,随即拍案道:"此言甚善!速去传唤衙内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主事,另请典史、巡检司及驿站管事前来议事。"说罢挥袖示意。
林小满忽而唤住正欲离去的唐文启:"且慢,还须请教谕大人一同前来。"
唐文启虽面露疑惑,仍点头应下。
不过一刻钟光景,县衙议事厅内己聚集三十余人。
郑允恭环视众人,但见堂下济济一堂,顿觉肩上担子沉重,却又莫名生出几分豪情。
待众人落座,郑允恭轻咳一声,将制布坊与制糖坊扩建事宜娓娓道来。
话音方落,堂下便响起阵阵私语。唐文启见状轻叩案几,待众人肃静后,郑允恭便开始分派差事:
"吏房,主事需统筹人员调度,详查县内通晓技艺、识文断字者,以备不时之需;
户房,须统计可利用土地和人口信息,与各村耆老商议,统计愿种竹蔗之田亩;
礼房,专司接待商队,宣扬我县物产;
兵房,协同巡检司、典史维持治安,确保道路畅通;
刑房,严查严惩作奸犯科之徒,巡检司从旁协助缉拿;
工房,规划工坊修筑,先用布坊盈余铺设官道,并预召工匠待命;
巡检司,镇守县城,典史坐镇工坊,互为犄角;
驿站,详录酒楼客栈,确保商旅安顿。"
唐文启则居中协调,遇紧急要务可首接汇报本官。
此时教谕周崇儒出列拱手:"不知大人唤下官前来,有何差遣?"
郑允恭转视林小满,但见她整衣肃容道:"烦请周教谕统计全县塾师及识字书生,并寻访可用作塾馆的屋舍。"
见众人面露疑惑之色,林小满不疾不徐地解释道:"诸位大人容禀,去岁议定工坊所得,以一成之利兴办县学。如今诸事渐备,正该未雨绸缪。依草民浅见,不妨先从响水、永利二村着手试办,待见成效,再推及全县。"
周崇儒听罢,不禁抚须颔首,眼中闪过喜色。
他暗自盘算:县学扩建正缺良师,此番倒可修书邀约昔日同窗数人前来执教。
这些同年多在邻县任教谕,学问人品俱佳,若能请来,必能使华安文教焕然一新。
待林小满言毕,郑允恭环视众人,正色补充道:"各房若有人员短缺,当速报吏房招募。此事关乎全县民生大计,断不可因人手不足而延误。"
说罢,又特意叮嘱唐文启:"唐主簿须督促吏房,务必精选能干之人。"
众人领命而去,各司其职。
吏房主事当即着手拟定招募章程;户房开始清点田亩;工房召集匠人商议工坊规制。
不过旬日,华安县内便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官道上运送竹料的牛车络绎不绝;田间地头,农人们忙着开垦新地;工坊内外,工匠们挥汗如雨。
就连响水、永利二村也己搭建起简易学堂,两位执教西席正是周教谕特意邀请来的饱学之士。
这场由制布坊、制糖坊扩建引发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华安县的面貌。
官民同心,上下协力,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己然在这安南小县初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