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郡的辕门被积雪压得吱呀作响,扶苏攥着蒙毅的玉佩,指尖着背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刻痕。守门士卒的枪尖结满冰棱,见扶苏远道而来,铁甲碰撞声霎时响成一片,那是边军最隆重的持枪礼。
蒙恬的大氅卷着雪粒子掀帐而出时,扶苏恍惚看见三十万边军的魂灵附在他肩头。老将军左颊的箭疤比三年前更深了,像条蜈蚣趴在脸上,手里还攥着半块吃剩的胡饼。
"本帅前几夜观星,紫微东移..."蒙恬突然哽住,目光钉在那枚螭虎玉佩上。玉佩中央有道旧痕,正是他当年亲手用匈奴狼牙箭劈出来的。
进得帐中,蒙恬便问:“公子见到蒙毅了?”
扶苏点头道:“父王驾崩沙丘行宫,胡亥称制,蒙毅大人担心中原局势有变,不辞劳苦一路南下,说要去九江郡联络旧部慕容浩。”
蒙恬自怀中掏出块一模一样的佩玉,凝视良久,说:“先帝当年视我兄弟二人为左膀右臂,他在朝堂议政,我来边关掌军。我这兄弟忠信护国却向来身体羸弱。哎…老了老了,竟还要颠沛流离。”
扶苏星目蕴泪,哽咽道:“昔年楚国上大夫屈原作《九歌》有云,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又作《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蒙毅大人坚守朝政三十载,忠正严明,忧国忧民,不亚于楚国之屈原。”
中军帐的炭盆噼啪炸响,蒙恬走到角落边,那里立着两副残损的盔甲。甲胄上留有锈蚀的箭簇,分别刻着“骜”“武”两个篆字。
蒙恬语气中隐含悲痛:"昭襄王二十八年,先祖父蒙骜将军为护秦使,身中六箭死守函谷关。"老将军说着说着潸然泪下,"家父蒙武将军,他在邯郸城头为掩护庄襄王安全撤退,被楚军追兵的弩箭射成筛子..."
扶苏走上前抚摸盔甲,含泪道:“父王生前曾说'蒙家三代人的血,够染红半条黄河'。蒙家世代忠义,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大秦皇室不能有以报之,愧疚无以言表。蒙家披肝沥胆,献身家国,其志如磐石之坚,其情似松柏之长。而今赵高把持朝政,致使忠良受屈,英才埋没,每念及此,扶苏痛心疾首,羞愧难当。”
“此事怪不得公子!”蒙恬大手一挥,从兵器架上捧起一柄长剑,道:“公子可知此剑来历?”
扶苏拔剑出鞘,寒光凛凛,冷若冰霜。剑身云纹与太阿剑如出一辙,剑柄上刻着“定秦”两字。
扶苏心中疑惑,说:“此剑为大秦先祖所制,一首是皇室镇宫之宝。我虽有耳闻,却还是第一次得见。”
蒙恬陷入沉思,缓缓道:“昭襄王年少时外出狩猎,被狼群围困,先祖蒙骜拼死护驾,身受狼吻二十三道。宣太后动容落泪,将此镇宫之宝赐于先祖。口传懿旨云,有蒙家在,秦宫必安。”
宣太后!按辈分那可是秦始皇的高祖母,也是自己的天祖母。
扶苏心头剧震。穿越前他看过连续剧《芈月传》,剧中孙俪饰演的女主就是被称为宣太后的女子。这是个充满传奇色彩和政治斗争的历史上首位太后。
蒙恬未察觉扶苏异样神情,剑身映出他通红的眼眶,说:"赵高祸乱宫廷,如今此剑,该为公子出鞘了。"
扶苏摊开诏书,黄绫绢上展现出嬴政的亲笔遗言。蒙恬突然单膝砸地,震落梁上积尘:"取我帅印来!"蒙恬突然割破掌心,血滴在诏书玉玺印上,"蒙家军只听陛下虎符调遣,但今日——"他将血掌按在扶苏手中诏书,"三十万边军认的是大秦天子这枚皇帝玺!"
扶苏壮怀激烈,但想起盘丝娘娘的话,却不得不收敛心神,道:“将军忠义,天地可鉴。眼下当务之急,却不是宫廷政变,而是北方匈奴。”
蒙恬成竹在胸,说:“公子勿忧,留十万边军镇守,匈奴不敢造次。”
扶苏却紧锁眉头,道:“赵高正是怕我边军返朝,欲与匈奴两面夹击…”言语间,便把雪中遇到匈奴斥候的所见所闻,和盘托出。
蒙恬破口大骂,将赵高祖宗十八代全问候了一遍。
戍楼忽起三声号角,蒙恬拽着扶苏登上箭楼。冰雪中黑压压的边军阵列望不到头,蒙字旗与玄鸟旗并立狂舞。老将军夺过鼓槌,击出《秦风·无衣》的节拍,三万张强弓随节奏顿地,震得城头冰棱簌簌崩落。
"将士们!这位是先帝亲封的太子扶苏!"蒙恬的吼声压过北风,他抖开诏书,"赵高那阉狗篡改遗诏,手下杀手多次谋杀储君,还诬陷本将军有罪。如今更是变本加厉,反与匈奴狼狈为奸,欲犯我大秦边境。"
"剿灭匈奴,杀回咸阳!"不知谁起的头,声浪海啸般席卷雪原。
“剿灭匈奴,杀回咸阳!”
“剿灭匈奴,杀回咸阳!”
有个独臂老兵挤出队列,举起冻成冰坨的断手:"蒙帅!俺这只手是替您挡毒箭没的,剩下这只还能拉弓!"
"上将军..."扶苏望着雪原上站成黑潮的边军,不由喉头发紧。蒙恬将兵符重重拍在他掌心:"蒙家世代从军,绝不许匈奴越长城半步。"老将军眼角的冰渣子被热泪融化,在腮边冲出两道泥沟。
军伍中闪出一油光发亮的头颅,嘻嘻笑道:“殿下别来无恙!”
扶苏见是莫上桑,大喜道:“莫西弟,快过来,正要有事请教。”
匈奴就要大兵压境,粮草还能支撑多久,是扶苏现在最担心的问题。莫上桑计算精准,此事托付给他,很快就会有结果。
朝廷支援是不用指望了,赵高既然己经与匈奴谈妥了条件,肯定是把三十万边军当成了弃子。以后全靠自力更生了。
停了半天的雪又开始下了,蒙恬铠甲上像铺了层粉末。扶苏望着他大氅上层层叠叠的补丁,突然明白蒙家军的战旗为何百年不倒,那是由三代人的脊梁骨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