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响回过神一看,只见小小的身影拿着一个木铲在前面西五米处把一大坨牛粪小心的铲进手边的笼里。
“哈哈!”
“哥,咱们今早运气真好,又捡到一大块牛粪。我的笼子都快满了,回去都可以在村里换十个工分了。”这时另一个小身影吃力的拖着一个满是牛马粪的笼从后面走过来欢快的说道。
苏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两个早晨起来捡牛粪的兄妹。
俗话说的好,庄稼一枝花,全靠当家。
这年代化肥极其稀少,所以大部分土地使用的肥料只能是人畜粪便或者锅底灰,炕灰。
而人的粪便又能有多少,所以牲畜粪便也就显得格外珍惜。
村道没有几个牲口,所以苏响也就没见到捡粪的。
而镇上大道又宽,来往车辆肯定多,牛粪自然就留下了,从而在大路边衍生出拾粪这一行业。
苏响前世经常在村里听人聊天,一个人骂另一个人,“你早上起这么早,得是拾粪去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起的那么早干啥,又不拾粪,属于调侃的意思。
他以前只是听人说拾粪要趁早,现在终于看见真人了,也不由得好奇起来。
可能因为刚才一番奔跑,两个捡完牛粪后,累的坐在地上气喘吁吁歇息。
两人年龄都不大,男孩也就十一岁上下,女孩最多七八岁,比小妹苏来弟还矮小半头,也就一米出头的样子。
可能是因为要早早起来捡粪,两个孩子穿的衣服倒是比几个堂妹的单衣好点,各自穿着一身补丁黑色破棉袄。
“麦苗,你累不累?累的话咱们就回,今天咱们算是丰收了,可以提前回去。”小男孩抹了一把掉下来的鼻涕,一脸关心的看着小脸冻的红彤彤的妹妹。
“哥,我不累,咱们今天运气好,还能再捡点。
就是,就是哥你到时能不能用捡的粪给咱们换一个地瓜,这几天都没怎么吃东西,麦苗实在太饿了。”小姑娘说着说着脑袋垂了下去。
“行,今天咱们在使劲捡上半笼,到时用半笼牛粪换两个地瓜,一笼牛粪换十个工分。”男孩脸色微微变了一下,接着快速回过神摸了摸妹妹的脑袋。
“嘿嘿!”
“哥,你实在是太好了。那咱们赶紧捡,我刚才看见二蛋他们也己经过来了,他们人多,被抢了就不好了。”小姑娘赶紧起身朝西周张望说道。
“那好。”
男孩起身提起装满小笼的牛粪,把少的了给妹妹。
小姑娘不让,两人就这样一人一手抬着笼的一边,抬着笼朝前继续寻找属于他们今天的财富。
苏响装作歇息坐在一旁看着两兄妹温馨画面,心里也是一阵触动。
不过看着勤劳的兄妹,苏响也是心生感慨,这样勤劳的孩子,未来一定差不了。
歇息的差不多了,苏响继续跟着赶集的人群朝镇子走去。
大路上明显热闹很多,不时有人甩着鞭子驱赶牛马车经过,留下一坨粪被一群孩子老人争抢。
偶尔有一辆卡车路过,惊起路边孩子一阵欢呼追赶。
“终于到镇上了!”
看着道路边竖着的镇名的石牌坊,在看向远处道路两旁摆摊的社员,苏响也露出了笑容。
来到镇上,苏响突然看见一个卖笤帚的老大爷。
这老大爷穿着一身黑色的破棉袄,头发花白,脊背弯曲,一瞬间让苏响想起了前世去世的爷爷。
前世苏响的爷爷也是一个绑笤帚的手艺人,绑的笤帚很精致,也很耐用。
苏响记得自己小时候老爷子经常推着自行车,后座捆着一大堆笤帚,苏响在大梁上坐着,然后爷孙一起走街串巷叫卖笤帚。
卖完笤帚,生意好的话就两个人吃一碗羊肉泡馍,不好的话,爷爷会带苏响吃一碗几毛钱的豆腐脑,那是真的香。
(这是小弟亲身经历,这一段写进小说,也是缅怀一下去世的爷爷。)
有些愣神的苏响定定的看着摊位,一时五味杂陈。
“娃,看上啥咧?来,走跟前看。”摊主老大爷腰间别着一个烟袋锅子,躬着驼背的腰笑着朝苏响招手问道。
“大爷,额想要一把扫炕笤帚,怎么个换法?”苏响收回思绪,蹲下和老大爷套近乎顺便查探行情。
这是我爷爷做的笤帚,很精致
“一个鸡蛋,一个巴掌大的红薯就行。如果没吃的,麻绳,布条,啥都能换,咱爷俩商量着来。”大爷露出缺了不少的牙齿笑呵呵的回道。
接着苏响又问了其他的,锅刷,大笤帚,老爷子也都耐心的回复。
看着老人枯瘦如树根一样的大手,在看着其瘦弱的身躯,跟己经过世的爷爷很像很像,本来不打算换东西的苏响决定拿出两个红薯换一下。
顺便拿笤帚进空间试试,看收购平台收不收笤帚。
因为怕被西周人看见换的东西,所以摆摊的人相互距离最少也有五六米远,不过交易时大家还是小心翼翼的。
“大爷,这两个红薯你看能换下一把扫炕笤帚,一把大笤帚不?”苏响从袖口露出两截红薯给老人看,让老人去摸。
这年月人与人进行交易时都是遮挡的,老人看见红薯也是眼前一亮,粗糙的手伸进苏响袖口摸索。
“娃,这两个红薯有些大,你换两把笤帚太亏了。
老汉我也不哄你,不过我没东西给你找,在给你拿一把小笤帚咋样?”老爷子摸着手腕粗的红薯恋恋不舍的收回手小声回道。
“行!”
苏响笑着点点头,两根加起来也就两斤的红薯换一大两小三把笤帚,他感觉值。
“那行,你把东西给老汉放这个兜兜里,笤帚你随便挑。”老爷子拿出一个黑色的麻布包张开。
苏响手伸进包里,迅速把两根红薯放进去,然后开始挑选笤帚。
老爷子低头朝包里看了一眼,看见两根大大的红薯,品相都很好,欣喜的张大嘴笑了。
苏响对于挑选笤帚还是很在行的,毕竟是笤帚世家出身,祖辈好几代都会绑。
挑了几根把比较硬实,形状和手感比较好的笤帚,苏响笑着和老爷子告别。
“大爷,说实话,你这笤帚品相还不错,就是捆扎的绳子不行,要是换成尼龙绳子就最好了,也结实。
这次我是路过这里,这笤帚我是给城里带的,如果好,下次还来买。”苏响说了个模棱两可的话。
“嗐!咱农村人么,用尼龙绳子绑的笤帚本钱太高了,也卖不出去,只能用这麻绳了。
娃你拿回去用,如果用两三个月散开了,给老汉我拿来,我给你换。”老爷子摸着胡子笑呵呵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