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初雪簌簌落在"清韵弦舞工作室"的雕花窗棂上,室内却暖意融融。伊凡凡蹲在教室角落,帮六岁的朵朵调整古筝指甲,小女孩肉乎乎的手指攥着义甲,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她:"老师,今天要学'大珠小珠落玉盘'吗?"
"那叫《琵琶行》选段,不过咱们要弹出比珍珠更清脆的声音。"伊凡凡笑着将胶布缠好,抬头看见万红军正站在古琴区,被七八个孩子团团围住。退役军官出身的他此刻化身成耐心的夫子,用带着北方口音的语调讲着《高山流水》的典故,粗粝的手指捏着微型古琴模型,在孩子们眼前比划着琴弦构造。
课间休息时,玻璃门被推开,寒风卷着雪粒扑进来。裹着红色围巾的林月抱着琴盒站在门口,这位音乐学院毕业的年轻老师是工作室新聘的助教。"伊老师,万老师,教育局的人来电话,说市里要办青少年传统文化展演,点名邀请咱们工作室出个节目。"
万红军搁下正在修补的琴弦,目光与伊凡凡交汇。自工作室成立以来,他们带着孩子们参加过社区演出、养老院义演,但市级展演意味着更专业的舞台,也藏着未知的挑战。"这次想尝试点不一样的。"伊凡凡着古筝的岳山,"比如......让孩子们自己创作。"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愣住。林月推了推眼镜:"可是孩子们学琴时间最长的也才半年,创作会不会太难?"
"正因为是白纸,才能画出最鲜活的画。"万红军忽然开口,他想起自己初学时连指法都记不住,却在不断尝试中找到了属于军人的琴风,"当年咱们换琴挑战,不也是从零开始?"
接下来的两周,工作室变成了奇妙的灵感工坊。伊凡凡将舞蹈即兴训练的方法融入教学,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用肢体动作感受音乐的流动;万红军则带着孩子们观察自然,把风声、雪落声、雀鸟振翅声记录下来,转化成音符。
九岁的男孩浩浩是第一个交出"作品"的。他的《雪地奇遇》用古筝模拟踩雪的"咯吱"声,配合忽快忽慢的节奏,描绘小狐狸追逐松果的场景。当稚嫩的琴声响起,连最挑剔的林月都红了眼眶——那跳跃的音符里,藏着成年人早己丢失的纯粹想象力。
随着展演日期临近,更大的难题出现了。孩子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如何将它们串联成完整的节目?深夜的工作室里,伊凡凡将三十多个片段的乐谱铺满长桌,万红军则在白板上画着思维导图。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落地钟指向凌晨两点,突然,伊凡凡抓起一支红笔:"西季!以西季为脉络,让孩子们用琴舞讲述自然的故事!"
排练过程充满意外与惊喜。朵朵在表现"春"的篇章里,突发奇想将跳绳动作改编成舞蹈,手中的彩绳甩动时恰好对应古筝的扫弦;向来沉默的自闭症男孩小宇,在"冬"的段落里,用古琴泛音模仿雪花飘落,空灵的音色让所有人为之屏息。
展演当天,市大剧院的后台挤满了穿着演出服的孩子。万红军挨个检查古琴的音准,伊凡凡则帮女孩们整理发饰。"老师,我......我怕忘动作。"朵朵拽着她的衣角,声音发颤。
伊凡凡蹲下来,将一枚银杏叶形状的发卡别在她发间:"记得我们怎么练习的吗?把舞台当成你常去的花园,琴声就是引路的蝴蝶。"她转头看向正在给小宇系围巾的万红军,两人交换的眼神里,藏着对孩子们最深的信任。
舞台灯光亮起的刹那,身着水墨纱衣的朵朵抱着迷你古筝走上台。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台下传来轻微的惊叹——稚嫩的指尖下,春天的溪流声、鸟鸣声次第绽放,她边弹边舞,发间的银杏叶随着动作轻晃,仿佛真的将满园春色带到了舞台上。
接下来的篇章里,孩子们用琴音与舞姿编织出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静谧。当小宇最后一个泛音消散在空气中,全场寂静得能听见呼吸声。突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前排的评委们纷纷起立,其中一位白发教授红着眼眶说:"这才是传统文化最鲜活的传承!"
庆功宴上,朵朵举着果汁跑到伊凡凡面前:"老师,我听见有人说我们的节目像会动的古诗!"
"因为你们就是诗里走出来的小仙子啊。"伊凡凡笑着刮了刮她的鼻子,抬头看见万红军正在给孩子们分发纪念徽章,徽章上刻着工作室的新标语——"音为梦响,舞以传心"。
深夜,万红军送伊凡凡回住处。雪后的街道银装素裹,两人的脚印在雪地上蜿蜒。"老万,你说我们是不是真的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伊凡凡呵出白雾,在冷空气中凝成小小的云团。
万红军望着远处亮起的万家灯火,想起展演时孩子们眼里的星光:"还记得琴社老者说的话吗?传承不是复刻,是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找到新的心跳。"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木盒,"给你的。"
盒子里躺着一支造型古朴的琴拨,边缘雕刻着缠枝莲纹。"我找老师傅做的,"万红军有些局促,"就像我们一起做的这些事,既守着传统的根,又长出了新的芽。"
伊凡凡轻轻着琴拨,忽然笑了。她想起多年前在舞蹈室收到的那张便签,那时的她以为梦想只在聚光灯下的舞台。而如今,她终于懂得,真正的星辰大海,是看着无数年轻的生命,在艺术的滋养中,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雪仍在下,却不再寒冷。两人并肩走向路灯深处,身后的脚印渐渐被新雪覆盖,而前方,属于"清韵弦舞"的故事,正等待着更多温暖而动人的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