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的细雨淅淅沥沥,敲打在"清韵弦舞工作室"的青瓦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伊凡凡站在二楼的落地窗前,看着街道上撑伞的行人匆匆而过,手中的古琴谱被翻得微微卷起。自青少年传统文化展演大获成功后,工作室的名气愈发响亮,不仅本地的家长慕名而来,甚至有外地的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琴舞。
"伊老师,有位老先生找您。"林月的声音从楼下传来。伊凡凡转身下楼,只见一位身着藏青唐装的老者正驻足在孩子们的创作墙前,目光扫过墙上贴着的《雪地奇遇》《春溪欢歌》等手稿,不时点头。
"您是......"伊凡凡试探着开口。
老者转过身,露出和蔼的笑容:"我姓陈,是省非遗保护中心的。看了你们在展演上的节目,特意来拜访。"他的目光落在角落里正在练习的朵朵和小宇身上,"用孩子们的视角传承传统文化,这个切入点很新颖。我们计划举办一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想邀请你们工作室作为代表参与。"
这个消息让整个工作室沸腾了。万红军立刻召集大家开会,白板上很快写满了策划思路。"国际舞台和市内展演不同,"他用红笔圈出关键词,"既要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得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
"或许可以从'和'这个概念入手。"伊凡凡突然说,"琴与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文化的和谐。"她想起在国外演出时,那些即使听不懂中文,却依然被舞蹈打动的观众,"就像音乐和舞蹈是世界共通的语言,我们可以用这个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为了让节目更贴合"和谐"主题,伊凡凡和万红军带着孩子们走访了古琴制作工坊、传统舞狮队,甚至还邀请了昆曲老师来讲解戏曲中的身段韵律。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新知识,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十二岁的女孩若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西方交响乐中的圆舞曲节奏融入古筝演奏,再搭配改良后的古典舞。这个想法一开始遭到了部分家长的质疑,认为这样会破坏传统文化的纯粹性。但在一次内部试演中,当若琳的古筝声与钢琴伴奏完美融合,身着汉服的舞者跳起优雅的旋转步时,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
活动当天,省城大剧院座无虚席。舞台上,全息投影营造出山水画卷的背景,朵朵和小宇作为开场表演者走上台。小宇的古琴声如潺潺流水,朵朵的古筝音似珠落玉盘,两人配合着舞蹈,演绎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故事。紧接着,若琳的创新节目登场,东西方音乐元素的碰撞引发了观众席上阵阵惊叹。
最令人惊艳的是压轴节目《万籁和鸣》。舞台中央摆放着古筝、古琴、编钟等传统乐器,孩子们身着不同朝代的服饰,随着音乐变换阵型。当现代电子音效与古老的编钟声响交织,当街舞动作与古典舞身韵巧妙结合,整个剧院仿佛变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殿堂。
演出结束后,国际友人纷纷上台与孩子们合影。一位金发碧眼的音乐评论家激动地说:"这是我见过最有创意的文化融合!你们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髓,还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陈老先生握着伊凡凡和万红军的手,感慨道:"这次活动结束后,非遗中心打算把你们的教学模式推广到全省。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样鲜活的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成功的背后也暗藏挑战。随着工作室知名度的提升,商业化的邀约接踵而至。一家知名培训机构开出高额合作条件,希望将"清韵弦舞"模式复制到全国,但要求课程必须加入大量营销元素。万红军将合作方案拍在桌上:"我们的初衷是传承,不是赚钱!如果为了利益改变教学理念,那和初心背道而驰。"
伊凡凡也陷入了沉思。她想起在舞蹈室的日子,想起伊凡凡留给她的那句话。深夜,她独自坐在古筝前,随意拨弄着琴弦,忽然灵光乍现。第二天的会议上,她提出了一个新计划:"我们成立公益项目,免费为偏远山区的孩子提供线上琴舞课程。"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林月主动承担起课程录制的工作,万红军联系了曾经的战友,帮忙解决网络设备的捐赠问题。孩子们也纷纷响应,自发组织了作品义卖,将所得款项用于购买乐器教材。
三个月后,第一堂公益课通过首播平台开讲。屏幕那头,山区孩子们清澈的眼神让伊凡凡红了眼眶。当他们跟着视频学习简单的琴舞动作,笨拙却认真的模样,让万红军想起了工作室初创时的艰难岁月。
"老师,这是我画的古筝!"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举起画,虽然线条稚嫩,但那抹鲜艳的红色却充满生命力。伊凡凡对着镜头微笑:"下次老师教你用真正的古筝,弹出比画里更美的声音。"
窗外,雨不知何时停了,一道彩虹横跨天际。伊凡凡和万红军并肩站在工作室的露台上,看着楼下孩子们嬉笑打闹的身影。远处传来若琳练习新曲的声音,古筝与钢琴的旋律和谐交融,正如他们一路走来的历程——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
万红军望着天边的晚霞,忽然说:"你说,这算不算我们的星辰大海?"
伊凡凡轻轻拨弄鬓角的发丝,眼中满是温柔与坚定:"这只是开始。只要还有孩子渴望艺术的滋养,我们的路就没有尽头。"
夜幕降临,工作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夜晚,新的故事正在酝酿,而属于"清韵弦舞"的传奇,也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奏响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