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交给曹丕的书信,是乡贤写给贾诩的。
信里写了刘廙逆天而言当场死亡,刘备不日便要登基。
他还在天降的法旨里,捡到一张与众不同的,上面写着“篡汉者,天罚之!病缠身,受疾苦!命将尽,子孙空!”
他想让贾诩观察一下,曹丕是不是得了某种比较折磨人的病。
如果得了,便说明确有天罚,曹丕将命不久矣,还会断子绝孙,让他另谋出路。
曹丕也不是傻子,知道对方既然使用了攻心之计,那绝对不会只有一张这样的纸条。
多半是怕影响刘备称帝之事,放得比较少而己。
但,这恰恰也是对方的高明之处。
捡到这张纸条之人,见大多数人都没有,必定会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提前告知大魏要亡,让他早做准备。
因此会比其他人更加相信纸上的内容。
没有谁会真心跟随一个注定后继无人的君主。
若任由这件事情在下面慢慢发酵,一旦爆发出来,将会动摇曹魏的根基。
甚至举国皆反,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这只是纯粹的谣言还好,可偏偏他曹丕身患肺疾。
之前为了继承魏王之位,他甚至服用对身体有害的药物,来压制肺疾的发作。
现在他能明显感到身体大不如前,那些药物的压制效果也越来越差。
他只能拼命加大药量,就怕病情现阶段暴露出来。
让世人觉得,是他篡汉后,才受到老天的惩罚。
现在这件事情却被“天意”推上了风口浪尖,只要有心去查,肯定能查出端倪。
到时候再把他患有肺疾的事情捅出来,那就真证明一切都是天意,曹魏就得一世而亡了!
因此曹丕才会如此慌张,再也不顾及什么帝王威仪,向贾诩求救。
听到曹丕的话,贾诩就知道此时曹丕必然己经患病,暗自松了一口气。
如果曹丕没有患病,此时早己大发雷霆,说他企图妖言惑众,将他拖出去斩了。
但如果患了,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仅凭曹丕的智慧,没有办法轻易解决这件事。
还得靠他出面来办,那么之前的过错也只能一笔勾销了。
贾诩急忙跪倒,“老臣斗胆一问,陛下是何时患的病?”
见到曹丕迟疑,贾诩当即补充,“还请陛下如实相告,以免老臣的计策出现疏漏。”
想着都登上帝位了,他们就算知道了,也没有后悔的余地了,曹丕道:“不瞒太尉,朕还是公子时,就患病了。”
贾诩匍匐在地,“若是如此,陛下也算因祸得福。”
“得以看透这是人计,而非天命!”
“只要陛下不信天命,老臣便可助陛下渡此危难。”
曹丕上前扶起贾诩,“爱卿快快请起,坐下说话便可,不必跪拜。”
贾诩坐下后,立即分析起来,“从外部来的谣言并不可怕,怕的是从内部爆发出来的谣言。”
“我己经令写信给我之人,不可伸张此事。”
“陛下应立即派大军前去,将所有人分开看管,避免更多的人知道此事。”
“然后将他们全部带回邺城,不许任何人归家。”
“等他们都到后,老臣自有办法,让此事平息。”
曹丕当即点头应下。
……
又过一日,孙权得知刘备称帝之事,立即将张昭诸葛瑾等心腹找来,关起门来研究,如何能同刘备一样,做到法旨天降。
只是众人苦思冥想,也无法想到用什么办法,能将东西送上天去,还能在指定的地方落下来。
诸葛瑾迟疑半晌,开口道:“主公,一时未知其理,亦不足虑。”
“便是知其理,此时也不可用之。”
“天若二言,何使人服?”
“刘备年近六十,主公正值壮年。”
“待到刘备死去之时,他的后继之人,必不会再来一次天降法旨。”
“届时主公用之,方有奇效。”
孙权听后暗自点头,也觉得现在琢磨出来了也不能用。
刘备那边,刘备己经用过了,第二个人还接着用,只会徒增大家的怀疑,因此用的可能性也不大。
他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慢慢准备。
诸葛瑾见孙权不再执着此事,当即把他担忧之事抛出,“主公,刘备称帝后,必然会大封主公。”
“封帖到后,主公受是不受?”
“且曹魏亦能料定此事,必有书信送来。”
“主公该早做打算。”
孙权一时间拿不定主意,接受任何一方的封号,对他来说都有极大的好处。
“诸卿以为何如?”
张昭先开口道:“接受刘备之封,固可占据一时大义。”
“然主公和他,早晚一战。”
“若受封,起兵之时,易遭天下人唾骂。”
“且刘备虽借天之名,得居大义。”
“然未改曹强刘弱之局面,胜算依旧渺茫。”
“臣建议,接受曹魏封赏。”
孙权听后深以为然。接受刘备的封赏,收益太低了,反而还会给自己戴上一层枷锁。
心中虽然偏向曹魏,但他想多听听意见再做决定,“元叹,你以为如何?”
顾雍听到孙权发问,停下思考,回道:“臣以为不妥……”
顾雍字元叹。
他早年治理地方时,颇有治绩。
给孙权代理太守之职时,顾雍讨寇除贼,使郡界宁静,官吏百姓归服。
晚年,进封醴陵侯,被孙权拜为丞相、平尚书事。
在丞相的位置上,一坐就是19年。
去世时,孙权亲自前往吊唁,赐谥号“肃”。
是东吴绝对的核心。
顾雍陈述完他的计策后,孙权当即赞赏,“元叹之计,深得我心。”
张昭亦夸赞道:“元叹料事周全,远胜老夫。”
诸葛瑾迟疑再三,硬着头皮谏言道:“主公,如此行事,会不会太过冒险?”
“此计若成,利可倍增。”
“然其中虚实,一旦显于世人,恐江东腹背受敌。”
张昭道:“子瑜,他两家正是水火不容之时,就算事情泄露,也必定认为是对方之计。”
“此计于我们百利而无一害,若是不用,实乃可惜。”
孙权不再迟疑,“就按元叹之计行事。”
“败,不过背些许骂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