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将军足利义召投靠主公信长后,便入驻岐阜城下西边的立正寺,其随行武士也一同安顿于此。
即便此前在朝仓家历经颠沛流离,他们的行事作风依旧未改,花钱依旧大手大脚,恰似当年秀长的大哥斯波义银。
在居住期间,他们每日都向主公信长抱怨,诸如“饮食不佳”、“穿着粗陋”、“家具陈旧”、“寺庙狭小、不便未来将军居住”之类。
主公信长自然不会纵容他们,遂召见并说道:“听闻你们颇多怨言,嫌这寺庙太过寒酸?但无需担忧,信长很快便能护送将军与各位公卿大人前往京都,继承大统。”
几位公卿听闻,心中暗自思忖:“你信长可真会夸海口。”
信长见他们满脸不信,便慷慨激昂道:“诸位大人与将军千里迢迢来投奔我信长,信长虽才疏学浅,但时机一到,定会亲率精兵护送,绝无食言!”
紧接着,他又说道:“诸位大人与将军,若在此修建公馆,莫非要长期逗留?信长实不忍心将军受苦,每次见将军大人居于寺庙,便心痛不己。如此,也时刻提醒信长厉兵秣马,奋发图强。”
一番话说完,公卿们不再言语,渐渐打消了那些念头。数月间,他们目睹信长南下,一举消灭伊势、志摩两国,且不久前与北近江达成同盟,还将妹妹阿市公主嫁给浅井长政,以此结成婚姻联盟。至此,众人才知信长大人所言非虚。
秀长回到领地后,一面管理城池,厉兵秣马,等待时机,一面从古田重然处了解岐阜城的消息。
军师半兵卫告知秀吉一派之人,需积累兵力,大战不久将至。
秀长行于田间地头,考察石高收入,身旁跟着金森长近,在他的家臣团中,唯有金森长近文武双全。
“长近啊,今年事务繁重,领地上的事,你多与我大哥费心照看。”秀长话音刚落,长近立刻回应:“请主公放心!”
随后,秀长走到稻田边,俯身查看后说道:“这几块地方都看过了,看来新药效果不错。回去列个单子,送到岐阜城,后面冬小麦种植也需准备好,同样要用这新药。”
长近赶忙回应:“微臣立刻照办。”秀长不再多言,继续查探其他地方。之后来到军营,二哥秀赖正在训练,相比名将左左成政,毛利秀赖显然逊色几分。
秀长朝秀赖喊道:“二哥,你来一下。”说着便翻开军簿。
“三弟,你叫我何事?”秀赖火速过来后询问问道。
秀长翻着军簿说道:“内岛城上报人口一千一百三十西 人,可经三十多年战乱,实际仅有九百六十三人。你瞧,这些村子上报的数据与军簿不符。而且十五岁到五十岁的男子仅有三百一十西人,速速更正!”
秀赖赶忙叫来军吏,当场更正了军役数据。秀长接着说:“若缺物资,你拿着这个牌子,与商人久赖和长近一同解决。”说罢,递给秀赖一个牌子,又聊了些士卒生活与训练的情况,便离开了。
回到城池时己至中午,烈日炎炎。秀长吃了一碗茶泡饭、一碟莲藕片和一条鳟鱼。这些皆产自金森渠的两个池塘,秀长己许久未吃到莲藕,觉得格外美味。
用餐过后,他未作休息,径首来到书房,要做一件重要之事——给江马城的平手汎秀写一封信。
“我想用内岛城的两个村子,与江马城的两个村子交换……为兄给你准备了些礼物,莲藕一裱,咸鳟鱼十尾。”写完后,他吩咐龟大朗去采购物品,并将书信送往江马城。
几日后,书信有了回复:“收到你的书信,我很是欣喜,你的提议我同意。几个村子都在边境,你是想念你的窑炉了吧?哈哈哈……给你回礼棉布一匹。”
之后,秀长找来义银,将有银矿的窑炉扩建,秘密加大采矿力度。此处大约能产出五百两白银,虽说数量不多,但用作军费却也绰绰有余。
秀长又想到,内岛城总共不足一千人,若二期种植效果真的显著,不出两年,石高定会爆发性增长,届时便可以减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六月,秀长整月都在开发银矿,七月,军队补充训练完毕。七月底,秀长收到左左成政的书信,要求他九月年贡收获后,带兵一百五十人到樱洞城汇合,合战对象是南近江六角家。
此次作战,因织田家周边局势稳固,又打着将军的大义旗号,几乎倾巢而出,这可是关乎上洛的大事。
美浓出兵一万人,尾张出兵八千人,伊势出兵八千人,志摩出兵二百人,飞驒出兵八百人,织田家共计两万七千人。德川家出兵三千人,总计三万人的庞大军势。
大军沿途己开始设立粮食仓库,毕竟小荷扶队携带的粮食不足以供应大军所需。
很快,九月来临。飞驒地势较高,粮食晚熟,秀长派人用白银购买了一部分,提前将一批粮食送往仓库。
九月年贡收割结束后,秀长又将剩余短缺的粮食送至仓库,随后便带领人马出发去汇合。
在樱洞城集合后,八百人马从飞驒出发,秀长作为先锋官走在最前方开道。
岐阜城下,秀长骑在马上,看着黑压压的人群,又听到主公信长高声说道:“无休止的战乱与群雄割据,致使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百姓之苦,亦是天皇陛下之苦。
前几年,天皇派万里小路惟房大人送来一道密诏,催促信长尽快上京,还赐我金缕战袍。我织田家自父亲信秀起,便秉持忠心卫国、一心奉公的理念。
此次义军进京,并非为我信长一人,实是想尽早扫灭叛乱,安邦定国。正值金秋,各位爱将的战马膘肥体壮。希望各位不负我信长所望,不畏艰险、奋勇杀敌,哪怕粉身碎骨,也要杀进京城!”
底下众人听后热血沸腾,高呼:“我们誓死追随主公大人!”信长身旁的足利义召和公卿们也为之震撼。
这三万人的部队不容小觑,其中最差的也是训练有素的常备足轻。整整三万人的大军,前队己开拔许久,后队却还未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