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随着清晨的阳光洒在绍兴府的土地上,两路大军浩浩荡荡地在城中汇合。士兵们整齐的步伐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彰显着大华军的威武与气势。经过昨夜的激战,将士们虽略显疲惫,但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坚定与自豪。
林羽站在城楼上,俯瞰着汇聚的大军,心中思索着下一步的战略。此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禀报道:“大帅,龙虎山上清宫道士,正一道张宗演及其弟子张留孙求见。”林羽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1276年南宋灭亡后,张宗演曾应元世祖忽必烈召去大都,此次前来,很有可能是为元朝谋求和谈。毕竟,元朝想必打着停战的主意,妄图等自身火器发展起来后,再与大华军一争高下。
林羽稍作思考后,让人去请张正常。张正常及其弟子一首作为宣传干事随军行动,对大华国的理念和立场十分清楚。不多时,张正常匆匆赶来,与林羽交换意见。林羽神色凝重地说道:“他们此来,必是为和谈之事。依我看,这仗还得继续打,但和谈也可慢慢进行,咱们要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张正常点头称是,眼神中透露出对林羽决策的赞同。
双方会面在一处宽敞的营帐中进行。营帐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众人各异的神情。张正常见到张宗演,恭敬地称呼一声“师兄”,随后谈论起道法来。两人从道家经典谈到当下局势,又深入探讨正一道的未来,博古论今,言辞间尽显对道家学说的深刻理解。这一谈,便至深夜。
最终,林羽见时机差不多了,让杂务兵郑重奉茶。张宗演和张留孙眼看对方似有送客之意,赶忙切入正题,提出元朝有意讲和。林羽听闻后,深思了一会儿,缓缓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华国一首心系天下苍生,本意也希望能和平解决争端。想当年北宋时期,宋与北方和西方政权互市,双方各取所需,倒也相安无事。然而,元帝国多次欠款不还,己然失信在先。如此行径,让大华国对元帝国的信誉存在极大争议。况且,元灭南宋,这亡国之恨,岂是轻易能够平复的。所以,若要实现两国睦邻友好、长久和平,最低限度元帝国需恢复北宋疆域,释放全部华族人口,同时进行赔款,并年年向大华国缴纳岁贡。”
张宗演和其弟子听闻林羽提出的条件,顿时面色大变,冷汗如雨下,身上的衣锦瞬间尽湿。林羽看出两人的窘态,心中明白,两人不用说出来,双方开出的条件必定是天差地别,和谈之路必定艰难。张宗演和其弟子对视一眼,面露难色,最终约定下次再谈,便如逃也似的慌忙离开。
两人走后,张正常一脸愤怒,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们妄为大派宗师,实属数典忘祖之辈!竟尽做与虎谋皮之事,全然不顾天下苍生,不顾我中华大义!”林羽拍了拍张正常的肩膀,安慰道:“张兄莫要动怒,他们受元朝招揽己久,立场早己不坚定。不过,此次和谈,也让我们看清了元朝的意图,我们自当坚守立场,继续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华而努力。”
张正常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说道:“大帅所言极是。我等追随大帅,定要让大华国屹立不倒,让那些数典忘祖之辈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与担当!”
林羽望着营帐外的夜色,眼神坚定:“不错,这天下,终究要归心于正义,归心于为百姓谋福祉的大华国。我们不仅要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更要在这和谈的博弈中,坚守底线,为国家和百姓争取最大的利益。”
随后,林羽并未因和谈之事而放松警惕。他一方面继续整军备战,加强对士兵的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积极安抚绍兴府及周边地区的百姓,推行大华国的政策,发展当地经济。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其他各路大军的动向,与西路军将领杨过、南路军将领王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确保大华国的军事行动能够协同推进。
在林羽的带领下,绍兴府的百姓们逐渐感受到了大华国的温暖与希望。他们看到士兵们纪律严明,帮助百姓修缮房屋、恢复生产;看到政府推行的各项惠民政策,让生活逐渐有了盼头。越来越多的百姓主动加入到支持大华军的行列中来,为军队提供物资、情报,更是有许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希望能为大华国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关于和谈之事,虽然张宗演和张留孙的初次来访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林羽知道,这只是双方博弈的开始。元朝必定不会轻易放弃和谈的机会,因为他们也深知大华军的实力不容小觑。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华国既要应对战场上的挑战,也要在和谈桌上与元朝展开激烈的交锋。林羽坚信,只要大华国军民团结一心,坚定立场,无论是战争还是和谈,都能掌控主动权,实现天下归心的宏伟目标。
第二天,晨曦微露,金色的光芒洒在绍兴府的大地上。大华军全军将士早己整装待发,整齐的队列如钢铁长城般伫立,等待着出发的命令。林羽骑在高头大马上,神色凝重地望着远方,心中暗自遗憾,自己竟没有时间去蕺山脚下的王羲之故居瞻仰一下“书圣”的印迹。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身为一军统帅,诸多事务缠身,实在是身不由己啊。
随着林羽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地沿官道开拔。一路上,山川壮丽,景色如画。他们途经山,这里青山绿水环绕,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大华军的将士们并未被这美景所吸引,他们神情专注,步伐坚定,心中只有使命与责任。
接着,大军路过太守庙,这座庙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随后,又经过塔山,那高耸的塔身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再往前,便是闻名遐迩的兰亭。林羽望着兰亭的方向,思绪不禁飘远,这里曾是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地方,那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流传千古,为华夏文化增添了璀璨的光芒。但此刻,他无暇停留,只能在心中默默感叹。
大军继续前行,来到了诸暨枫桥。枫桥古镇宁静而古朴,石桥横跨在潺潺流淌的河面上,岸边垂柳依依。但大华军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好奇地张望着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林羽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下令军队不得扰民,秋毫无犯。同时,安排宣传干事向百姓宣传大华国的理念和政策,让百姓们了解大华军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战,是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正义之师。
离开枫桥后,大军朝着昱岭关进发。昱岭关位于天目山脉与白际山脉交汇处,地势险要,是绍兴府到临安府官道上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元军深知昱岭关的重要性,在此重兵把守,企图凭借天险阻挡大华军的前进。
当大华军抵达昱岭关下时,只见关上壁垒森严,元军士兵严阵以待,气氛紧张得仿佛一触即发。然而,在大华军的飞艇面前,这看似坚固的关隘犹如纸糊的一般。林羽一声令下,两艘飞艇如黑色的巨鸟般腾空而起,向着昱岭关飞去。
飞艇上的士兵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当接近关隘时,纷纷投下燃烧弹。燃烧弹如流星般划过天空,带着熊熊火焰落入元军阵地。瞬间,昱岭关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元军阵脚大乱。与此同时,大华军工兵们趁着混乱,迅速接近关隘,在阻碍物旁布置炸药。随着一声声巨响,炸药爆炸,炸飞了元军设置的重重阻碍。
关隘上的元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惊慌失措,纷纷丢盔弃甲,崩溃逃命。大华军趁势而上,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关隘。元军毫无抵抗之力,大半被擒拿。一些侥幸逃进临安府的溃兵,惊恐万分,将大华军描绘成上有火龙庇佑,下有地龙开路的天军。他们添油加醋地讲述着大华军的神奇与可怕,使得临安府内人心惶惶。
后来,林羽得知了溃兵的这番言论,灵机一动,下令将飞艇染上鎏金金龙。如此一来,飞艇在天空中飞行时,远远望去,果然宛如天军降临,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威慑力。
经过一个时辰的行军,林羽带领大军来到了临安府城下。临安府,这座曾经繁华的南宋都城,如今却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林羽望着高大的城墙,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临安府的百姓在元军的统治下,饱受苦难,如今是时候将他们解救出来了。
林羽并未急于攻城,而是让两艘染了鎏金金龙的中型飞艇在临安府上空盘旋,散发招降传单。并派遣先锋营严密封锁各个出城道路,那艘大型飞艇不断地围城侦查,以防有元军出逃联络外界,拥有制空权的优势在此刻被无限放大。传单上详细列出了大华军给出的优待条件,承诺只要临安府投降,城内百姓的生命财产将得到保障,元军将士若放下武器,也将受到妥善对待,。同时,传单上还宣扬了大华国的理念和政策,让临安府的军民了解到大华国是为了恢复中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战。
飞艇在天空中缓缓飞行,如金色的巨龙般威严。城中百姓看到这一幕,纷纷涌上街头观看。他们看着传单上的内容,心中燃起了希望。一些人开始私下议论,对大华国的优待条件充满了期待。而元军将士们则面露惧色,不知该如何是好。
林羽站在军前,望着临安府城,心中默默祈祷着城内军民能够认清形势,选择投降。他深知,攻城必将带来巨大的伤亡,无论是大华军还是临安府的百姓,都会遭受苦难。他希望通过这种恩威并施的方式,能够和平解放临安府,让这座古老的城市重新焕发生机。然而,他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若元军执迷不悟,他将毫不犹豫地发起进攻,用武力夺回临安府,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在等待临安府回应的同时,林羽并未放松警惕。他命令大军在城外安营扎寨,加强警戒,防止元军的突然袭击。同时,他召集将领们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制定了多种应对方案,以确保万无一失。而此时的临安府内,一场激烈的讨论也在进行着,元军将领们对于是否投降意见不一,百姓们则在期盼着和平的到来,整个临安府陷入了一片紧张而又微妙的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