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国,翰林院是非常重要的机构,因皇帝的信任而权力很大。就职翰林院,既能能锻炼能力、又能增长见识。翰林官负责编修,经筵侍讲,有时还能起草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这对于于官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前朝政典的深入了解;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很有帮助;同时翰林官由于经筵讲读与皇帝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会成为他们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启沃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对政局时事具体而深入的了解的机会。因此,翰林院人士前途不可限量。
年仅十六岁的小武作为今年的新科状元入驻翰林院,在京城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先不说达官贵人和富贵人家的小姐对小武青睐有加,就连富家子弟世子王孙也对小武另眼相待。在小武租住的小院中,今日张三前来拜访,明日李西前来拜访,后天又有王五送上拜帖邀请。在这其中,来往最为频繁的要数吏部尚书之子王子木了。王子木和小武称兄道弟,今天邀请小武喝茶,明天邀请小武赏花,后天又是郊游。说什么诗会斗诗,说什么马场赛马,理由五花八门,小武也不能回回都拒绝,只好硬着头皮和其交往。可王子木热情有加,借着小武初来乍到,所需或缺,一会儿送玉器,一会儿送古玩,一会儿送丫鬟,一会儿送小厮,急小武所急,想小武所想,俨然成了小武家的一份子。
今天正值休沐之日,王子木早早的就来到了小武的小院中。刚摆好茶水,王子木就拿出了一幅画卷,让小武赏玩。打开画卷,小武倒吸一口凉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图。
《兰亭序》作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用笔婉转多姿,灵活自如。时而凝炼沉着,时而轻盈飘逸,十分萧散清丽,一经面世就惊艳整个书坛。
相传,此作流传到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手中。但智永是出家人,没有子嗣,就将其传给痴迷书法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深知《兰亭序》的珍贵程度。将其藏在房梁之上。当时的皇帝无意中得知最经典的《兰亭序》在辩才手中,几次三番重金求购,都被辩才装傻回拒,这让皇帝饭不能食夜不能寐于是让人站在辩才家门口,装作穷书生与其攀谈,辩才与之交流甚欢,将他请到家中喝茶,一来二往,成为了朋友,然后偷换了真迹。辩才知道真相后竟晕了过去,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捧着王羲之的真迹,小武的手像风中的树叶一般微微颤抖着。他瞪大了眼睛,仿佛要将这珍贵的书法作品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甚至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损坏这绝世珍品。
小武慢慢地将真迹凑近,那股古老而神秘的墨香顿时扑鼻而来,让他如痴如醉。他轻轻地着真迹的纸张,感受着那细腻的质地和微微凸起的字迹,仿佛能触摸到王羲之当年挥毫泼墨时的心境。
小武全神贯注地研习着真迹上的每一个字,每一笔每一划都让他惊叹不己。他不禁赞叹道:“这字写得真是太妙了!笔锋刚劲有力,却又不失灵动飘逸,每一个字都像是有生命一般,活灵活现。”
看到小武如此痴迷于王羲之的真迹,王子木心中暗喜,他豪爽地大手一挥,说道:“既然陈兄如此喜爱这幅真迹,那我就忍痛割爱,将它送给陈兄。希望咱们以后能够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小武闻言,心中一阵感动,他连忙说道:“多谢王兄割爱!我一定会好好珍惜这幅真迹,不辜负王兄的一番美意。”
随后,小武携王子木移步荷塘边的凉亭,嘱咐小丫鬟摆上茶果,赏荷,喝茶,聊天。微风拂来,送来阵阵荷香,令人陶醉。忽然,小丫鬟报:“太守大人在前厅等候。”听到有人来访,王子木朝小武拱了拱手告辞了。
来到前厅,太守转头问小武:“刚才我看见王子木从你这里出去。这段时间你和王子木走的很近?”小武回答道:“只是逢场作戏,虚与委移罢了。我不会忘记师公和老师的教导的。”看了看小武,太守语重心长的说:“王子木这个人心机太深,一定要严加提防,稍不留神就会中了他的圈套。他送你的东西一定要严加检查,对他送你的丫鬟小厮也要提高警惕。”小五点了点头说到:“爹爹,我知晓了。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他送的小丫鬟和小厮有什么不正常的举动,另外,对于他送的东西,我也进行了严格的检查,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妥之处,而且今天他还送来了一幅王羲之的真迹图。”说着就让小丫鬟去取了刚才王子木送的那幅王羲之的真迹图。太守看了,大为赞叹:“这王子木真是大手笔啊!他到底意欲何为?难道是真的想和你结交吗?”两人都陷入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