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三人回到三溪村后,和族里人又是一番商议。
此后,三溪村的人继续凑了银钱去府城和南县收干辣椒。
他们连南县下面的镇子都没放过。
只是,何氏一族的人始终没去离固县最远的金县收货。
因此,他们并不知道,金县的一家大商户准备长期做干辣椒生意。
这家又正好是府城商队的合伙人之一,这次去蜀地收了大量的干辣椒。
他们家在金县的铺子早就放了话出去,等府城的商队从蜀地回来,会有大量干辣椒供应。
何氏族人还一心想着,把附近的干辣椒收完,他们的生意就能出现转机。
何氏族人没有再上门来,江文秀也安静了一段时日。
她每日做完家里的事,就是教两个孩子识字。
每隔两到三日,和李家村的妇人一起去县里送一次鸡蛋和蔬菜。
这个天的蔬菜种类己经很少,县里集市的供应也少了很多。
再加上天气冷,很多人家不愿意出门。
因此,跟李家村订菜的人家又多了几家。
李家村的人也为此和县里不少人家熟识起来。
到了腊月二十二,江文秀收到了长宁县送过来的年礼。
腊月二十三,李越和幺叔回来了。
这一趟去了两个月零两天。
江文秀瞧着两人都瘦了些,但精神还不错,想来应是收获不小。
李顺宁听到李越的声音,高兴得大喊“爹爹”,从堂屋冲到了院子里,一头扎进了李越怀里。
李顺悦也跟着跑出来,把幺叔抱住了。
幺叔本要带着李顺悦回家,被江文秀给叫住。
“幺叔,你和悦姐儿吃了再回吧。你这才回来,家里冷锅冷灶的。”
幺叔想想也是,便点了头。
李越把带回来的东西先拿进屋子里放好,又跟江文秀说:“我和幺叔先去他那边收拾一下,一会儿回来吃饭。”
“好!”江文秀应道。
幺叔家两个月没人,床单、被褥要换,清洁也要做一做。
就算今日不做饭,水总要烧。
村里人听说他们回来了,也有不少人去幺叔家帮忙。
等到他们弄好回来吃饭,天己经黑了。
李越和幺叔在吃饭的时候,跟江文秀大致说了些路上的事。
因为是年前的最后一趟,商队一切求稳,一路上倒是很太平。
吃完饭,幺叔带着李顺悦回了家。
等江文秀收拾完桌子,李越才把带回来的东西拿给她。
“带回来的蜀锦和药材,在府城的时候,我们全部出手换了银钱。剩了五匹蜀锦,幺叔拿了三匹,准备年后带去长宁县。”
说着指了指一旁的另两匹蜀锦,“这两匹给你和宁姐儿做衣衫。”
又拿了一个盒子,递给江文秀。
江文秀打开一看,是个银镯,拿在手里份量不轻。
听李越介绍道:“这银镯也是给你的,是朵甘那边的款式,不知你是否喜欢?”
也不等江文秀回答,继续道:“你若不喜欢这种款式,以后我再给你买其它的。”
说完便不再言语,一双漆黑的眸子定定望着江文秀,等着她的答复。
江文秀知道她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李越离开的这两个月,她一首在考虑这个问题。
此时,她没有闪躲,眼神回视,望进了李越那双深邃的眸子里。
然后重重点头应道:“好!”
李越嘴角微扬,双手不自觉交握。
微微低头一瞬,似在掩饰心里的紧张。
再抬头,眉眼皆是笑意。
江文秀似被他的情绪感染,眼尾也弯了起来。
她也是最近才做下的决定。
她来到李家村这几月,杨婶子、赵嫂子这些妇人对她无偿的帮助,让她本就对李家村心生好感。
在应对三溪村的事时,李澈、李清、李浅对她的帮助,让她觉得李家村特别团结。
他们显然也接纳了她,所以对她的事情没有一丝勉强,反而尽心尽力。
即便江文秀来的时间短,现在并没有多少的归属感。
但她觉得这样一个团结且上进的家族,怎么也差不到哪里去。
再看李越的行事做派,即便没有他表面那么光风霁月,但他和幺叔愿意为了族人奔波,能在家族危难之时担起责任,也算是有担当的人。
所以,她愿意留在这里,与他共谋未来。
李顺宁看到爹爹和娘亲相视而笑,赶紧过去抱着江文秀的腿,抬起一只手指着那两匹蜀锦,急切地对两人说道:“宁姐儿不做衣裳,宁姐儿有衣裳。”
江文秀摸摸她的头,笑着问:“这可是你爹爹专程从蜀地带回来的料子,特别漂亮,宁姐儿真不要吗?”
宁姐儿听到特别漂亮,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坚定地对两人道:“宁姐儿不做衣裳,留着给弟弟妹妹做。”
江文秀知她最是喜欢漂亮的衣裳,今日见她反常的言行,本想逗逗她。
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顿时整张脸通红。
李越很想笑,但当着江文秀的面,又不好太放肆。
只能抬手抵在唇边掩饰。
宁姐儿见气氛不太对,又眨着无辜的大眼睛,对两人说道:“婶子们都说,等爹爹回来了,我就会有弟弟和妹妹。”
江文秀听了这话,脸更红。
她也不好呵斥宁姐儿,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还不都是村里那些妇人教的?
李越见江文秀面上有些挂不住,生怕被迁怒。
赶紧在带回来的东西里翻找出一个九连环,递给宁姐儿。
“一边去玩,爹爹和娘亲说些事。”
宁姐儿赶紧接过来,坐到一边去。
一边摆弄那个九连环,一边自言自语道:“嗯,婶子们说了,等到天黑的时候,不能闹爹爹和娘亲。宁姐儿才能有弟弟妹妹。”
江文秀扶额,不知道该有什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