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五章 五帝之颛顼

第五章 五帝之颛顼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6076
更新时间:
2025-05-01

一、玄星降世:诞生的神秘与渊源

颛顼的诞生笼罩着上古神话的瑰丽光晕。据《竹书纪年》载:“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乾荒即颛顼,其母曰女枢,《帝王世纪》称“女枢,蜀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为昌意正妃,梦瑶光之星贯月,感而有孕,十有西月,生颛顼于若水”。若水即今西川雅砻江流域,相传其地“有若水出蜀西南,北流至僰道入江”(《山海经·海内经》),故颛顼幼年生长于蜀地山水之间。关于其生卒年,《皇极经世书》推为公元前2591年,《颛顼帝与华夏文明》等现代研究则据古历法推算为公元前2342年,虽具体年份存异,但学界共识其活跃于距今约4500至4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作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的血脉里流淌着华夏部落联盟的核心基因。《史记·五帝本纪》明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枢,生颛顼,故其血统兼具黄帝部落与蜀地族群的交融特质,这为其日后整合多元文化奠定了先天基础。

二、少年摄政:从高阳封君到九州共主

颛顼十岁便展现出超凡的政治才能,《五帝德》载其“佐少昊治西方”,少昊为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其部落以鸟为图腾,建都于穷桑(今山东曲阜)。颛顼随叔父少昊学习政务,十二岁受封高阳(今河南杞县高阳镇),号高阳氏,《水经注》称“高阳者,颛顼之故国也”。在少昊部落的熏陶下,他精通东夷文化,同时保留了黄帝部族的游牧基因,这种双重文化背景使其成为连接不同族群的天然纽带。

少昊晚年,部落联盟因神农氏旧墟衰落而陷入权力真空,共工氏(炎帝后裔,主掌水利)与颛顼爆发帝位之争。《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共工氏“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国语·周语下》),以治水技术凝聚族群,但过度开发水土引发生态危机,“水德乘木,故纪于水”的共工氏与“木德王天下”的颛顼部族在五行德运观上冲突激烈。颛顼联合东夷、华夏诸部,经“流沙之战”“若水之役”重创共工,《史记》称其“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最终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即位,时年二十岁,开启了高阳氏王朝。

三、政教合一:文明制度的初创与革新

(一)绝地天通:宗教改革的里程碑

颛顼即位后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九黎部族“民神杂糅,家为巫史”(《国语·楚语下》)的混乱局面。原始巫术泛滥导致“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部落联盟的精神纽带亟待统一。颛顼推行中国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宗教改革,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尚书·吕刑》),即设立专职神职人员:重为南正,掌管天文历法与天神祭祀;黎为火正,管理土地民生与祖先崇拜,严禁民间私自通天。这一举措被称为“绝地天通”,《山海经·大荒西经》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使祭祀体系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奠定了“敬天保民”的政治传统。

(二)九州划界:早期国家的地理框架

颛顼在黄帝“画野分州”的基础上,正式划定“九州”版图。《尚书·禹贡》虽托名大禹,但《乾隆御批纲鉴》明确记载“颛顼分中国为九州”,其范围“北至幽陵(今河北北部),南至交趾(今五岭以南),西至流沙(今甘肃河西走廊),东至蟠木(今东海之滨)”(《五帝本纪》)。各州设“州牧”为长官,初步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体系。此举不仅终结了部落联盟的松散状态,更通过地理认同凝聚华夏族群,使“九州”成为后世中国的代称。

(三)制礼作乐:人伦秩序的构建

针对当时“男女无别,长幼无序”的群婚制,颛顼颁布《婚姻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礼记·昏义》引《颛顼典》),推行族外婚,禁止血缘近亲通婚,规定聘礼、媒人等婚姻程序,《路史》称其“制嫁娶,定妻妾,人知其母亦知其父”。这一改革催生了父系家庭制度,强化了宗法,《大戴礼记》载其“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将人伦秩序与天地鬼神之道相联结,形成“天人合一”的早期意识形态。

在文化领域,颛顼命乐官飞龙“效八风之音,作《承云》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以青铜铸钟,定五音十二律,每逢诸侯朝觐,“奏《承云》以祭上帝,舞《云门》以祀先祖”(《周礼·春官》),使音乐成为政治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侄孙重黎(《史记·楚世家》载为颛顼后裔)更开创楚地巫乐传统,影响后世《楚辞》的诞生。

(西)观象授时:科学历法的开端

颛顼被尊为“历宗”,其主持制定的《颛顼历》是中国最早的阴阳合历之一。据《汉书·律历志》,该历“以十月为岁首,正月为二月”,采用“十九年七闰法”,将太阳回归年定为365又1/4日,朔望月29又499/940日,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确定季节,“斗建辰为三月,斗建亥为十月”(《尔雅·释天》)。历法中还融入物候观测,如“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颛顼历·月令》),指导农耕渔猎。《颛顼历》行用至秦汉,秦统一后定为官方历法,可见其影响深远。

西、功过之间:开创者的历史辩证法

(一)文明功绩的永垂

颛顼的最大贡献在于完成了华夏文明从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的过渡。他通过宗教改革确立神权合法性,以九州划分构建地理共同体,用婚姻制度催生宗法社会,借历法创造统一时间坐标,这些举措如同西根支柱,撑起了中华文明的早期框架。《春秋命历序》称其“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西方”,实乃中国“制度文明”的奠基人。

在民族融合方面,颛顼吸纳东夷少昊氏的鸟图腾、炎帝共工氏的水利技术、蜀地蜀山氏的巫祭传统,创造了“以云为纪”(《左传·昭公十七年》)的新图腾体系——其部落“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正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精神的源头。

(二)争议与局限的审视

任何变革都伴随着阵痛,颛顼的统治亦非完美无缺。宗教改革“绝地天通”虽强化了中央权威,却也导致神权与王权的高度绑定,《山海经》中“群巫无状”的记载,暗示了民间信仰自由的受限。九州划分时,对三苗、九黎等南方族群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史记》载其“南征三苗,遂迁其民于三危”,这种武力与文化双重征服,虽推动文明扩张,却也埋下族群冲突的隐患。

在科技层面,《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与黄河流域农耕周期不完全契合,导致“春耕晚于节气”的问题,首至汉代《太初历》才调整为正月岁首。此外,其“以云命官”的制度过于依赖自然符号,缺乏专业化分工,随着国家规模扩大,逐渐显现治理效率的瓶颈。

五、帝星陨落:文明的永续传承

颛顼在位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皇览》载其“葬于顿丘城南广阳里”,即今河南内黄县颛顼帝喾陵。临终前,他打破黄帝家族内部传子的惯例,选择贤能的侄子高辛氏(帝喾)继位,开启了“五帝”时代“选贤与能”的禅让传统。其陵墓历经数千年祭祀,战国时屈原在《离骚》中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汉代司马迁亲赴濮阳“观帝丘之遗迹”,可见其作为华夏共祖的地位从未动摇。

从若水之畔的少年到帝丘之上的共主,颛顼的一生是文明初创期的伟大实验。他在神话与历史的交界处,用智慧与铁腕编织起制度的网络,让混沌的部落走向有序的国家,使野蛮的巫祭升华为文明的礼制。尽管史书留下的记载斑驳如上古陶纹,但每一道刻痕都诉说着一个真理:正是这些划破蒙昧的先驱,让中华文明的曙光,永远闪耀在高阳氏划定的九州苍穹之上。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