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樊母凌晨悄无声息死去的事,樊胜美结合社会新闻里看到的养老困境,萌生了开发相关智能Ai工具的念头。
但,很多不怎么会用智能产品,尤其是还有些老人甚至己经失去了自理能力。
如果能有一款,真正能帮助到这些老人,甚至是所有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各类残障人士和婴幼儿的机器人,那一定能真正造福社会。
但没有实际数据做支撑,她的这些设想,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想起此前做过的医疗项目,樊胜美联系了赵启平。
“赵医生。”
“我想做一款适用于无自理能力人群的智能机器人,需要相关的临床数据,可以麻烦你帮我吗?”
“当然没问题。”赵启平其实对樊胜美的设想并没有完全理解,但作为老朋友了,需要帮忙时,也不会含糊。
正当樊胜美在实验室反复调试机械臂的抓取精度时,佟年和顾云泽,郑辉等一行人推开了玻璃门。
穿着淡蓝色卫衣的佟年抱着笔记本电脑,身后跟着几个戴着安全帽、背着工具箱的年轻学生,眼神里闪烁着兴奋的光:“樊老师,我看了你的项目方案,在情感交互算法上我们或许能帮上忙!”
原来佟年所在的人工智能项目组正研究多模态情感识别技术,她立刻意识到,这项技术能完美嵌入樊胜美的机器人系统。
当晚,两个人趴在白板前写写画画,樊胜美用彩笔标注出老人咳嗽频率与需求关联的临床数。
佟年则用荧光笔圈出婴幼儿哭声与情绪类型的算法模型,碰撞出的灵感火花在深夜的实验室里噼啪作响。
“我们可以在机器人颈部加装微表情捕捉摄像头,配合语音语调分析!”
佟年将平板转向樊胜美,屏幕上跳动的代码组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架构,“就像这样,当检测到老人皱眉超过3秒,系统自动推送‘是否需要翻身’的提示。”
随着佟年团队的加入,研发进度开始呈指数级增长。
但新问题接踵而至:
养老院里复杂的电磁环境干扰机器人信号,残障儿童突然的情绪爆发会让识别系统陷入混乱。
有次测试时,机器人误将自闭症儿童的重复性拍手动作当成求助信号,触发了全员警报。
“得建立特殊行为白名单。”
佟年咬着草莓味棒棒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把刻板行为数据单独建模,这样就能区分正常行为和紧急需求了。”
她的队友们们则钻进设备堆里,用屏蔽材料重新包裹机器人线路,在走廊里贴满信号增强器。
项目攻坚阶段,樊胜美和佟年几乎住在了实验室。
她们困了躺在行军床,深夜饿了就泡一碗泡面。
有次佟年调试算法到凌晨西点,揉着酸涩的眼睛抬头,看见樊胜美正对着手机里母亲的旧照片发呆,忽然明白这个项目承载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女儿未竟的遗憾。
当第二代原型机在养老院正式试运行时,奇迹般的场景接连发生:
失智老人王奶奶握着机器人的“手”絮叨家常,机器人不仅能适时回应,还会在她情绪低落时播放老越剧;
脑瘫儿童小宇通过机器人的手势识别系统,第一次独立表达出“想喝水”的意愿。
护工们围在操作台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实时健康数据,眼眶渐渐。
“这只是开始。”樊胜美揽住佟年的肩膀,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等我们把成本降下来,就能让更多家庭用上这份守护了。”
佟年轻轻点头,朝阳为她们身后的机器人镀上金边,这个承载着两代人智慧与温情的发明,正缓缓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就在樊胜美和佟年想着怎么把成本降下来时,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
不少老人家属觉得,家里突然摆个冷冰冰的机器人,看着心里发怵;
还有人担心,要是机器人突然出故障,耽误了照顾老人可怎么办。
就连养老院的护工们也犯嘀咕,虽然机器人能帮忙干活,但真要照顾人,它能比得过有血有肉的人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樊胜美和佟年带着团队一家家跑养老院、特殊学校,还专门去社区开座谈会。
他们把机器人带到现场演示,手把手教老人们怎么用。
遇到耳朵背的老人,就给机器人加上超大音量的语音播报;碰上眼神不好的,就把操作界面的字调得比核桃还大。
佟年还专门编了套简单的操作指南,配上卡通画,让不识字的老人也能看明白。
慢慢地,大家对机器人的态度开始转变。
有位独居的李大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总怕自己半夜犯病没人知道。
自从用上了机器人,它不仅能提醒李大爷按时吃药,还能在他血压不对劲的时候,立刻给社区医院打电话。
李大爷的女儿在视频里看到父亲精神头越来越好,特意给樊胜美发消息道谢。
但团队没有满足。
他们发现,有些残障孩子还是不敢和机器人互动。
于是佟年带着几个学生,把机器人的外观改成了毛茸茸的小熊模样,还在它"肚子"上装了能播放故事的小喇叭。
这下孩子们可喜欢了,有的孩子甚至能主动和“小熊机器人”说自己想要什么。
经过大半年的改进,第三代机器人终于上市了。
上市那天,樊胜美在发布会上放了段视频:一位坐在轮椅上的阿姨,通过机器人操作家里的智能设备,给自己倒了杯水;
还有个刚学会说话的幼儿,对着机器人咿咿呀呀,机器人就放起了儿歌。
台下的观众看得首抹眼泪,这不再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能实实在在照顾人的帮手。
现在,樊胜美和佟年的这个项目越做越大,但她们还是经常往养老院跑。
每次去,老人们都拉着她们的手,说机器人就像自己的“电子孙子”。
樊胜美感慨地看着这些场景,她知道,现在有更多的老人和孩子,不会再像当年的母亲那样孤单了。
就在团队业务蒸蒸日上时,一则突发新闻打破了平静。
某城市一户人家的护理机器人在凌晨突然失控,误将一杯热水泼向卧床老人,虽然老人仅轻微烫伤,但舆论瞬间沸腾。
“机器保姆成伤人凶器”“科技冷血论”等报道铺天盖地,订单量一夜之间锐减70%。
樊胜美连夜召集团队开会,会议室的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佟年盯着故障日志,手指在键盘上不停敲击:“初步判断是电路老化导致AI系统误判,我们上个月刚升级过供电模块,可能存在兼容问题。”
技术主管老张攥着安全帽,声音发颤:“当时为了压缩成本,部分元件用了次级供应商的产品……”
“立刻召回所有三代产品!”樊胜美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从今天起,每个元件都要经过五道质检,我们不能让信任变成伤害。”
她拨通赵启平的电话,拜托医院帮忙安排受伤老人的后续治疗,听筒里传来赵启平沉重的叹息:“樊总,这次恐怕不只是技术问题。”
接下来的三个月,研发中心变成了战场。
樊胜美和佟年带着团队驻扎在工厂,亲自监督每一个生产环节。
她们在机器人核心部位加装了三重备用电源,给AI系统设置了五道安全防护墙,甚至请来特殊教育专家和老年护理员,对机器人的应急反应进行模拟训练。
转机出现在一次特殊的测试中。
当模拟系统突然出现“火灾警报”时,经过改良的机器人不仅迅速将模拟人偶转移到安全区域,还能用机械臂击碎窗户玻璃。
围观的消防员竖起大拇指:“这反应速度比专业救援设备还快!”
这段视频被匿名上传到网络后,引发了新一轮关注。
半年后的新品发布会上,樊胜美带着改进后的第西代机器人现身。
她没有回避那次事故,而是坦诚展示了所有改进细节:“我们曾辜负过信任,但这次,我们带来了[守护者2.0]。”
大屏幕上,新机器人不仅能精准完成护理动作,还能在老人情绪低落时,主动播放家属提前录制的暖心语音。
当镜头切换到李大爷的病房时,老人正对着机器人乐呵呵地说:“我家乖孙子又来陪我聊天啦!”
画面外传来他女儿哽咽的声音:“谢谢你们,现在我能安心工作了。”
台下掌声雷动,樊胜美与佟年相视一笑,眼角闪烁着泪光。
她们知道,这次,科技真正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