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的爆竹声隐隐穿透京城厚重的雾霾。童振国坐在星宁集团京城分部的办公室里,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海水淡化项目的实时数据。他的同事指着一组柱状图,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老童,你侄子搞的这些海水淡化厂区,不仅让北方彻底告别缺水历史,单是衍生的工业供水、生态修复产业,半年就创造了8000亿产值!"
童振国轻轻着下巴,目光扫过地图上星罗棋布的淡化厂区。曾经承载着几代人期盼的南水北调工程,如今己悄然完成使命——那些纵横千里的输水管道,正被改造成更高效的海水淡化运输网络。"把这些数据整理成报告,"他对助理说,"春节后提交给相关部委,这可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同一时刻,深湾区的夜空被绚丽的烟花点亮。童浩林躺在别墅的智能床上,怀里搂着苏婉婷,手机在枕边震动。大舅舅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欣慰与感慨:"小浩,海水淡化厂区移交政府的手续都办妥了。现在连黄河源头的生态补水,都开始用淡化水了..."
"本该如此。"童浩林望着窗外绽放的烟花,想起西北荒漠中逐渐蔓延的绿洲,"这些项目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盈利。当海水能变成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源,就该让它回归公共属性。"苏婉婷将头靠在他肩上,轻声说:"记得创业时你说要改变世界,现在真的做到了。"
此时,在水利部的值班室里,值班人员盯着卫星云图目瞪口呆。曾经因缺水萎缩的白洋淀,在淡化水的持续补给下,水面面积己恢复至建国初期水平;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显示,自海水淡化项目全面运行后,水位以每月5厘米的速度回升。
网络上,#海水改写中国水史#的话题迅速登顶。网友们翻出十年前北方城市限时供水的老照片,对比如今家中24小时清澈的自来水,纷纷留言:"以前南水北调是'解渴',现在海水淡化是'造水',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海外媒体也争相报道:"中国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重新定义了水资源战略。"
而在这场变革的幕后,童浩林早己开始新的布局。星宁集团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攻关第五代海水淡化技术——利用量子纠缠原理,将淡化效率提升至现有技术的三倍。"等这项技术成熟,"童舒在视频会议中展示着实验数据,"我们甚至能在海上首接建立移动淡化基地,彻底解决海岛用水难题。"
深夜,童浩林放下电话,打开书房的全息投影。世界地图上,尚未开发的淡水稀缺区域被标成红色。他轻点屏幕,星宁集团的技术图标开始在中东、非洲等地闪烁。苏婉婷走进书房,将热牛奶递到他手中:"又在谋划新计划?"
童浩林揽住妻子的腰,目光坚定:"海水淡化只是开始。这个世界还有太多地方渴望水源,而我们的征途,是让每一片干涸的土地都焕发生机。"窗外,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照亮了深湾区的夜空,也照亮了这个商业巨擘眼中永不熄灭的理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