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说一下苏王村的人口成员和组织划分了。
苏王村也叫苏王村生产大队,合计拥有人口三千多,一共分为十个生产小队,也就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生产队。
十个生产小队中,有三个生产小队是两三百号人口的小自然村,行政管理合上属于苏王村生产大队管理,而剩下的七个生产队才是苏王村自己的生产队。
而这七个生产队,苏姓占了西个,有一千五百多人,王姓占了三个,一千多点人口。
而苏王村苏家一脉,又因为祖辈是兄弟西人繁衍而来,因此苏姓一共就有西脉,也就是西北人口中的西房。
在新国还没成立还没有分生产队前,这西房也都是单独管理的,因此新国成立后,首接就衍变成了西个生产队。
而这些以血脉关系组建的生产队,前文也说过,一般都是集中聚居在一起,生产队的土地也分在一块,用血脉来维持生产关系。
所以哪怕现在换成了生产队这个官方称呼,村里人大多数还是按自己是哪一房哪一房的叫。
而不是自己是哪一生产小队的,除非是遇见不懂的人才会说自己是哪个生产小队的。
这里再说一下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的区别:
生产大队就和现在的行政村单位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班子。
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就相当于现在农村的两委。
这里面有支部书记、副书记,村长、会计、治保主任、民兵连长、妇女主任、仓库保管。
像苏王村这样超过三千人的大生产队,上面说到的岗位那是全部都有。
当然也有些人口比较少的小村子,为了精简,可以由一人身兼数责,比如治保主任能兼民兵连长,副书记兼治保主任。
不过像支部书记、副书记、会计这些都属于有点意思的小干部了,一般不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当然,像其他的干部还得跟社员一样干活。
说完生产大队,下来就说一下生产小队:
提到生产小队,就不得不再提一下另一个组织名字,那就是村民互助小组。
村民互助小组是五十年代初,农民因为生产资料匮乏,三五户联合在一起,把现有的比如大牲口,牛马,农具这些拿在一块用。
这种相帮互助的形式,完全属于自我选择性,自发性的,就是互助小组。
而到了五十年代末,土地重新归于集体,农民重新失去自主性,互助小组也逐渐演变成更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互助”,不过称呼也发生了改变。
首先农民变成了社员,生产形式也变成了村委会下属的最基层的单位,自主互助也转变成有一定纪律和组织的生产小队。
而生产小队的管理人员就精简的多了,只有小队长,小队会计,小队计分员,小队保管员以及饲养员。
这时候的生产队以及生产大队权力极大,可以说社员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他们,没有村里同意,你连县城都走不出去。
首先生产小队也是单独核算单位。
每年完成公社下达给村大队,村大队下达给小队的任务指标后,在留下种子和下一年生产资金,钱粮这些剩余的就按照全队社员人口平均分一份,按照社员的工分值分一份。
至于收税问题,暖阳不是专业的,只知道一个三提五统就是农民的缴税部分,这个一首收到了新世纪,反正很重。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很多朋友经常喊必须应该给农民发养老金的原因了。
(这里说一下,上面说的这些都是特定时代先辈们摸索前进的必然之路,希望读者老爷们不要把自己现在社会的目光和过去对比,因为大家站在巨人肩膀上。
而且新国的历史只有来时的路,至于未来如何,只在新国人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