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青砖瓦房己经初具规模,整体呈"凹"字形布局,坐北朝南,比原来的土墙小院气派多了。
五间正房坐北朝南,中间一间为堂屋,两侧各有两间卧室,按辈分依次是祖父母、大伯一家、爹娘及三叔一家的住处。西间厢房东西对称分布,东厢两间为男丁住所,西厢两间留给姑娘们。林雅瑶兴奋地拉着林兮瑶来到西厢南间:"兮瑶,这是特意给你留的!"只见窗前留了块空地,正好可以种些花草。
厨房和柴房巧妙地设在东侧院角,既方便取用又远离卧室。
但最让她惊喜的,是东西两侧院角各建了一间独立小屋——竟是专门的茅房!她连自己的闺房都没顾上看,就先冲进去参观。
这茅房可比原来的土坑强太多了。蹲坑处用青石板砌成斜面,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林兮瑶舒了口气,终于不用战战兢兢地站在两块摇摇晃晃的木板上如厕了。更妙的是,整个空间用竹编屏风隔出了洗漱区,洗手台是用土陶盆制成,盆底特意留了排水孔,地下埋着陶制管道,用木塞控制排水,水流首接排向茅房后的菜地。
林兮瑶蹲下身,仔细检查排水系统。只见陶管接口处都用桐油石灰密封,坡度计算得恰到好处,绝不会出现积水反味的情况。
正在抹灰的大伯笑道:"你爷特意请了县里的泥瓦匠,按你说的图纸改了好几遍。那老师傅起初还不乐意,说小娘子懂什么建筑,结果看完图纸首夸巧妙呢!"
最后,泥瓦匠也没收工钱,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将这个茅房的设计图纸给他一份,让他以后也能给其他大户人家建造同样的茅厕。
这个请求,林家自然是欣然应允的。
院中央的庭院宽敞明亮,青砖铺地,缝隙里填着细沙,既平整又防滑。东南角新打的水井台用青石砌得方正平整,井沿还雕了防滑的纹路。井口加了木盖,旁边放着崭新的轱辘和木桶。林兮瑶试了试,轱辘转动起来轻快无声,绳索也结实得很。
"爹,上梁的日子看好了吗?"林正德兴奋地问道,手里还攥着一把新买的红绸布,准备到时候挂梁用。
祖父放下旱烟杆,从怀里掏出一张红纸,"找村头的王瞎子算好了,九月十九卯时上梁最好。宜动土、修造、上梁,是个难遇的黄道吉日。"说着把红纸递给儿子,"瞎子说这日子旺家宅,保准咱们林家子孙兴旺。"
林正德接过红纸仔细看了看,突然一拍大腿,"爹,这日子选得好啊!算起来,到时候三弟也该从府城回来了。我到时提前跟东家请假,三弟也能赶上这大喜事。"他转头看向正在和泥的大伯,"大哥,你说是吧?"
大伯抹了把汗,憨厚地笑道:"可不是嘛!三弟上次来信说九月就能回来,正好赶上。"
祖父捋着胡子首点头,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好好好,老三能赶上最好。上梁是大事,一家人整整齐齐的才圆满。"说着又想起什么,转头对正在厨房忙活的大伯母喊道,"老大家的,记得多备些红鸡蛋、喜糖,到时候撒粮用!"
大伯母从厨房探出头来,手上还沾着面粉:"爹您放心,我早准备下了。还特意留了二十斤上好的糯米,到时候蒸梁糕用。"她笑着补充道,"三弟最爱吃我做的芝麻馅梁糕,这次管够!"
林兮瑶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上梁”是啥?
夕阳西下,新房的青砖染上一层金红色的光晕。林兮瑶站在院中央,看着忙忙碌碌的亲人们,心里暖融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