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娇娇女的农门奋斗记
穿越之娇娇女的农门奋斗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穿越之娇娇女的农门奋斗记 > 第10章 落水城的新政

第10章 落水城的新政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之娇娇女的农门奋斗记
作者:
是发财树吖
本章字数:
8070
更新时间:
2025-01-04

“爹,你对这些酒楼这么熟悉,一定都去过吧?” 林兮瑶好奇地眨着眼睛问道。

林正德哈哈一笑:“你爹我哪有这个本事哦。我也是听我们布庄的东家和大掌柜闲聊时说起的,他们平日里会到落水城联络货源,洽谈合作。每次他们从外面谈完生意回来,在布庄里盘点账目、商讨事宜之余,就会和我们这些伙计唠唠嗑,讲讲在外面的见闻。说起这几家酒楼的时候,那可真是绘声绘色,什么醉仙楼的热闹非凡,天香楼的奢华精致,悦来酒馆的亲民热闹,我呀,就这么听着听着,也就记住了这些情况啦。”

“爹,我觉得你以后肯定不会比布庄的东家和大掌柜差的!” 林兮瑶一脸认真地说道。

“哈哈哈,丫头,你对我还挺有信心呐!” 林正德开怀大笑:“东家我是没法和他比的,他们家可是在这县城里经营布庄好几代人了,我们青山镇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分店。不过大掌柜,我还是有些机会。”林正德自信道。

然后他又神神秘秘地弯下腰,对林兮瑶悄声地说道:“乖丫头,今儿个爹可得跟你透露个小秘密。你知道吗?咱们布庄的东家呀,最近有个大动作,他打算从一众伙计里提一部分人出来当小掌柜呢!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爹我呀!”说到这儿,他朝着林兮瑶眨了眨眼睛,表示,你懂的!

“你娘我都没说,你可得替我保守这个秘密,等我当上了小掌柜,再给家里一个惊喜。”林正德狡黠地说道。

“嗯嗯!” 林兮瑶不住地点头,脸上也笑开了花,眼睛弯成了月牙儿,嘴角的梨涡若隐若现,那神色跟林正德竟有七八分相似。

“爹,我也有个小秘密,等我想好了再告诉你?” 林兮瑶也神秘兮兮的道。

林正德宠溺地点头,他估计都是些女儿家的小心思、小幻想。以前二丫都是给她娘说些闺阁里的悄悄话,这次一起出来,父女俩的感情倒是增进了不少。

父女两个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聊打趣,林正德倒觉得比以前一个人赶路有趣多了。

然而,随着路程的推进,太阳渐渐升高,林兮瑶开始觉得脚步变得沉重起来,原本轻快的步伐也渐渐慢了下来。

“爹,这路怎么这么远呀,我感觉走了好久好久了。” 林兮瑶的声音里已经没了刚开始的那份雀跃,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疲惫。

林正德听到女儿的抱怨,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她:“丫头,这才哪到哪呢。咱们才走了一半的路程。”说着,他从行囊里拿出水囊递给林兮瑶:“来,喝点水,再坚持一下,我们要赶在天黑前回来,晚上野外可不安全。”

林兮瑶接过水囊,仰头喝了几口,略微恢复了些精神。继续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跟上林正德。

可不一会,她发现脚下的鞋子似乎也开始磨脚了,每走一步都像是有针在扎一般难受。

“爹,我脚疼,这鞋……” 林兮瑶委屈地看着父亲,眼眶泛红,她怎么也没想到,出门在外竟然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

林正德无奈地叹了口气,蹲下身子,轻轻抬起她的脚,查看了一下,发现只是有些轻微的磨红,便说道:“还好,只是有点磨脚,一会儿到前面找根树枝给你做个简易的拐杖,能省些力气。”

林兮瑶咬着嘴唇,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她心里明白,自已当初闹着要来,只是她没想到这看似平常的赶路,竟会如此辛苦。

又走了一段路,林兮瑶感觉自已的双腿已经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迈出一步都需要用手上的简易拐杖撑起全身的力气。此刻才深刻地体会到古代出门是多么的不易。

看到林兮瑶的惨状,他将包裹挪到胸前,走到女儿跟前,蹲下身子,扭头对林兮瑶说道:“丫头,来,趴爹背上,爹背你走。”

“爹,我…… 我没想到会这么难,我还以为能轻松地跟着您到落水城呢。” 林兮瑶声音沙哑,带着满满的懊悔。

林正德拍了拍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丫头啊,这就是生活。出门在外,要面对的可不止是这路途的艰辛,还有各种各样的未知。不过,这也是个教训,让你知道做事可不能光凭一股脑儿的热情,得先想想清楚。”

林兮瑶趴在父亲背上,双臂环着父亲的脖子:“爹,去县城有其他法子吗?所有人都是这样走着去么?”

“那倒不是,青山镇有牛车可以到县城,需要花费二十文钱。我们这次时间充裕,也没啥行李,走过去就行了。” 林正德道。

林兮瑶再次认识到了林家的拮据,他们不计较时间成本。或许,在这里大多数人看来,这二十文钱的分量太重,足以影响家中几日的柴米油盐。

“爹,那今天买了牛,回来的时候,我能骑着它走么?” 林兮瑶又满怀期待地问道。

“那可不行!”

林兮瑶没想到他爹一口拒绝了她!

还不等她说什么,林正德继续道:“今年农忙差不多已经结束了,我们这次主要要买的是小牛犊,这样养上一年半载,明年也可以下地干活了,价格还比成年牛便宜。这牛犊没穿鼻环,也没驯化好,我可不敢让你骑!万一摔着你可咋办?咱这次去县城,重点是挑一头健康壮实、品性温顺的小牛犊,这可是关系到咱家以后农活儿能不能轻松点的大事。等牛犊长大了,你想骑的时候,爹再教你怎么稳稳当当地骑。”

“唉!!!”林兮瑶失望的叹口气。她想到回来还要走漫长的路,眼前仿佛浮长出了那看不到尽头的小道。

林正德失笑地摇摇头。想起她凌晨那信誓旦旦的模样,说什么自已绝对不会拖后腿,一定能跟得上脚步,会乖巧听话,帮忙打下手,绝不喊累叫苦。可这才刚走了一半路程,就已如此狼狈不堪,又是抱怨又是撒娇。简直被这小骗子给骗了。

渐渐的,路边的树越来越少,道路也愈发宽阔起来。原本被两旁树木遮蔽的视野一下子开阔无垠,道路上的行人也逐渐增多,有挑着扁担、行色匆匆的货郎,扁担两头的货物随着步伐摇晃;有牵着毛驴慢悠悠走着的,毛驴背上驮着几个鼓鼓囊囊的袋子;也有堆满了各种货物牛车,随着牛车的颠簸,那些东西偶尔会发出轻微的位移声。

林兮瑶看着眼前热闹起来的景象,心中知晓离县城不远了:“爹,你放我下来吧,我感觉自已已经歇得差不多了,可以自已走一会儿了。”林兮瑶道。

林正德闻言,也没再多言语,微微弯腰,将她放下。林兮瑶活动了一下脚踝,尽管任然酸痛如细密的针在扎着,但她仍努力忽略腿脚的不适,让自已的步伐显得稳健些,与父亲并肩而行。林正德也默默地放慢了脚步,与她的节奏相契合。

果然,在绕过一片小山丘后,落水城的城门就出现在她们俩的眼前,城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群熙熙攘攘,喧闹嘈杂,守城的士兵们身姿挺拔,目光警惕地审视着过往的行人与车辆,手中的长枪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城墙整体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表面带着一种古朴而深沉的色泽,隐隐能看到风雨侵蚀的痕迹。城墙上方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城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檐角向上,檐下挂着一串串铜铃,微风拂过时,铃声清脆,在嘈杂的人声中添了一抹空灵的韵味。斗拱的结构精巧复杂,纵横交错。城门两侧的墙壁厚实坚固,表面镶嵌着巨大的铁门钉,密密麻麻,还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硬光泽,给城门增添了几分威严之感。城门洞幽深而狭长,仿佛一条时光隧道,连接着城内的繁华与城外的世界,走过门洞,仿佛就能穿越到另一个充满新奇的天地。

林正德整理了一下衣衫,拉着林兮瑶的手往队伍后面走去,说道:“丫头,咱们也排队进城,到了城里可得跟紧我,莫要乱跑。”

林兮瑶乖巧地点点头,目光仍被眼前的城门牢牢吸引。她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看着那些排队进城的形形色色的人,心中满是对城内未知景象的期待与遐想。

随着队伍缓缓向前挪动,林兮瑶注意到城门旁边张贴着的告示,上面写满了各种条文与通告,不过她还未来得及仔细辨认,就被林正德轻轻拉了一下,示意她专注前行。

终于轮到他们靠近城门,守城士兵上前盘问,林正德恭敬地回答着士兵关于籍贯、进城事由等问题,同时递上了事先准备好的路引。士兵仔细查验后,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可以进城。

“爹,我们不交钱么?”林兮瑶疑惑道。毕竟她看到前面好几个人都交了入城税。

林正德微微弯下腰,轻声对林兮瑶说道:“这是朝廷的新规定,凡是携带货物进城做买卖的行商,都需要缴纳入城税,根据货物的价值收取,不过也不多,最多的10个铜板;像我们这样没带货物的普通百姓,且并无不良意图,进城就可以免交,还有一些挎着篮子的也不收。”

林兮瑶颇觉意外:一是朝廷居然免收普通人的城税,别看这一小小的举动,这其实可以促进人口流通,增加城市的活力与生机。免收城税使得那些本因入城成本而犹豫的普通百姓能够自由进出县城,或是走亲访友,或是寻找生计机会。人员的频繁流动会带动信息的交互传播,让县城不再闭塞,各种新鲜的观念、技艺得以引入,同时也能刺激消费,集市上会有更多的顾客光顾各类摊位,客栈、饭馆的生意也会随之兴旺起来,为县城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是,能想到如此政令并能推行下来,说明,当权者是考虑到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与经济压力。在封建时期,要知道当权者大多是属于精英阶层,这个阶层,不说是把普通百姓看做牛马,也往往难以真正设身处地去感受底层民众的艰辛。他们自幼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以及所接触的社交圈子,都使得他们与普通百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大多数情况下,政策的制定更多地偏向于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巩固政权以及促进士绅工商等阶层的发展,而普通百姓的诉求常常被忽视或边缘化。然而此次的入城税政策却独树一帜,这个政令难得的也是它突破了阶层局限,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民本情怀。

最后,落水城离都城很远,而就是这么一个偏远的县城,都能如此高效严格地执行朝廷的政令,要么是这个朝廷有着强大的统治威望与高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将政令层层传达并确保其有效实施,从都城到州府,再到各个县城,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各级官员都恪尽职守,不敢懈怠,使得即使偏远之地也能紧跟朝廷步伐;要么是当地县官极为勤政奉公,深知朝廷旨意关乎民生福祉与地方稳定,故而不遗余力地推动政令在本地的施行,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宣传并监督执行,对违反者严惩不贷,以确保县城秩序井然,符合朝廷要求。

无论这两种,是哪一种,对林兮瑶而言都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她身处的环境是稳定有序且充满机遇的,她可以安心地在这县城里生活成长,不必担忧混乱与动荡。不是有那句话么,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而远在都城,作为该项政令的主导者,穆家的老太爷,如今大乾王朝的三公之首,正端坐在他那古朴而又不失威严的书房之中。看着缓缓进来的孙子穆景渊,他那原本严肃紧绷的脸上,瞬间浮现出一抹慈爱与期许交织的神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