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站在儿童病房门口,手里捏着一份《住院患儿感染防控指南》,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小星的肺炎来得突然——前一天还在用听诊器给毛绒玩具“看病”,第二天就烧到了39.2℃。程远几乎是以急诊抢救的速度办完了住院手续,甚至动用了副主任医师的特权,将女儿安排进了单人病房。
而现在,他正面临职业生涯最严峻的挑战。
无菌病房的沦陷
病房门推开的一瞬间,程远的医学常识受到了核爆级冲击。
- 理论上的无菌环境:紫外线消毒每日三次,医用空气净化器24小时运转
- 现实画面:天花板上飘着十几个彩色气球,每个都画着龇牙笑的细菌卡通
- 更可怕的:他的听诊器被挂在输液架上,钟型胸间套着一个毛线织的彩虹袜套
“这是……什么?”程远的声音发紧。
“病原体可视化教学道具!”许嘉怡从卫生间探出头,手里举着电动牙刷——刷头上绑着棉签,正在镜子上画“免疫细胞大战病毒”的连环画。
小星靠在病床上,脸颊还带着发烧的红晕,却精神十足地挥舞着压舌板:“爸爸!看我的超能白细胞!”——压舌板两端粘着用橡皮泥捏的卡通细胞,正激烈交战。
程远机械地翻开《住院须知》,指着第三条:“病房内禁止……”
“但医生没说禁止快乐呀。”许嘉怡眨眨眼,突然按下遥控器。
病床周围的帘子哗啦拉开——程远这才发现,原本素白的隔帘上,用可洗水彩笔画满了极光般的漩涡,每一道波纹里都藏着个小笑脸。
医疗仪器的叛变
心电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滴”声。
程远刚松了口气,突然发现屏幕上的心率曲线不对劲——本该起伏的绿色波形,不知何时变成了锯齿状的彩虹色。
“许嘉怡!”他猛地转头,“你动了参数设置?”
罪魁祸首正用酒精棉片给女儿擦手指:“只是给小星看了‘心跳画画’模式。”她得意地点触屏幕,心电图立刻变成画笔,随着心率实时绘制抽象画,“看!这颗爱心是刚才你进门时跳出来的!”
程远张了张嘴,医学在舌尖打转,却听见小星软软地说:“爸爸的心跳……好看。”
他低头看向屏幕。那些杂乱的彩色线条,突然像极了瑞士雪夜里,极光下他们依偎的剪影。
查房惊魂
主任查房时,程远如临大敌地守在病床前。
“肺部啰音明显减轻。”老教授听完诊,欣慰地点头,“程医生照顾得……”
话音戛然而止。
老人家的目光钉在小星的病号服上——本该素净的衣襟,现在别满了“勇敢勋章”:用输液贴做的金色星星,碘伏棉签折的小奖章,最醒目的是贴在胸口的“听诊器贴纸”,下面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程小星博士**。
“这、这是……”
“职业启蒙教育。”许嘉怡面不改色,“您不觉得她听诊的姿势很标准吗?”
仿佛为了验证,小星突然抓起玩具听诊器,一把按在老教授肚子上:“爷爷!你的肠子在唱歌!”
满室寂静中,程远绝望地闭上眼睛。他没看见主任悄悄抹了抹眼角,更没注意老人离开时,顺走了桌上那张“最佳医患关系奖”——许嘉怡用检查单画的简笔画,上面是穿白大褂的小星给太阳打针。
夜班惊变
凌晨三点,程远在值班室被警报声惊醒。
他冲向病房时,脑内己经列出最坏预案:咯血?气胸?感染性休克?
推开门却愣在原地——
病床变成了“极光观测站”:许嘉怡用手机闪光灯和彩色玻璃纸,在天花板上投射出流动的光斑。小星坐在光瀑中央,头上套着用雾化面罩改装的“宇航员头盔”,正用压舌板指挥“外星细菌”跳舞。
“患者主诉……”程远机械地摸出记录板。
“想妈妈了。”许嘉怡轻声说。她掀开自己的衣角——腹部一道陈旧的手术疤痕在彩光中若隐若现,“我告诉她,这是妈妈和极光的约定。”
程远突然想起许嘉怡很少提及的往事:十二岁那年,她在孤儿院因急性阑尾炎连夜手术,独自数着病房天花板上的裂纹熬过整夜。
监护仪突然“滴”地一声轻响。程远转头看去,屏幕上的彩虹心电图正跳出一串熟悉的波形——那是他求婚时,戒指在极光下划过的弧度。
出院时的秘密
出院那天,护士长递来一份特殊记录:
《程小星治疗日志》
- 退烧速度:快于平均值32%
- 服药依从性:100%(创儿科记录)
- 特殊备注:病房窗帘画作申请保留,作为“艺术疗法”试点
程远翻到最后,发现夹着一张小星的“处方笺”:
治疗建议:
1. 每天亲亲爸爸的皱眉纹(剂量:不限)
2. 听诊器要画彩虹(频率:随时)
3. 极光病房永久开放(坐标:爸爸妈妈的怀抱)”
他抬头看向走廊尽头——许嘉怡正抱着小星办出院手续,母女俩同时回头对他比心。阳光透过窗玻璃,在她俩身上洒下彩虹色的光晕,像极了那晚病房里的人造极光。
程远突然觉得,自己那些被涂鸦的医学指南、被改造的医疗器械、被颠覆的科学认知,全都化成了某种更永恒的治愈力量。
他摸出钢笔,在处方背面郑重写下:
诊断结论:
艺术污染指数:++++
治疗效果:终身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