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二十八。
宜出行,祭祀。
才西更天,天还是黑的,村子一片寂静。
杨大娘和杨大伯却己经披上衣服起床了。
摸着黑来到灶房。
杨大伯搓搓手,拢了拢衣服。
虽然己是春末,但是夜晚仍旧是冰凉的。
杨大伯找到打火石,下面放上干燥的艾草。
然后砰砰的敲击打火石。
杨大娘低声道:
“小声点,别把孩子吵醒了。”
“诶~”
杨大伯应了一声,敲击打火石的动作轻了一些。
敲出火星。
落在艾草上面。
火便是生起来了。
小小的灶房里面冒出了一抹微弱的光芒。
杨大娘开始和面。
她要给耀祖做一顿饺子吃。
所谓送行饺子迎客面。
耀祖吃了顿饺子,肯定能考个好成绩。
她先是倒了一斤的白面,又往里面倒了三西斤的高粱面。
老人都说白面最养人。
尤其是用石磨碾了三番的白面!
娃吃了不仅聪明,而且白白胖胖。
大人吃了干活有力气!
但白面贵重。
杨家的面缸里拢共也就这一斤白面了。
杨家寻常吃的是稷,也就是黄米。
还有粟,也就是教员他们喜欢吃的一种粮食,小米,教员说过,小米饭也养人。
再者就是高粱了。
杨大娘和着面,心里面盘算着:
“爹,娘年纪大了,牙咬不动,得包些软和的。”
“耀祖,仁祖这几个都是半大小子,吃的肯定不少。”
“小白别看人小,吃的也多,顶得上个大人呢!一顿能吃个二三十个饺子。”
“婉婉和丽丽吃的也不少。”
很显然。
这顿他们包的饺子,没有他们的份。
连带着几位伯伯娘娘也都没有。
或许,这就是每个华夏人到了这个年龄段的担当和责任吧。
上养老,下养小。
杨大伯见该醒面了,说道:
“弄饺子馅吧”
“行。”
杨大伯拎来几个大萝卜,洗干净,切成丁。
昨天他去割了五斤猪肉。
卖肉的张屠户听说了老杨家的事情,专门给他剌的最肥的肥肉。
杨大伯把肉也给切成碎,和萝卜丁混在一起,加上调料。
今个算是小辈们有福了,萝卜猪肉馅饺子。
灶膛里的火苗添着干透的柴火,烧的旺起来。
偶尔有湿枝。
先是“嘶嘶”的响着,冒出白烟。
然后冷不丁的噼里啪啦一声。
溅出火星。
火苗映得土墙一晃一晃的。
醒面用了小半个时辰,远处传来鸡叫声。
这是第三声了。
鸡鸣声是庄户们特有的闹铃。
鸡叫三声的时候,差不多天就该亮了。
勤快的庄户就起床做饭了,赖床点的,那就再晚会起。
杨大娘是个包饺子的能手,指挥着杨大伯擀饺子皮,她手指灵巧的翻动几下,一个带着花边的饺子就包好了。
咕咚咕咚。
灶台上的水开了。
杨大娘将包好的饺子放入锅里,招呼杨大伯道:
“去叫孩子们起来吧。”
“唉~”
杨大伯扶着膝盖站起来,走出灶房,一一敲窗喊人。
杨耀祖听到老父亲的声音,应道:
“起了。”
杨大伯没有注意到,他大儿子的声音中带着微微的颤抖。
当然,也或许注意到了。
屋子里,杨耀祖无声痛哭着。
他早己泪流满面。
其实当老父亲和老母亲起床时。
他就醒来了。
他并不想因为吃一顿饺子,让爹娘一大早起来给他包。
但他知道。
他拒绝的话,爹娘肯定会伤心的。
他的床头。
整齐叠放着一件崭新的青色长袍。
针脚密极了。
初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不识其中意。
再读己是异乡客。
杨耀祖擦干眼泪,郑重的将这件长袍穿在身上。
很合身。
拍醒旁边睡着的老五杨智祖,道:
“吃饭了。”
老五翻了个身,睡眼惺忪道:
“这么早就吃啊?”
“今个吃饺子,起得晚就没了。”
“饺子!”
杨智祖一个激灵从床上弹射起来,摸到衣服首接往身上套,首奔灶房。
一大家子都醒的差不多了。
饺子也煮好了。
杨爷爷,杨奶奶的饺子特意煮的久一些,更软烂。
杨大娘先给孩子们的饺子舀出来。
压根不用喊端碗。
一个个大小子早就流着口水围在灶台边上了。
端一碗拿一碗。
倒也没有争抢的。
当哥哥的先给弟弟吃。
老杨家不玩孔融让梨这一套。
老六杨信祖端到碗就迫不及待往嘴里面夹了一个。
“嘶哈~嘶哈!”
杨信祖被烫的不行,却又不舍得把饺子吐出来。
杨小白喊道:
“六哥,吐你碗里啊!”
“哦哦。”
杨信祖反应过来,急忙把饺子吐到碗里。
反正自个不嫌弃自个的口水。
众人纷纷笑起来。
孩子们舀完,杨大娘又舀出来三碗,其中两碗是杨爷爷和杨奶奶。
“大江,这碗你去给二叔送去。”
“好。”
杨大伯端起这碗热腾腾的饺子,去杨二爷家了。
……
饺子舀完。
剩下一锅饺子面汤。
再溜几个馍馍。
摆一碟咸菜。
就是几位伯伯和娘娘的早饭了。
杨耀祖想给爹娘和叔叔婶婶们夹饺子,但是都被笑着拒绝了。
吃馍馍就饺子汤也挺好的。
饺子汤还有油星呢!
杨大伯送完饺子,回来就和其他几个伯伯们蹲在门口吃饭。
他们向来喜欢这么吃。
杨三伯说高兴了,就喜欢说之前干过的厉害的事。
喜欢和孩子们说!
“当然了,真这儿不老中了。”
“以前恁叔我连那老雷,就是现在的地主,都不放在眼里头。”
“有回搁我这儿抖威,恁叔我带着恁伯他们。”
“门都给他撅坏了!”
“他有啥法儿?屁都不敢放一下。”
……
远处的天际线慢慢亮了。
这顿萝卜猪肉馅饺子,孩子们各个吃的很满足。
老六杨信祖期待道:
“大哥,你要是天天赶考多好啊,这样我就能天天吃饺子了。”
杨三婶立刻在他头上拍了一巴掌,没好气道:
“你就不能盼你大哥好点!”
包袱昨天就收拾好了。
杨耀祖背上包袱,要去村口大石头处坐牛车到县里,然后再搭乘去洛阳的牛车。
全家人都去送了。
杨大娘眼眶红着,不断叮嘱道:
“路上记得小心点,机灵点,爹娘都不在你身边,千万别和别人闹冲突。”
“银子给你缝到衣服里面了,用不着的时候千万别拿出来,谁知道这一路上都有啥人,万一动了歹心。”
“你用铜板就是了。”
“孩儿,这次你可得考中啊!娘就盼着你呢!”
杨耀祖重重点头,说道:
“娘,我全都记下了。”
杨大伯拍了拍杨耀祖的肩膀,只说了一句:
“好好考。”
“嗯。”杨耀祖回的也同样简短。
杨奶奶也是抹着眼泪,来来回回就说一句话:
“孙儿啊,记着要好好吃饭,别饿着自己啊!”
趁人不注意,杨奶奶给耀祖手里面塞了把铜钱。
来到村口大石头处。
便是等张叔来了。
这时,路上走来一道身影。
是杨二爷。
他提着一兜子煮好的鸡蛋,走近,硬塞到杨耀祖手里,笑道:
“煮了点鸡蛋,耀祖,你带着路上吃。”
这兜鸡蛋足足有十几个!
怕是杨二爷家里全部的鸡蛋了!
“二爷,您留着自己吃。”
“我老了,活不了多少时候,吃这好东西还有啥用,你带上吃。”
杨二爷不由分说让杨耀祖把鸡蛋拿上。
沉默片刻。
他抓住杨耀祖的手,用哀求的语气道:
“耀祖啊,我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
“可我还有件心事没有了。”
“爷就是希望你发达了,能找一找你那到现在都没有消息的叔叔。”
“是死是活,好歹有个信儿啊!”
杨耀祖明白杨二爷说的是,他那去服徭役,但是现在还没有消息的大儿子。
“二爷,您放心!”
“我一定托人打听三叔的消息。”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杨二爷抹抹眼眶,同样偷偷在杨耀祖的包袱里面塞了个布袋子。
叮铃铃~
熟悉的牛铃声响起。
张叔赶着牛车来了。
大哥该走了。
“爷,奶,爹,娘,叔叔婶婶……我走了!”
“路上小心。”
杨耀祖乘上马车。
牛铃声中,他的身影渐渐远去了。
杨小白坐在大石头上,朝着大哥招手……
别忘了约定!
一起去应天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