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旨太监读完圣旨后,笑吟吟地对左宗棠说道。
左宗棠从怀中取出一张银票,悄悄塞给对方,然后问道:
“多谢公公提醒,不知公公尊姓大名?”
小太监高兴地收下银票,用尖细的声音答道:
“小的名叫李莲英!”
“这左宗棠果然有些手段啊!”
听到情报人员传回的消息后,林文不由感慨了一声,将手中的情报递给了李秀成等人传阅。
“属下以前与左宗棠交手过几次,此人善于权衡局势,更擅长借力打力。”
“当年在江浙激战时,他就曾依靠洋人的常安军、常捷军和定胜军等精锐火器攻打太平军的城池。
洋人的火器威力巨大,凭借他们的帮助,太平军的城防脆弱得如同纸糊一般,根本无法坚守,被他逐一攻克。”
“我听说,这些洋人军队原本打算解散,但最后却被他保留了下来。
其中不少洋人士兵还加入了楚军,成为楚军的雇佣力量。”
这一消息颇为新鲜,林文也是第一次得知其中的内幕。
难怪左宗棠后来能平定西北叛乱,并从洋人手中收回天朝西南疆域。
原来他早在此时就与洋人建立了联系!
“这些洋人军队的战斗力如何?人数多不多?”
听到李秀成的话,一旁的洪仁玕不禁担忧地问道。
对于负责民政系统的洪仁玕而言,他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全取决于这场战役的结果。
因此,他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格外关注。
“洋人的人数并不多,总计大约1500人左右。”
李秀成略作思索后回答道。
“但他们的火炮极为犀利,不仅口径威力大,射程也远。
清军的火炮根本够不到的距离,他们却能轻松覆盖。
所以在过去的炮战中,太平军很难占到上风。”
说到这里,李秀成心中显然有些郁结。
早在1862年,他曾提议向东南方向转移,放弃易被围困的天京,将太平天国的战略重心移至东南。
为此,他还亲自率领部队攻打松江及江浙一带,试图拓宽防御纵深。
然而就在他拿下松江,准备南下进攻苏杭之际,湘军突然大举进犯,洪秀全接连下达数道命令,迫使他不得不回援天京。
无奈之下,李秀成只得终止南下攻势,率军返回天京。
然而,天京最终失守,东南地区苦心经营的疆土也被左宗棠逐一攻克。
这一结果使得太平军在失去天京后几乎无处可退,因而迅速走向覆灭。
假如当初洪秀全采纳了向东南扩展的战略建议,凭借江浙地区的富庶与人力支持,他们或许还能支撑数年,局势鹿死谁手也未可知。
“哼,几个洋人算得了什么?”
相比洪仁玕和李秀成等人对洋人的担忧,林文显然并未将对方视为威胁。
洋人又如何?
不过是枪炮略胜一筹罢了,他们依然是两肩扛头的凡人,难道真有三头六臂不成?
林文承认,洋人的武器确实优于太平军和清军,但那是基于低水平的标准而言。
若以汉军为基准,则他们的装备便显得不足挂齿。
例如,洋人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前装滑膛燧发枪,小部分为铜火帽枪。
这类枪械较清军的火绳枪、鸟枪等先进一代,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因此清军难以匹敌。
然而,与汉军所配备的后装雷酸盐底火击发枪相比,洋人的燧发枪却落后整整一代。
击发枪不仅灵敏度更高、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而且采用后装子弹,配有弹壳,无需每次射击后从枪口重新装填。
这大大提升了步枪的射速,显著增强了普通士兵的火力输出。
依靠这样的装备优势,洋人在与清军交战时能够轻松压制对手。
但若面对汉军,被压制的一方无疑将是他们自己。
唯一的隐忧或许是汉军新兵较多,实战经验不及这些洋人雇佣兵丰富。
至于火炮方面,双方差距更为悬殊。
洋人所用的火炮多为拿破仑三世发明的拿破仑炮,这是一种前装加农炮,口径约93毫米(12磅炮)。
这种火炮轻便灵活,威力适中,射程较远,可用作步兵伴随火力,是当前西方列强的主要野战火炮。
与清军的虎尊炮、红衣大炮及大将军炮相比,拿破仑炮确实更具优势。
但与汉军的后装火炮相比,其性能便相形见绌。
汉军的后装炮不仅射程更远、威力更强,还使用触发引信的榴弹,作战效能远超洋人装备。
这种炮弹与洋人所使用的定时引信炮弹相比,其爆炸反应更为迅捷。
它无需测量距离和时间,只要发射出去,除非掉入泥坑,否则基本都会立刻引爆。
而洋人的火炮虽也有开花弹,但缺乏触发引信。
他们的开花弹需要依靠士兵手动设定引信的时间,也就是根据距离裁剪后面导火线的长度。
然而,人工手动裁剪的精确度显然难以保证,尤其是在最初的几轮炮击中,想让炮弹落地即爆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炮弹落地后未能即时爆炸,附近的敌军士兵便会迅速逃离,届时即便炮弹爆炸了,也难以对敌人造成任何杀伤。
因此,洋人的火炮对于炮手尤其是观测手来说,操作难度极高。
相比之下,汉军这边炮手的操作难度就降低了不少!
考虑到己方在步枪和火炮上的显著优势,即便兵力仅为对方的西分之一左右,林文心中依然充满信心!
这一战必将载入史册,并且会让所有人感到震惊!
潮州府与漳州府交界的区域,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县城,名叫大埔县。
大埔县位于群山之间,西北侧有一条河,名为韩江,西南方向则有另一条河,名为梅江。
两条河流交汇之处形成一个类似十字路口的河口,那里有一个小镇,名叫三河镇。
这个人口不足2000人、被群山环抱的小镇,正是此次汉军与清军决战的战场。
8月15日,清军抵达龙岩。
三天之后,清军先锋进入永定县,在此期间,双方的斥候在永定周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由于汉军火器的优势,清军在斥候战中未占得任何便宜,持续一个星期的交火导致清军伤亡上百人,而汉军阵亡人数不到十人,双方伤亡比例接近10:1!
由于无法击溃汉军的斥候,清军的斥候无法有效侦察到汉军的动向。
不过,他们推测,汉军如此强烈的反应,调动这么多斥候阻拦侦察,这意味着汉军主力必定就在附近。
消息传至左宗棠处,他立即下令,派遣麾下大将刘锦棠率领一万人进攻大埔城,目的是争夺三河镇东侧的制高点,以掩护大军沿韩江河滩向南推进。
刘锦棠今年21岁,他十五岁从军,原为湘军的一员,后来被左宗棠看中,从湘军调出,随其共同创建楚军,成为左宗棠的重要助手。
此人智勇双全,接到命令后,迅速带兵绕过永定城,从南边的山区迂回进军,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大埔城的东侧。
倘若这场战斗的对手是太平军或者其他部队,刘锦棠的计策无疑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遗憾的是,汉军早己做好准备,在他发动进攻之前便从大埔城撤走了兵力。
刘锦棠费尽心力率领部队翻越崇山峻岭,忍受酷热、瘴气以及山林中虫蛇的侵扰,结果却发现大埔城内空无一人!若是换作寻常之人,恐怕早己怒不可遏,破口大骂了。
但刘锦棠却并未如此,相反,当他看到汉军主动放弃了大埔城并选择后退时,反而流露出了一丝赞许之情:“敌军还算明智,舍弃大埔城以避免被我军合围,进而减少损失,确实懂得权衡利弊。”
随即,他下令向主帅报告:“禀告大帅,大埔城己落入我军掌控,大军可以放心南下了!”
虽然未能击溃敌军主力,但成功占领大埔城对刘锦棠来说也算达成了任务目标。
凭借这一高地优势,他们可以从东侧为楚军主力提供掩护,确保行军途中不被敌人偷袭。
当刘锦棠派人送来的消息传到左宗棠耳中时,后者心中顿时放下一块大石。
“我原本以为粤省地方官员呈递的告急文书显示这支叛军非同小可,如今看来,他们与普通流寇并无二致。”
汉军未战先逃,这让左宗棠对其产生了一种轻蔑之感——一个不敢正面交锋的敌人,自然难以赢得他的尊重。
“大帅说得不错,”
一名年约西五十岁的中年文士开口附和道,“叛军虽攻占了不少两广城池,但这些地区本就驻军稀少,两广精锐大多调往北方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之战,剩下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罢了!”
“即便他们听闻贼患消息后紧急扩编军队,那些新招募的人也多半是毫无作战经验的农夫,与正规军相比,实力相差悬殊!”
这名文士继续说道,“因此,单凭叛军工占几座城池就断言其实力强大,显然有失偏颇。”
这位中年文士名为刘典,字伯敬,是左宗棠麾下的首席智囊,两人自湘军时期起便相识甚久。
“伯敬所言极是,”
左宗棠闻言一笑,“叛军在短时间内扩充至一万余人,这种扩张速度下,其士兵素质必然良莠不齐,火器装备短缺,训练时间不足,说到底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