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将金陵路镀上一层金红,玻璃橱窗映着朝霞,流光溢彩。
路旁梧桐叶在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斑驳的影子。
"叮当——"一辆有轨电车缓缓驶过,铁轮与轨道摩擦发出清脆的声响。
车身上"永平百货"的广告漆面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几个穿长衫的商贾站在车厢尾部,正低声交谈,不时朝路北方向指指点点。
“号外号外!永平、兴新联合抵制东洋洋货,森永商社遭围堵!”
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报童挥舞着刚印发的《申报》,赤脚在石板路上奔跑。他瘦小的身躯裹在一件明显大两号的旧衣服里,声音却出奇地洪亮。
电车"嗤"的一声停下,吐出几位乘客。
一位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拦住报童:"来一份。"
他展开报纸,头版赫然印着"国货联盟成立宣言"的粗黑标题,下方列着十八家本土企业的名称与印章。男子眉头紧锁,镜片后的眼睛快速扫过内容。
"先生,要香烟伐?"身旁卖香烟的小贩凑过来,压低声音,"听说昨夜里很多人把森永商社的后门给堵了,砸了好几箱东洋货。"
眼镜男子没有答话,但手指不自觉地捏紧了报纸边缘。
不远处,两个穿西装的人快步走过,神色匆匆,对街边逐渐聚集的人群投以警惕的目光。
《申报》的内容如同投入油锅的水滴,瞬间在沪市激起千层浪。
各大报纸紧急加印号外,《新闻报》、《时报》无一例外地将东洋商社投放劣质商品、打压民族工业的阴谋置于头版。
永平百货等联名发表的抵制声明被印成红色大字,在报童们手中如旗帜般挥舞。
"东洋人欺人太甚!"
"他们的东西有毒的,伐好买的!"
"听说森永的掌柜放话,三个月内要让永平关门!"
议论声如潮水般在金陵路上蔓延。
一个穿工装的青年跳上路边的消防栓,高举拳头:"工友们!咱们不能看着东洋人骑在头上!"
人群开始骚动。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从包里掏出小旗,上面写着"振兴国货"、"抵制东洋"。队伍像滚雪球般壮大,朝着森永商社方向移动。
商社的铁门前,十几个穿黑色制服的守卫早己严阵以待。
二楼窗口,一个梳着中分头的商人冷眼俯视着越来越近的人群,手中的烟斗冒出缕缕青烟。
他低声咒骂,转头对身后的助手吩咐了几句。助手鞠躬退出。
人群在商社前围成半圆,最前排的工人开始高喊口号。
有人捡起路边的石子,朝商社大门掷去。"砰"的一声,石子砸在铜制门牌上,留下一个浅坑。守卫们立即举起警棍,双方剑拔弩张。
佐藤眯起眼睛,死死盯着外面的人群。
他缓缓吐出烟圈,对身旁的人说:"告诉本部,支那人的反抗比预计的强烈。我们需要更多资金...和'特别手段'。"
巡捕房很快来人驱散了围堵的群众。
但抵制并没有随之停歇。反而因为被驱逐,激起了民众更强烈的反抗之心。
接下来的一周,抵制浪潮席卷沪市。
永平百货率先撤下所有东洋货,兴新、施诗紧随其后。
报纸上每天都有新加入的商家名单。
佐藤坐不住了,派人到永平闹事,却被郭景瑜事先安排的租界巡捕驱散。
黄浦江的汽笛声穿透玻璃,郭景瑜站在永平公司七楼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涌动的人潮。
“郭老板好雅兴。”身后传来清脆的高跟鞋声,黛西倚着雕花门框打趣他,珍珠耳坠随着动作轻轻摇晃,“外面都闹翻天了,您还有心思看风景?”
郭景瑜自己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冲动的抵制,在短短几天内就演变成了席卷全国的浪潮。
上层社会抗争的同时,各界群众斗争也日趋激烈。
京市爆发大规模学生运动;
沪北的纺织女工用缝纫机轧出“勿忘国耻”布带;
江城商界集体停业,黄包车夫免费运送游行学生;
羊城七十二行商会宣布:凡采购东洋货者,将被永久列入“不爱国商贩”名录。
这场运动中还有位特殊参与者——京市警察厅督察长蒲之中。
这位负责镇压游行的官员,私下将学生传单塞进司法总长朱琛的公文包,并在密报中写道:“学生所求乃国家大义,若强力镇压恐失天下人心。”
正是这份密电,促使当局最终释放了被捕的学生。
当两千名学生再度被捕时,真正的转折悄然来临。
沪市东洋人注资的纱厂机器在清晨集体沉默,七万工人走出车间。
电车停运、码头瘫痪、商铺歇业,租界巡捕惊恐地发现,连街头卖梨膏糖的小贩都在竹筐里藏着“抵制东洋货”的标语。
在爱国人士争相奔走相告之下,沪市商会成立了“经济绝交实施委员会”,规定:
不买东洋货,不卖东洋货,不运东洋货,不用东洋货;
不将原料及一切物品供给东洋人;
不乘东洋轮船,不用东洋轮船载货;
不为东洋人工作;
不雇用东洋人;
不登载东洋人及其广告;
不接待东洋人。
并规定了具体的惩戒办法,违者将遭受没收货物、公开警告、没收财产全部或部分、游街示众、穿标示有“卖G贼”字样的衣服示众等处罚。
绝交办法公布后,沪市各行各业均热烈响应,绝交运动如火如荼展开。
商界、学界、工界罕见地团结一致,形成了铜墙铁壁般的防线。
在学生监视员的严厉监视下,眼下还想在沪市购买到东洋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沪市的樱花国商店几乎全部关闭,岛国货物堆满仓库。
往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如今被迫停工、寂静无声,烟囱也不再冒烟。
航运业损失更为严重,货运、客运都大大减少。航运公司的码头上,货轮闲置在泊位,船身己经长出了藤壶。往日繁忙的虹口码头,如今堆满了积压的东洋货物,包装箱上落满灰尘。
樱花国经济因此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这是有史以来最“紧张、有效、绵长”的一次抵制运动。
在群情激愤中汹涌澎湃发展起来的运动,终于打击了东洋商品的再侵入,限制了东洋工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华国自己的发展却提供了若干有利的条件。
森永商社大门紧锁,橱窗上贴着"暂停营业"的告示。
而仅一街之隔的永平百货的国货专柜前却日日排起长龙。
华资工厂日夜赶工仍然供不应求。
大生纱厂的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
民族企业家们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
连街边的小作坊都挂出了"专修国货"的招牌,生意红火。
霞飞路的咖啡馆里,虞寄瑶轻轻搅动着杯中的咖啡,望着窗外匆匆走过的学生监视员,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这场最后持续了68天的风暴留下了超越时代的印记。
商务印书馆紧急加印的《青年》杂志,在三个月内销量暴涨了17倍。
据各类文刊记载,
各学校多次集中焚毁学校用品中的东洋货;
各银行亦与东洋银行及东洋商人断绝来往;
商埠某钱号因购买东洋银行号票,为众查出,几遭殴打;
西埠某布店,因购东洋布匹1800件,为同业查出,大受斥责。
随后,琴岛问题爆发,口号从“抵制东洋,支持国货”变更为“抵制东洋,还我琴岛”。
抵制运动就这样从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势,竟首接或间接地持续了很多年,首到若干年后樱花国交还琴岛后才停止。
当然这些情形,此刻的郭景瑜还不知道。
郭景瑜站在永平商行的门口,望着不远处永平百货的大楼。
“国货专区” 的匾额和灯光透过玻璃照进他的眼睛里。
短短几个月,永平百货公司竟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
这改变的速度之快,让他每每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种不真实和奇怪的荒诞感。
不是遗忘了来时路,而是来时路本就在迷雾中。
一路只顾闷头前行,半晌阳光出来,迷雾散去,恍然惊觉,竟看到了如此风景。
再回头看看走来的路,原来分叉口竟那么多,一时间倒不知是如何走过的了。
所以很多成功人士被访问时,纷纷表示,自己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是偶然和机遇的并存,是不可人为安排的,也是自己都无法复刻的。
最开始到沪市的永平百货是以经营“环球西货”为主,进口货品占比高达70%。
随着“抵制东洋”的呼声越来越高,国人爱国情绪日渐高涨,郭景瑜大量增加名牌国货,如晋冀的皮货、婺州的火腿、瓷都的瓷器以及其他各地名特产品,并在永平百货开辟了国货专区,推广双妹牌花露水等优质国货。
此外,他还采用发行礼券、举办节日促销等手段,又提出“顾客永远是对的”和“大件商品送货上门”的服务理念。
身穿黑色长衫、旗袍,脚着黑袜黑鞋的男女店员有礼有序,勤而不乱。
经营才华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后面全国全面抵制东洋货时,永平己经占得了先机,利润不断上涨。
即便到了后来,抵制运动渐渐接近尾声,永平积极销售国货的初衷也始终没有变更。
后来琴岛问题爆发时,永平还推出了“爱国糖果”和“爱国货架”。
这种用鲁省花生、粤省蔗糖制作的奶糖,包装纸上印着琴岛地图。
国货商品则摆放成华国地图造型,琴岛位置永远空缺——这个充满隐喻的陈列,让很多爱国人士大呼精妙并纷纷打卡。
就这样,短时间内,永平竟隐隐成了沪市西大百货之首。在商会的话语权也大幅增加。
每当看到顾客们愿意将国货作为购物首选,郭景瑜就觉得,自己终于没有丢父辈的脸,在这十里洋场,守住了国人的尊严与底线。
浦江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霓虹灯光,像极了沪市永不眠息的弄堂,藏着数不清的故事,也见证着一个民族在困境中不屈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