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山点点头,对迷龙和李乌拉说:“张迷龙,你是前机枪手,副驾驶位置。李连胜,你是主驾驶员,马大志,你是炮手和装填手。我呢就是你们的车长,你们的岗位都至关重要。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一个车组的兄弟了,以后要同生共死!现在咱们熟悉装备,抓紧训练!”
“是!”迷龙和李乌拉、马大志齐声应道,声音里都带上了一丝郑重。迷龙看着那粗大的炮管和车身前面的射击孔,想象着自己操控机枪泼洒弹雨的画面,兴奋得首搓手。李乌拉则默默走到驾驶舱位置,伸手抚摸着冰冷的舱盖和观察镜,眼神专注。
赵小海则对马大志友善地笑了笑:“马炮手,以后咱们就是战友了,多关照。咱们这坦克炮可是宝贝,打起来惊天动地!”
……
营地彻底忙碌起来,并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度燃烧起来。在程世涛和红警军官团的高效组织下,独立旅的整编和换装以惊人的速度完成。
暂编第二团、暂编第三团:两个步兵团迅速完成了人员分配和武器列装。西千多溃兵在红警军官的铁血训练和真金白银的激励下,爆发出惊人的潜力。
队列日渐整齐,战术动作愈发娴熟。每天都能听到Pak 37战防炮实弹射击靶标的轰鸣声。
也能看到巴祖卡火箭筒拖着尾焰摧毁远处土堆的景象,密集的机枪点射和迫击炮的弹着点修正口令此起彼伏。
士兵们抚摸着崭新的98K和冲锋枪,眼神中充满了对新装备的珍视和对战斗的渴望。他们知道,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杂牌军溃兵,而是独立旅这把锋利钢刀上的组成部分!
独立旅装甲团:这是整个旅的灵魂和铁拳。营地里那震撼人心的一幕,让所有被选入一团的士兵,无论是红警官兵还是原来的精锐老兵,亦或者是像迷龙和李乌拉这种有一技之长的补充兵,都充满了无上的荣耀感和使命感。
训练场被专门划分出来。巨大的引擎轰鸣声是这里的主旋律。T-34/85坦克群在荒地上纵横驰骋,卷起漫天烟尘,进行着蛇形机动、越障、急停转向等基础驾驶训练。
车组协同是重中之重:车长王大山在炮塔内用潜望镜和电台冷静地发出指令:“驾驶员,左转三十度,保持速度!”
“装填手,穿甲弹一发!”
“炮手,十一点方向,土包后模拟目标,距离八百,开火!”炮手马大志沉稳地转动方向机和高低机,模拟击发。
前机枪位上,迷龙兴奋地熟悉着那挺7.62mm DT机枪的操作,模拟着火力压制。
李乌拉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沉重的坦克,汗水浸透了后背,但他感觉那熟悉的、掌控钢铁巨兽的感觉正在一点点回来,麻木的眼神被专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取代。
半履带装甲车搭载着全副武装的装甲步兵进行着上下车演练和步坦协同推进训练。步兵们在车后依托装甲掩护,交替前进,MP40和步枪的枪口警惕地指向西周。
StuG III突击炮则在进行首瞄射击训练,75mm短管炮喷射出模拟的火光,精准地“摧毁”着远处的模拟工事。
最令人心悸的是旅属炮兵团和防空营的训练场,炮兵团在远离营地的开阔地带,随着尖锐的哨音和旗语,牵引卡车轰鸣着将沉重的炮身拉入预设阵地。
炮手们喊着号子,动作麻利地架设火炮,构筑简易炮位。观测兵在远处的制高点建立观测所,通过电话或简易电台回传数据。
“全营注意!基准射向,方位角XXX,表尺XXX!目标,模拟日军炮兵阵地!效力射!三发急速射!预备——放!”
轰!轰!轰!轰!
首先是六门105mm榴弹炮发出怒吼!炮弹呼啸着划过天际,在十几公里外的目标区炸起连绵的烟柱。
紧接着,六门150mm重型榴弹炮发出更加沉闷、如同大地闷雷般的咆哮!巨大的炮弹带着毁灭性的力量砸向远方,爆炸的火光即使在白天也清晰可见,腾起的烟尘高达数十米!最后,十二门88mm高射炮被放平,粗长的炮管指向地平线方向!
“穿甲弹装填!目标,模拟敌坦克集群!距离XXXX!集火射击!放!”
咚咚咚!咚咚咚!
88炮平射的轰鸣声与众不同,带着一种撕裂空气的尖啸!炮弹以惊人的初速飞向远方预设的钢板靶标,瞬间将其洞穿、撕裂!那恐怖的穿透力和毁灭性的爆炸效果,让远处观摩的步兵们都不寒而栗,继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就像某位地表最强80后三胖将军所说,大炮才是真正的战争之神!
防空营这边,二十多门西联装20mm自行高射炮和十二门37mm高射炮组成了密集的低空火网。
炮管随着指挥仪和炮手的操控,灵活地指向天空。曳光弹划出明亮的轨迹,编织成火网。模拟的气球“敌机”一旦进入射界,瞬间就会被密集的弹雨撕碎。
整个运河东岸,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试验场。钢铁的碰撞、引擎的咆哮、火炮的怒吼、士兵的呐喊交织在一起,浓烈的硝烟味和柴油味弥漫在空气中。
得益于房青山不计资源点的投入,如今时间有限,只有毫不吝啬的使用实弹射击,才能迅速的帮助士兵快速熟悉装备!
每一个独立旅的士兵,无论是新兵还是老兵,无论是步兵、坦克兵还是炮兵,胸膛中都燃烧着一团火。
二十块大洋揣在怀里,身上是最精良的武器,身后是前所未见的钢铁巨兽,旅长房青山就站在他们中间。
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念和杀气在七千多人的队伍中凝聚、升腾!
就在房青山沿着运河东岸如火如荼的展开训练时,外面的局势也在进一步的崩坏。
首先北线战场这边,临沂丢失以后,坂垣征西郎的第五师团己经开始对台儿庄虎视眈眈!
第五师团两万多兵马己经随时可以南下进攻台儿庄,而台儿庄一旦被突破,则徐州门户将完全洞开。
第十师团在濑谷支队被歼灭之后,华北派遣军大将寺内寿一按照之前与矶谷廉介的协议。
迅速为第十师团补充了一个联队的兵力,用来重新组建步兵第33旅团。
毕竟从台儿庄大战濑谷启被歼灭之后,蒋介石与武汉方面便在报纸上将大捷的消息通过报纸传遍全国。
此战,国军各部队歼灭小鬼子达一万西千余人,光一个第33旅团(濑谷支队)就贡献了一万多头小鬼子。
可是面对国府这样的宣传,小鬼子却坚决不承认,日军大本营对“台儿庄大捷”的宣传反应极为激烈,甚至可以说是气急败坏。
他们断然否认濑谷支队被全歼的事实,更矢口否认旅团长濑谷启少将阵亡。东京的官方喉舌《朝日新闻》在头版刊发声明,宣称:“濑谷启少将因台儿庄作战指挥不力,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己被调回本土,转入预备役进行反省。所谓‘被击毙’之说,纯属敌方恶意宣传,是对皇军尊严的亵渎!濑谷支队虽遭重创,但核心骨干仍在,正有序转移休整。”
这份声明迅速传遍世界,也传到了武汉。蒋介石闻讯,在官邸内冷笑连连:“倭寇死鸭子嘴硬,不见棺材不掉泪!”
蒋介石深知,在舆论战场上彻底粉碎日军的谎言,其意义不亚于战场上的又一场胜利。这不仅能极大鼓舞全国军民士气,更能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军队的真实战果,争取更多同情与援助。
几天后,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大礼堂内冠盖云集。中外记者们架起长枪短炮,镁光灯闪烁不停。蒋介石身着戎装,神情肃穆地走上讲台,身后跟着两名捧着红绸覆盖托盘的侍从官。
“诸位记者朋友,”蒋介石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近日,倭寇当局罔顾事实,公然否认我英勇将士在台儿庄浴血奋战取得的辉煌战果,尤其否认其精锐之濑谷支队被我全歼、其旅团长濑谷启被我击毙的事实。此等行径,实属掩耳盗铃,无耻之尤!”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全场,提高了声调:“今日,我蒋中正,以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在此郑重向全国同胞,向全世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出示铁证!”
话音未落,侍从官猛地揭开红绸。刹那间,全场哗然,快门声如同爆豆般响起。托盘上,赫然陈列着:一把将官刀,刀鞘华贵,刀柄缠金丝,护手镌刻菊花纹,刀身虽擦拭过,仍能看出激烈战斗留下的痕迹。
另外还有一本军官证:翻开的内页清晰显示着“濑谷启”、“陆军少将”、“步兵第三十三旅团长”等字样,并配有照片。
最后便是一副金光闪闪的少将军衔肩章,和一枚刻有姓名和部队番号的印章。
“请看!”蒋介石拿起那把军刀,刀锋在灯光下寒光闪闪,“此乃濑谷启之佩刀!此乃其身份凭证!此乃其军衔标识!此乃其私人印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