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社刊,带着浓郁的油墨清香,终于如期堆放在了文学社办公室的角落。那一本本装帧素雅、排版精良的刊物,像一个个沉睡的婴儿,安静地等待着被唤醒,被传递,去完成它们的使命。这本该是欢呼雀跃、庆祝胜利的时刻。
然而,办公室里的气氛却异常沉闷,甚至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苦涩。
社长陈婷坐在窗边的办公桌后,指尖无意识地着一本刚刚拆封的社刊封面。光滑的铜版纸触感冰凉,封面设计是她亲自把关、反复修改了十几稿才定下的,此刻看在眼里,却失去了所有的光彩。
窗外,月色清冷依旧。微凉的晚风穿过敞开的窗户,带来深秋的寒意,也吹动了桌面上散落的几张纸页——那是己经完成使命、即将归档的初稿清样,其中就包括夏语那几篇字迹清晰、文采斐然的稿件。风拂过纸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一声无言的叹息。
借款垫付的印刷费,像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她的心头,也压在整个文学社的上空。家里的电话里,父母担忧却依旧选择支持的叹息犹在耳边。这份沉甸甸的亲情支撑,换来了刊物的诞生,却也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文学社长久以来潜藏的、致命的脆弱——它的命脉,始终被牢牢攥在学校某些部门的手心里!
“流程在走”、“需要研究”、“资金紧张”……副校长办公室里那几句冠冕堂皇的推诿之词,如同淬毒的针,一遍遍刺痛着她的神经。文学社,这个承载着无数文学梦想和校园情怀的庞然大物,它的生死存亡,竟然可以被一个拨款流程轻易扼杀?它的价值,竟然需要仰人鼻息,等待施舍?
不甘心!
一股强烈到近乎灼烧的不甘心,在陈婷的胸腔里猛烈翻腾!
她不甘心文学社的命运系于他人一念之间!
她不甘心社员们呕心沥血的成果,要为一个官僚的“研究”而无限期等待!
她不甘心文学的火炬,要依靠乞讨才能勉强维持微弱的光芒!
这绝不是文学社该有的样子!这绝不是她陈婷想要的未来!
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想法,如同冲破黑暗的闪电,在她被不甘和愤怒充斥的脑海中骤然亮起!
组建一个部门!
一个专属于文学社的、不依赖学校拨款、能自己造血、掌握主动权的部门!
一个负责拉广告、拉赞助的部门!
这个念头一起,陈婷自己都感到一阵心悸。这在实验高中,乃至她所知的任何高中社团里,都是闻所未闻的“离经叛道”!社团活动经费依赖学校拨款,似乎是天经地义、根深蒂固的规则。打破这个规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要挑战学校的固有管理模式!
意味着要面对无数可能的质疑、阻挠甚至非议!
意味着要走出象牙塔的舒适区,去首面社会的现实和商场的规则!
意味着无数未知的困难和难以想象的挑战!
学校那一关,无疑就是横亘在面前最大的、难以逾越的关隘!如何说服校领导?如何制定合规的流程?如何确保资金来源的正当性?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沉重的大山。
然而,这巨大的阻力,非但没有吓退陈婷,反而像燃料般,将她心中那团不甘的火焰烧得更旺!不掌握主动权,就永远只能被动挨打!这一次是印刷费,下一次呢?文学社要发展,要壮大,要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必须拥有独立自主的底气!
目光扫过桌上那本崭新的刊物,又想起印刷厂新厂长那张冰冷而唯利是图的脸。当文学社遇到困难,急需帮助时,对方毫不犹豫地关上了门,用一句冷冰冰的“规矩就是规矩”将他们拒之门外。而当刊物顺利印出,似乎“有利可图”时,对方却立刻换上了一副热情洋溢的嘴脸,送来样刊,说着“以后常合作”的客套话。
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
这样的合作伙伴,文学社不需要!她陈婷,不屑与之为伍!
换掉它!
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能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印刷合作伙伴!哪怕这意味着更繁琐的寻找过程,更艰难的谈判,更苛刻的合作条件!文学社需要的是能同舟共济的伙伴,而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
改革的蓝图在脑海中渐渐清晰,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孤独感和沉重的压力。组建商业部门、更换合作印刷厂……每一项都是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难以想象的精力和智慧。环顾办公室,社员们脸上还带着刊物成功印出的些许欣慰,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茫然和对她这个“疯狂”计划可能带来的冲击的担忧。
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孤勇?
谁能跟上她这近乎偏执的步伐?
谁能分担这破茧重生、开天辟地的巨大压力?
陆雪茹热情有余,但冲劲大于谋略;副社长谨慎细心,却缺乏开拓的魄力;其他骨干成员各有所长,但面对如此颠覆性的变革,眼中更多的是迷茫和畏缩。
能帮助自己的人,太少了。
能真正替自己分担这份沉重的人,太少了。
能并肩站在风口浪尖、共同面对惊涛骇浪的人,太少了。
一股深切的疲惫感和无助感,如同冰冷的潮水,悄然漫上心头。她靠在椅背上,闭上布满血丝的眼睛,办公室里日光灯管的嗡鸣声仿佛被无限放大,敲打着紧绷的神经。
就在这时,一阵晚风再次拂过窗棂,吹动了桌面上那叠即将归档的初稿。最上面一张纸页被风掀起一角,露出了下方清晰的字迹。
陈婷的目光下意识地落在那熟悉的字迹上——是夏语的那篇《球场初鸣》。
“……汗水浸透了球衣,手臂的酸胀感是真实的,但心中那份初来乍到的孤独感,却在与身旁两个新朋友默契的喘息和眼神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淡去了……”
“……他像一把出鞘的利剑,时而用精准的传球撕裂防线,时而又用犀利的个人突破和稳定的中远投取分。动作简洁高效,没有多余的花哨,却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最致命的位置……”
夏语那充满力量感和画面感的文字,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瞬间在陈婷疲惫的心湖中漾开一圈涟漪。那个在球场上意气风发、观察敏锐、文字老练的少年形象,清晰地浮现在她的脑海中。
夏语……
这个她意外发现的、才华横溢的宝藏作者。
他的文字里,有少年的锐气,有细腻的观察,有对团队羁绊的深刻理解,更有一种……破开僵局、创造可能的力量感!这不正是此刻陷入僵局、亟需破局的文学社,最需要的东西吗?
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黑暗中擦亮的火柴,瞬间照亮了陈婷被重重困难笼罩的心房。
也许……
也许现在,就是时候了?
她猛地睁开眼,眼中疲惫未消,却重新燃起了一簇跳跃的、充满希望的火焰。她伸出手,将夏语那张被风吹动的稿件轻轻抚平,目光锐利地落在那行行充满生机的文字上。
窗外的月色,似乎也明亮了几分。陈婷站起身,将那份承载着夏语才情的稿件郑重地拿起。她的目光穿过办公室的窗户,投向高一教学楼的方向,眼神坚定而充满探寻。
新的难题如山,前路荆棘密布。
但或许,破局的关键星火,就藏在那片灯火通明的教学楼里,藏在那位名叫夏语的少年身上。
是时候,去见见这位“宝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