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握住宜修的手,认真说道:“放心吧,我自会小心行事。弘晨也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况且还有我在他身边。你就在府中安心等着我们回来。”
出发那日,宜修带着府里的女眷们将胤禛和弘晨送到府门口。
她紧紧拉着弘晨的手,千叮咛万嘱咐:“晨儿,到了外面,一切都要听你阿玛的话,不可任性妄为。遇到事情多思多想,莫要冲动。”
弘晨眼眶微红,重重地点头:“额娘,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也会帮着阿玛的。”
胤禛带着弘晨随着队伍踏上了南巡之路。一路上,康熙兴致颇高,时常与皇子们谈论沿途的风土人情、民生疾苦。
弘晨紧跟在胤禛身后,认真聆听着康熙与众人的交谈,暗暗学习着如何应对各类事务。
有一日,队伍在一处小镇停歇。康熙听闻当地有恶霸欺压百姓,强占民田,便命胤禛去处理此事。胤禛领命后,带着弘晨和几名侍卫来到了恶霸的家中。
那恶霸见是胤禛前来,心中虽有些畏惧,但仗着自己背后有人撑腰,依旧态度嚣张。“西爷,您这是为何事兴师动众地来到我家啊?”恶霸皮笑肉不笑地问道。
胤禛沉着脸,说道:“有人告发你欺压百姓、强占民田,可有此事?”
恶霸眼睛一转,狡辩道:“西爷,这可真是冤枉啊!那些百姓是眼红我家有钱有势,故意诬陷我。”
弘晨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恶霸的神情,心中断定他在说谎。他向前一步,说道:“既然你说自己是被冤枉的,那可否让我们去那些所谓被你强占的田地里看一看?让事实说话。”
恶霸心中一紧,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去就去,我不怕你们查!”
于是,众人来到了田地里。弘晨向周围的百姓询问情况,百姓们起初还有些害怕,不敢说话。弘晨耐心地安慰他们,承诺会为他们主持公道。在弘晨的劝说下,百姓们纷纷道出了实情,证实了恶霸的恶行。
胤禛当即下令将恶霸抓了起来,并归还了百姓的田地。百姓们对胤禛和弘晨感恩戴德,纷纷跪地谢恩。康熙得知此事后,对胤禛和弘晨的处理方式十分满意,称赞他们处事公正、心系百姓。
南巡的队伍继续前行,不久后便到了一处繁华的城市。城中有一场盛大的集市,康熙决定去集市上逛逛,感受一下民间的热闹氛围。胤禛和弘晨陪在康熙身边,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就在众人逛得正热闹时,突然人群中传来一阵骚乱。只见一个小偷趁着混乱,偷了一位老妇人的钱袋后,撒腿就跑。弘晨眼疾手快,立刻追了上去。他身手敏捷,很快就追上了小偷,将钱袋夺了回来,并将小偷制服。
老妇人对弘晨感激不己,周围的百姓也对弘晨的勇敢行为纷纷称赞。康熙看着弘晨,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弘晨,你小小年纪,就如此正义勇敢,实在难得。”
弘晨红着脸,恭敬地说道:“皇玛法过奖了,这是弘晨应该做的。看到有人行恶,自当挺身而出。”
然而,这次南巡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太子被安排在康熙身边,时刻有侍卫守护着,不许太子与外人接触,首亲王那边也是差不多的境况。十三阿哥也被康熙安排看管着太子。
弘晨有时看着太子二伯那平静又有些封魔的眼神都有些害怕,便趁着晚上入睡时,对着胤禛小声道“阿玛,太子二伯现在的样子好可怕,儿臣真怕他哪天疯魔了。”
胤禛也有些沉默,太子现在的样子都是老爷子惯出来的,可是现在的局面老爷子明显兜不住了。也不知道太子以后该怎么办。
只静静的对着弘晨道“这是大人的事情,你皇玛法自会处理,你现在还小,看着就好,不要多说也不要多做,明白吗?”
弘晨懂事地点点头,可心中的担忧却并未消散。在之后的日子里,他越发留意起太子的一举一动。
一日,南巡队伍在一处行宫稍作休整。康熙在书房中处理政务,弘晨跟着胤禛在庭院中散步。忽然,他们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争吵声。弘晨好奇地循声而去,发现竟是太子和十三阿哥起了争执。
太子满脸通红,愤怒地指着十三阿哥:“你不过是个黄毛小子,也敢来监视本太子!”十三阿哥满脸无奈,抱拳说道:“太子殿下,这是皇阿玛的安排,十三弟也是奉命行事,还望太子殿下莫要为难我。”
弘晨刚想上前劝劝,胤禛及时拉住了他。胤禛在他耳边轻声说:“晨儿,莫要冲动,这是他们之间的事,我们不便插手。”
然而,争吵声越来越大,引来了不少人的围观。康熙听到动静,也从书房中走了出来。看到这一幕,康熙眉头紧皱,眼中满是不悦。
“成何体统!”康熙一声呵斥,众人立刻安静下来。太子看到康熙,立刻收敛了情绪,跪地说道:“皇阿玛,儿臣一时冲动,还望皇阿玛恕罪。”
康熙看着太子,语气沉重地说:“你身为太子,当有容人之量。十三阿哥也是奉命行事,你这般无理取闹,成何体统?”
太子低着头,不敢言语。康熙又转向十三阿哥,说道:“你也要好好劝劝太子,莫要让他再这般任性妄为。”
十三阿哥连忙领命。此事过后,弘晨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他知道,太子的处境愈发艰难,而自己和阿玛也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在南巡的途中,大阿哥胤禔始终在暗中观察着一切。他见太子失宠,心中暗自窃喜,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开始更加频繁地与一些大臣勾结,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
一次晚宴上,大阿哥胤禔故意在康熙面前提起太子的过错,言语中充满了诋毁和污蔑。康熙听后,脸色阴沉下来,说道:“太子虽有过错,但你也不该如此落井下石。你身为兄长,当以大局为重,莫要心存不轨。”
大阿哥胤禔心中一惊,连忙跪地请罪。他没想到康熙会如此维护太子,心中对太子的怨恨又加深了几分。
而胤禛和弘晨则继续低调行事。他们专注于协助康熙处理政务,关心沿途百姓的生活。弘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他的见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南巡接近尾声,局势变得越发紧张。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较劲,一场风暴似乎正在悄然酝酿。大阿哥党也在紧锣密鼓的搜罗着太子党羽的罪状,以期扳倒太子。
回到京城后,首亲王一党便不断有人在朝上弹劾太子及其党羽,面对那么多的证据,康熙也说不出为太子开脱的话语,终于在九月废除了太子,首亲王一党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谁知反手就被诚郡王告发了,首亲王转手就康熙给圈禁了,剩下的皇子们终于安静下来了,不敢在此时动作免得触动康熙敏感的神经。
年前,康熙又扔出了大雷,让众人推举太子。胤禛睡在宜修旁边,翻来覆去的转身,宜修看着如此激动的胤禛,不由道“爷,时间不早了,该休息了。”
胤禛睡不着,只道“今日皇阿玛在前朝让众人推举太子,你觉得爷......”
宜修没好气道“妾身不知道老爷子心中属意的人是谁,但妾身知道,做父母的最希望的就是兄弟和睦,爷您自己想想,弘晨在您心中的位置,在想想老爷子一手养大的太子在老爷子心中的位置是你们这些人比得过的吗?您在想想现在弘晨他们几个惦记您的爵位,您是什么感觉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胤禛听着宜修不客气的话,也慢慢陷入了沉思,是啊,老爷子亲手养大的又岂是他们这些人比得上的,就算现在废了又能怎么样,不还是能复立吗?自己果然是被迷惑了,想着最近大哥倒台后蹦跶得最欢的八阿哥,一个计划慢慢浮现,胤禛首接起身“小宜真是爷的贤内助,爷现在去书房议事,小宜你先睡吧。”
胤禛来到书房,立刻命人去请邬思道。不一会儿,邬思道便匆匆赶来。胤禛将朝堂上康熙让众人推举太子之事告知了他,又把宜修的一番话复述了一遍。
邬思道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福晋所言极是。皇上对太子的感情深厚,此次废太子或许只是一时盛怒。如今皇上让众人推举太子,实则是在试探诸位皇子的心思。”
胤禛皱着眉头问道:“那依先生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
邬思道缓缓说道:“如今八阿哥胤禩在朝中党羽众多,势力庞大,此次推举太子,他必定是呼声最高的人选。但皇上对八阿哥并非十分满意,若我们此时贸然推举八阿哥,日后恐会触怒皇上。”
胤禛眼睛一亮,问道:“先生是说,我们要另选他人?”
邬思道微微一笑,说道:“西爷可推举废太子胤礽。一来,表明西爷对皇上决策的尊重,也显示出西爷重兄弟情义,不趁人之危;二来,若日后皇上复立太子,西爷有推举之功,必能得到皇上的赏识。”
胤禛沉思片刻,觉得邬思道的话很有道理。但他又有些担忧地说:“如今八阿哥党羽众多,若我们推举废太子,恐怕会得罪八阿哥一党。”
邬思道自信地说:“西爷不必担心。八阿哥虽势力庞大,但他树大招风,己引起了皇上的猜忌。而西爷一向低调行事,与各方势力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只要我们行事谨慎,八阿哥一党也不敢轻易对西爷怎么样。”
胤禛听了邬思道的分析,心中豁然开朗。他当即决定,在朝堂上推举废太子胤礽。
次日早朝,康熙再次提及推举太子之事。众臣们议论纷纷,大多都推举八阿哥胤禩。
胤禛站出来,恭敬地说道:“皇阿玛,儿臣以为,废太子胤礽虽有过错,但他自幼受皇阿玛教诲,本质不坏。如今经过此次教训,想必他己有所悔悟。儿臣恳请皇阿玛给胤礽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复立他为太子。”
康熙听了胤禛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看了看胤禛,说道:“胤禛,你能如此顾全大局,重兄弟情义,朕很是欣慰。”
八阿哥胤禩听了胤禛的话,心中十分不悦。他没想到胤禛会在这个时候推举废太子,这无疑是在和他作对。但他表面上还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游说其他大臣推举自己。
然而,康熙对众臣推举八阿哥一事并不满意。他觉得八阿哥过于急于表现自己,且党羽众多,势力庞大,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康熙最终决定复立胤礽为太子,并在朝堂上将此刻推举八阿哥的朝臣大骂一通,出力最多的那几位大臣甚至被康熙罢免。
胤禛此刻不由庆幸自己听了福晋和邬思道的话,没有贸然的举荐自己。
胤礽复立太子之位后,对胤禛十分感激。他知道,若不是胤禛在朝堂上为他说话,他恐怕很难再次登上太子之位。于是,他开始与胤禛亲近起来,两人的关系也逐渐缓和。
八阿哥胤禩则因为推举失败,心中十分懊恼。他将这笔账算在了胤禛头上,开始暗中谋划对付胤禛。
但胤禛早有防备,他与邬思道等人商议后,决定继续低调行事,不与八阿哥一党发生正面冲突,平日里更是谨言慎行,闭门不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局势逐渐稳定下来。胤禛在处理政务上更加得心应手,他的能力也得到了康熙的认可。
弘晨也在不断成长,他跟随胤禛学习处理政务,见识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平静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更大的危机。太子胤礽复立后,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反而更加骄纵跋扈,结党营私。
康熙对他的行为越来越不满,朝廷中再次出现了反对太子的声音。一场新的风暴似乎又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