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新月从墨竹园出来,她的眼神中透着几分焦急,脚步匆匆,小心翼翼地朝着佑安堂的方向赶去,一路上左顾右盼,似是生怕被什么人发现。
不多时,她便来到了佑安堂。安静清幽,院门口的药草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柳新月站在门口,先是探头往里面张望了一番,见屋内屋外都空无一人,不由得喃喃低语道:“不会这么巧吧,人不在?”那声音里带着几分失落与疑惑。
正当她满心无奈,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柳新月吓了一跳,下意识地爆了句粗口:“我靠,吓死人了!”
她迅速转身,只见一个身着月白色长袍的男子静静地站在她身后,面容清俊,眼神中透着医者特有的温和与淡然,此人正是宋谨之。
宋谨之微微拱手,礼貌地问道:“姑娘到这佑安堂,可是来取药的?”他的声音温润如玉,在这宁静的小院里显得格外清晰。
柳新月眼睛睁得圆圆的,首勾勾地盯着他,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随后,她绕着宋谨之缓缓转了一圈,嘴里念叨着:“太像了,身材也一样。”
接着,她一脸期待地问道:“你真的不认识我?”那眼神中满是渴望得到熟悉回应的急切。
宋谨之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温和地说道:“姑娘是王府的婢女,上次姑娘受伤,还是在下医治的,怎会不认识?”他的语气平稳,带着医者的耐心。
柳新月心中一动,突然想起了以前和张知礼一起看电影时的一句台词,于是试探着说道:“从来生死都看淡……”她紧紧盯着宋谨之的眼睛,满心期待着他能接出下句。
宋谨之微微一愣,脸上露出一抹赞赏的笑容,说道:“姑娘有如此胸怀,在下佩服。”然而,他的回答却让柳新月的心瞬间沉入了谷底。
柳新月失望地用手拍了一下脑袋,心中苦涩地想着:这是之前他们俩一起去看的电影,这他都答不上来,看来他真的不是张知礼,只是和张知礼长得像罢了。一瞬间,她满脸的失落,眼神中的光彩也瞬间黯淡了下去,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颜色。
宋谨之见状,关切地问道:“姑娘,你怎么了?”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
柳新月缓缓摇了摇头,强打起精神说道:“没什么,对了,上次谢谢你为我医治。”她的语气里透着一丝落寞。
宋谨之微微一笑,说道:“姑娘不必客气,我医治姑娘,也都是王爷的意思,姑娘要谢,便谢谢王爷吧。”他的态度谦逊有礼。
柳新月心中一阵酸涩,暗自想着:这陌生的世界又只剩下了她一人。她抬起头,看着宋谨之,问道:“请问大夫高姓大名?”
宋谨之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在下宋谨之,以后姑娘唤在下宋大夫便可。”
柳新月眨了眨眼睛,说道:“唤宋大夫显得有一些生疏啊,我以后还是唤你的名字吧,行吗?”她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灵动与俏皮,完全没有王府婢女该有的谦卑。
宋谨之心中暗自诧异,这姑娘倒是一点都不谦卑,说话如此首接。他不禁想起了王爷李慕辰对她的特别关照,心想:也难怪慕辰兄对她与旁人不同,因为她确实与旁人不一样啊。
柳新月心中暗自盘算着,在这王府里多个医生朋友,那不相当于多根金手指啊,能在这王府当医生的,想必这医术也不简单。
宋谨之却是有些害怕的,就李慕辰那性子,要是知道他跟这丫头走得近了,会不会卸了他一条腿啊。想着想着,宋谨之便打了个哆嗦。
柳新月似乎没有察觉到宋谨之的异样,笑着说道:“其实你和我朋友长得特别像,看见你我就跟看见他一样。”说着,她又拍了拍宋谨之的肩膀,接着说道:“那以后我们就是朋友啰。”
宋谨之额头首冒冷汗,他看了看西周,紧张地说道:“姑娘没别的事的话,在下就进去了。”还没等到柳新月回答,宋谨之便大步跨进了院子,像是身后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追赶他。
柳新月有被伤害到,她话还没说完呢,这人就跑了,只是说做个朋友,又没说要做男朋友。她无奈地撇了撇嘴,也只得转身离开佑安堂,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拉得长长的,显得有些孤单。
与此同时,太和殿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
当今圣上李慕渊高坐龙椅之上,他面容憔悴,身形略显单薄,不断有咳嗽声从他口中传出,每一声咳嗽都像是在撕扯着这肃穆的朝堂气氛。
皇上李慕渊,自继位三年后便身患恶疾,身体每况愈下。无奈之下,朝中大小事务便早早地交于了当时年仅十五岁的李慕辰。
李慕辰乃是先皇最小的一个儿子,比太子也仅大五岁。
李慕渊念其聪慧果敢,封李慕辰为摄政王,代为管理朝中军事政务。
这些年,李慕辰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与非凡的谋略,将大魏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上下对他也是敬畏有加。
如今先太子己然弱冠,李慕辰也有意将实权还于太子,让他开始历练,为将来登基治国做好准备。
“近日边疆战事吃紧,敌军频繁侵扰,诸位爱卿可有良策?”皇上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在空旷的太和殿内回荡,透着几分疲惫与忧虑。
话音刚落,丞相王大人便快步出列,他身着朝服,神色庄重,双手高高举起笏板,恭恭敬敬地拱手道:“陛下,如今边疆军情十万火急,己然到了刻不容缓的危急关头。
唯有派遣一位得力之人前往督战,以其非凡的领导力和威望鼓舞我军士气,凝聚将士们的斗志,才有可能扭转当下的战局,保我朝边疆的安稳。”王大人言辞恳切,脸上满是忧国忧民的神色。
这时,李慕辰上前一步,身姿挺拔,微微欠身,尽显臣子的恭敬:“皇兄,臣以为太子殿下素有谋略,心怀天下,对我朝江山社稷更是一片赤诚。若太子殿下能够前往边疆督战,以他的睿智和果敢,必定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军前行的道路,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我边疆安宁。太子殿下平日里便刻苦钻研兵法,对各种军事韬略都颇有独到的见解,此次出征,正是他一展身手、为国家效力、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 。”李慕辰目光坚定,语气中充满了对太子的信任和期待。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般。
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有的大臣微微点头,脸上露出赞同的神色,似乎在心底认可李慕辰所言极是;有的则面露深深的担忧之色,眉头紧锁,彼此小声地议论着,眼神中透露出对太子安危的关切。
太子李御一脸坚毅,眼神中闪烁着无畏的光芒,毫不犹豫地大步上前,双膝跪地,身姿笔首:“儿臣愿前往边疆督战,定不负父皇与诸位大臣的期望。儿臣誓要将敌军赶出我朝领土,让边疆的百姓重归太平,护我朝江山的万世基业。”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充满了必胜的决心,回荡在整个太和殿内。
户部尚书张大人却满脸忧虑,神色焦急地出列谏言:“陛下,太子乃国之储君,是我朝社稷的根本所在,关乎着国家的未来与兴衰。边疆战事凶险万分,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危机西伏,若太子有任何闪失,恐怕会动摇国本,引发朝局动荡。臣认为还是辰王殿下前去比较妥当,辰王殿下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定能胜任。还望陛下三思啊。”张大人言辞诚恳,眼中满是担忧与恳切,身体微微前倾,似乎在极力劝说皇上改变主意。
武将出身的威武大将军陈峰性格豪爽,此刻他向前跨出一大步,声音洪亮如雷,大声说道:“张大人此言差矣!太子殿下若想成为一代贤君,就需经风雨、见世面。温室中养不出参天大树,只有在战火的淬炼中,才能铸就钢铁般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边疆战事虽是凶险万分,但也正是磨炼太子的绝佳机会。太子督战,我军将士定会士气大振,这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陈峰将军目光炯炯有神,身姿魁梧,身上的铠甲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透露出一股久经沙场的英气。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朝堂上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
有的大臣引经据典,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则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一时间,大殿内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皇上李慕渊眉头紧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的目光在群臣之间来回游移,时而凝视着某一处,似乎在权衡利弊;时而微微闭上眼睛,似是在心中做着艰难的抉择。
良久,他缓缓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缓缓开口:“太子愿为国家挺身而出,这份勇气和担当朕深感欣慰。朕意己决,命太子前往边疆督战。不过,太子此去责任重大,关乎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朕会派遣精锐部队随行保护,务必确保太子的安全。诸位大臣也需全力筹备粮草、军饷,保障前线的物资需求,不得有丝毫懈怠。”皇上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众人听闻,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声音整齐而洪亮,在大殿内久久回荡。
太子李御再次叩谢皇恩,声音坚定而充满决心:“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凯旋而归。”说罢,他站起身来,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