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迎来了我的第二次心修课。教室里同学们聚在一起讨论交流。
一位同学说:“听说今日教的《心经》,是由几位来自中国的穿越者带来的源世界最广泛传播的佛经之一。”
我心理活动:不是吧?新世界里有我的老乡?能传到我们学校,老乡会不会己嘎多年?我预习的时候怎么没看到这一说法?
另一位同学在那里交流道:“即使大家没接触过佛经,也可能听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它就源于只有260个字的心经。”
又有另外一位同学在那里说:“关于心经起源,据说和一个叫玄奘的法师有关,他取经路上靠着《心经》克服了超多艰难险阻!”
最开始说话的那位同学说:“听说超级厉害,说不定学了就能突破心境!”……
楚霄老师步入教室,他身着浅蓝色长袍,衣角随风轻摆,袍上的暗纹若隐若现。他身形修长,气质温润,浅棕色头发微微卷曲,脸上挂着和煦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风。
楚霄出身修仙名门,自幼钻研心修。30岁时,他就凭借对心境的超凡掌控,成为同辈中的翘楚。曾深入神秘幻灵山谷,在幻阵与妖兽的双重威胁下,领悟心修真谛,收获珍贵修行心得。如今任教,他期望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助力大家提升心境。
老师夹杂着灵力的声音荡漾开来:“同学们,集中精神,开课了,今天我们学习《心经》。
相传,玄奘法师在西行求法的旅途中,遇到了一位高僧,从而获得了心经。”
老师用法术构造了像沙画那样的简单画面来展示对当时情景的设想,画面里,玄奘法师走进了那片炽热荒芜的沙漠,漫天黄沙,烈日高悬,无飞禽走兽,人迹罕见,还有妖魔鬼怪。就在绝望之时,玄奘法师口中念起的《心经》,却如同一束光,驱散了所有的恐惧,邪灵和鬼怪都消失了。
画面结束,老师继续说:“传说真实性难以验证,但现存《心经》版本一般认为是由玄奘翻译的《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接下来,老师开始给我们分析经体,这位老师跟上次老师的教法又不一样啊!上次老师不说那么多,只让我们讨论提问,这位老师真是耐得住性子。
老师不厌其烦地耐心仔细说来:“般若一词来自梵语,通常翻译为智慧,但其实并非一般的智慧,而是我们内在固有的智慧,非外学所得,乃自身本质。
为何不首接用智慧,而选择般若。
因般若还包含三层含义,智慧一词无法完全表达。
首先是实相般若,即事物的最真实本质,
其次是文字般若,指所有经文的文字皆可称之为“文字般若”,“般若”还有许多别名,如真如,自性,法性,如来藏,中道,菩提,圆觉等,
第三层是关照般若,即透过般若智慧能清晰无障碍的观察宇宙和一切事物,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三层含义表明,实相是本质,文字是表象,观照是作用,“波罗密多”同样是梵语,音译过来为“彼岸到”,整个词段的意思是“达到彼岸”,通俗地说就是达到归宿,表示非常圆满,整句“般若波罗密多”的含义即指:究竟圆满的大智慧。
人们将生死比喻为“此岸”,将涅槃比喻为“彼岸”。通过“般若波罗密多”这样的究竟圆满大智慧,便能超脱生死,达到涅槃的彼岸。
那么“心”又如何理解呢?“心”指的是600卷大般若经的精华,是其核心。同时心也比喻的心脏,正如心脏在人体中的关键性。
“经”是共通之体。佛教所有经典称为经,梵文称为“修多罗”,“经”即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是经典的意义。
……
心经整部经典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召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先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里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在佛法中认为世间众生的一切烦恼,都源自于对事物的妄见,而这种妄见正是由于人的心念所产生,要破除这些妄见,就需要让自身的五蕴达到“空”的境界,也就是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无常不实的,只有当人能够做到心念不动时,各种苦难与烦恼才能被完全消除……
再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陀认为众生的想法大多是颠倒的,人生如同一场梦,人们在梦中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造成痛苦与烦恼,因此佛陀教导众生的目的,就是要将我们从这场梦中唤醒,当我们的内心达到五蕴皆空,不再留恋或执迷于梦中的一切时,才能真正的从梦中觉醒,涅槃,按照我们的理解,就像人从睡梦中醒来那样简单自然,因此佛说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只要能够远离那些颠倒的梦想。心经虽简短,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他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关照内心,认识到世间的无常不实,从而超越人生的苦难,达到内心的平静自在。
以下是探讨时间,有疑问都可以提出。不必害羞不好意思。即使是老师自认为浅显易懂的道理,也愿意为大家解答。”
听到此处,有同学颤颤巍巍地发问:“老师,其实我每句都不懂,能不能全都讲一遍?”
我在旁听着偷笑,实在憋不住哈,其实我也差不多,只是我没敢问。老师真的会全部都讲一遍吗?
老师淡定点头。
我心里默默为老师点赞,不愧是修为高深的老师。
老师果真耐心逐句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智慧到彼岸的过程中,以智慧之光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空无自性的,从而能超脱一切痛苦和灾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对舍利子说,物质现象(色)和空并没有本质区别,空也和物质现象没有不同,物质现象从本质上就是空,空也就是物质现象的本质。同理,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是如此,它们与空性是一体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是空相,这个空相没有生起和消灭,没有污垢和清净的分别,也不会有增加和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所以在空性之中,不存在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乃至没有从眼界到意识界的十八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断尽,首到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生老病死的断尽。没有苦、集、灭、道西谛,也没有智慧和所证得的果位。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因为没有什么可得到的,所以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心中没有牵挂障碍,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怖畏惧,远离了颠倒的妄想,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具有大神力的咒语,是能带来光明的咒语,是至高无上的咒语,是无与伦比的咒语,能消除一切痛苦,真实而不虚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的咒语,即“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觉悟吧”,以此引导众生借助般若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
听完,我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一是为了个中智慧,二是为了老师的知识修为,三是为了老师的耐心。
其他同学也跟着纷纷鼓起了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