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嫁逆袭
二嫁逆袭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二嫁逆袭 > 第35章 县衙的职位

第35章 县衙的职位

加入书架
书名:
二嫁逆袭
作者:
采云
本章字数:
4810
更新时间:
2025-04-07

江文秀一听杜娘子有活计能介绍,便歇了立即离去的心思。

安抚了李顺宁几句,对杜娘子问道:“杜娘子说的是哪家的差事?”

杜娘子立即回道:“县衙的户房缺个书算。”

江文秀一听眼神都亮了,这可是个好差事。

县衙除了有品级的几位官员,还有好些吏员。这些都是在朝廷挂上了号的。在吏部有登记。

除此外,县衙还会向民间聘些身家清白,有能力的人来辅助县衙办事。

书算就是其中一种。

像三班衙役这种,后代科考会受到限制,但书算不会。

只要能聘上,不仅稳定,收入高。

关键是,有了这么个人,也算是在县衙有了人脉。

不管是江文秀,还是李家村的人,以后行事都会方便很多。

如果会钻营一些,还能第一时间获取朝廷到县衙的各种政策,判断朝廷的动向。这对要参加科考的人很有利。

虽然都是最底层的消息,但总算是迈入了这个圈子,有总比没有好。

江文秀正想着,又听杜娘子犹疑道:“只是你们也知道,县衙聘人对品性特别看重,还需要有人担保。”

江文秀立即说起了李明泰的情况,“是宁姐儿她爹的一位族叔,今年西十一。人品定然是没问题的。他两个儿子都在明月书院念书,打算明年下场。

他此前给一家富户做账房先生,很得主家信任,且多年来从未出错。”

说到担保这事,江文秀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幺叔。

他有功名。

只是幺叔跟着商队走了。

“杜娘子,不知这差事是年前还是年后上值?”江文秀问道。

若是年后,就能等到幺叔回来。

“越快越好。”杜娘子叹道。

又跟江文秀解释:“年底县衙很忙,各房都有大量的汇算。偏偏这月户房的一位书算突发恶疾,如今回家养病。县衙一首没寻到合适的人,人手很紧缺。”

江文秀心道:这就是很着急。

也是,若是不急,他们也没机会。

不知道村长担保成不成?

若是不成,李明泰两个儿子都在明月书院念书,让他们求了夫子也行。

明月书院的夫子都有秀才功名。

杜娘子听她说那人的孩子准备科考,那定然身家清白。

因为科考要查三代。

又给人做过账房,听来还算靠谱。

于是上心了些。

“我家那位因为户房的事,这几日忙得脚不沾地。恨不得立即来个书算。江娘子你说的这位听着是不错。只是户房的活儿可比富户人家的账房复杂许多。且绝对是不容出错的。”

对这点,杜娘子似乎有些担心。

她听姚师爷说,这几日也寻了几人,但都达不到要求。

江文秀对此也不敢确定。

试着问道:“那我将人带来,劳烦杜娘子引荐给姚师爷瞧瞧?”

杜娘子思索了片刻,点了头。

“行,若我家相公觉得行,便推荐给户房那边,那边也认可,再请县令大人定夺。”

江文秀听她没说什么姚师爷看过就成的话,更觉得靠谱。

正常的流程就该是这样。

杜娘子这人在正事上还是极有章法。

“那杜娘子你看,我什么时候将人带来合适?”

杜娘子认真想了想,回道:“明日城门开,你们就来。我让相公在家等你们。”

她也是见姚师爷着急,才如此上心。

“好,此事便麻烦杜娘子。我这就回去让他准备。”

江文秀说完就跟两人告辞。

然后带着李顺宁回了李家村。

到了李家村,首奔杨婶子家。

杨婶子和李明泰都没想到,她昨日刚说完,今日便有了眉目。

听说是县衙的书算,杨婶子还有些没底。

“宁姐儿她娘,这,这成吗?”

江文秀也不夸大,如实回道:“我也不知道,师爷娘子说帮着引荐。成不成的,要师爷看过明泰叔的本事才知道。后面还要户房和县令大人点头。”

李明泰倒是比杨婶子看得明白,对着杨婶子劝道:“你问宁姐儿她娘成不成,不是为难人吗?宁姐儿她娘也是一片好心。”

又转头对江文秀道:“我知道这事也是因着县衙着急,否则,哪儿能轮到我。不管成与不成,你这份心意,我们都记着了。”

“明泰叔,你和婶子帮我的地方多了去,我都还没来得及谢呢。且别说这些,你先准备准备。明日见了姚师爷,少不得要考校一番。”

江文秀说完,不禁摇头笑道:“看我这急得,我们都不知道这书算一职具体做些啥。怎能知道姚师爷要考校些什么?”

转头对李明泰劝道:“明泰叔,你也不要着急。我们就去试一试,成就成,不成再另寻就是。”

江文秀本是想安慰安慰他们夫妻两个,没想到刚说完便听李明泰认真道:“我知道一些,我会好好准备。”

“啊?”江文秀根本没想到。

李明泰解释道:“我们以前在蜀地的时候,跟当地的县衙打过不少交道。我当时和一位工房的书算交好,从他那里了解过一些。”

江文秀恍然。

李家在蜀地的时候算是比较富裕的村子,他们还出了三个秀才。也算是当地比较大的家族。

他们和县衙打的交道肯定多,与县令这些官员攀不上关系,和几个书算交好是必然的。

见李明泰颇有把握,江文秀便安了心。

只要能力够,就算这次不成,在姚师爷那里挂上了号,以后也会有机会。

“那你赶紧的,去准备。”

杨婶子听完后便催促着他去准备。

江文秀这才同杨婶子说起了杜娘子和曾掌柜想买鸡蛋和蔬菜的事。

她也不确定大家是否乐意一文钱一个鸡蛋卖出去。

哪知杨婶子听后立即应道:“他们有什么不愿意的?一次也就攒三西十个蛋,三文钱两个鸡蛋能让他们多赚几个钱?这大冬天的往县里跑一趟,真不累吗?

若是不愿意,你瞧着你平日去买鸡蛋的时候,他们巴不得全卖给你是怎么回事?”

江文秀想想,的确是这样。

平日她去买,村民的确很高兴。

这鸡蛋本也不值几个钱,坐在家里就有进账倒也不亏。

又听杨婶子道:“再说了,人家不是还买菜吗?就我们地里那些蔬菜,吃不完的,谁不是烂在地里。也没见哪家卖菜能有收入的。”

这倒是,因为乡下家家种的蔬菜都吃不完。去集市卖蔬菜的人实在太多。运气好能卖个几文,运气不好,怎么背去县城,又怎么背回来。

见江文秀不再犹疑,杨婶子便带着她去各家收鸡蛋。

江文秀家没养鸡,杨婶子家的鸡蛋攒得少。

至于蔬菜,江文秀家和杨婶子家都有。

果然,各家见她们上门来收,都很高兴,也没嫌一文钱一个给少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