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对众位村长的反应很满意。
大家都有干劲就好。
于是对众人道:“本官想着,虽然现在粉条在西处推广,但想要普及到所有的地方,也没那么快。现在是八月,至少今年内,这个生意我们还能做。
我们把粉条卖去江南,湖广,蜀地,甚至是滇黔等地,都有银子可以赚。”
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
一位村长皱眉道:“但如何弄过去?我们兴县的商队有限,且我听说两支商队在夏末的时候都出去了,现在还没回来。
若是邻县的商队,人家肯定是等着收他们本县的粉条。邻县的县太爷也不会同意。至于府城那边,就更不用说了。”
李越点头,“你们说的,本官都己经想到了。你们且听听本官的法子。”
“大人请说。”
“本官前两日己经跟马三老爷和兴县商队的钱管事见过。马家的商队去了徽州,预计秋收之前能回来。兴县商队这次走得有些远,但钱管事说了,最多九月初便能回来。”
众人一听,这就好了。
两支商队,这次又能收不少的粉条。
只是马上秋收,农民即将收获一批新的红薯。
两支商队到底是欠缺了些。
待他们这一趟回来,就是年底了。明年,这粉条生意便没法再做。
“哎。”一位离着县城距离极远的村子的村长叹道。
他们的村子太远,两支商队若能在附近的村子收到足够的粉条,他们那个村子就没戏了。
毕竟,人家商队过去他们那个穷山沟不方便不说,还耽搁时间。
李越早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此时继续对众人道:“马家的商队现在是马三老爷在管,本官己经与马三老爷商议好,马家的商队回来后便将人手一分为二,组成两个商队。
这两个商队下次出发,带的货物会以我们兴县的粉条为主。这样,他们便可以多收一批粉条。
但是,这样一来,商队的人手便会有所欠缺。各位回村后,便招募村里的青壮,以便补足商队欠缺的人手。
大家放心,商队下次出发在秋收后,不会影响各个村子秋收。且商队也会给招募来的村民发工钱。”
村长们一听,顿时激动起来。
这个法子好呀,马家虽然只得一个商队,但分成两队人,然后再招募些新手,就是两个商队。
老手带着新手,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且马家的商队这么多年都没听说过出事,一来国家稳定,再一个,人家马家商都的路线都是老路线,一路早就打点过。
这样一来,不仅是粉条卖出去了,村民还能额外得一份工钱。
果然,李县令是他们兴县的福气呀。
李越却提醒道:“但马三老爷提了一点,跟着出去的人,必须得听商队的。不能擅自行事。否则,以后马家的商队都不会再收那人村子的货物。”
村长们一听,觉得有道理,你一个生手,自然要听商队的安排。
赶紧附和,“大人放心,我们不会选那等不着调的人。”
开玩笑,真出了问题,人家马家的商队再不收他们村子的货,那得影响整个村子。
李越见他们慎重,也很满意。
这一条,是李越跟马三老爷和钱管事提的,他就担心出了问题连累到这两家商队。
商队能做到这个份上,也是看他的面子。
他总不能坑人家。
“钱管事那边,跟马家的商队差不多。只不过,他们商队大概定在十月初出发。所以,等到秋收后,你们让村民继续做粉条。”
马家的商队,是马家所有。
兴县这边特产不多,马家商队多数时候是往返于其它府城和大元府城之间。
这次,李越寻到马三老爷,老三老爷毫不犹豫便应了下来。
听说时间紧,马上老爷还主动给李越支招儿。
一来,马三老爷是看在李越一心为兴县百姓考虑的一片心意。另外,当初马汪两家的官司,那刘县丞别看平日对他马家交好,到了动真格的时候,竟然畏惧白家一个旁支小姐。相反,李越行事果断、公正,他很有好感。
至于钱管事所在的商队,是兴县另外几个商户合伙的商队。
那几个商户见马家都应了,他们若不应,便是得罪县令大人。以后说不定会被穿小鞋。
且这粉条其它地方又没有,他们弄出去卖个高价,也是赚银子的买卖。
于是,便跟着马家这种大户行事。
且李越跟两家商队也说好了,不需要他们亲自去收货。
他会让各村的村民自己送去商队指定的地方。
李越此举就是为了照顾那些离得远的村子。
那些村子太远,商队的人肯定愿意在近些的地方收货,收到足够的货,远的村子就没戏了。
让村民自己送过来,也就是费点力气,对村民来说,多出些力,总比卖不出去好。
他们不怕累,就怕穷。
李越继续对众人安排道:“商队看在本官的面子上,愿意担下风险,那各村也该多出些力。自己把货物送到商队的仓库。商队有人在那里收货结银子。
马家商队这边,现在就可以收货了。本官根据马三老爷需要的货量,给你们每个村子都定了一个供货数量。你们作为村长,只能多费些心思。在村里把货收齐后,组织人手送过来。”
众人听到李越指定了每个村子的供货数量,脸色各不一样。
离县城近的村子,自然不乐意。近就是优势,他们完全可以做多少送多少过来。
离得远的村子就高兴了。
此前方家的商队过来,他们就吃了亏。
现在县令大人指定了数量,明显是照顾他们这些远的村子。不过就是费些力气运送来县城,他们乐意。
接着李越给各村子说了供货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根据村子大小来的,和远近没有关系。
且这个数量除了粉条,还有红薯粉。
红薯粉如今己在兴县的酒楼和食肆用了起来,大家也看到了效果。
商队自然也要弄出去赚一笔。
且红薯粉没粉条那么占地方,商队也好运送。
因为马家这次弄了两支商队出来,因此收货量不少。
村长们听了这个收货数量,都算满意。应下后,便在思索怎么安排秋收和做粉条的事。
李越见村长们都没意见,便打发人赶紧回去安排。
除了此事,李越还关注着村长那个肥地的法子是否可行?
秋收后,李家村那边应该会传消息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