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情况看似最明朗,却实际最为复杂,原郡守盛宪一首称病不出,无人管理吴郡事务,致使吴郡被山越袭扰。孙坚死后,孙策以玉玺为质从袁术手中借得精兵数千回吴郡救母,又有孙坚部下大将程普黄盖韩当三人副之,周瑜参军,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平定了吴郡各部山越,在吴郡极有威望,世人常说孙策有项羽之风,于是便称之为江东小霸王。
可是受限于汉朝三互法,出身吴郡的孙策虽有郡守之实却无法担任太守,这让他很是苦恼。就在周瑜等人正在想办法的时候,前任吴郡太守盛宪病逝,郡守之位被扬州许贡接任。
许贡早听闻孙策之名,欲招致麾下,数次邀孙策过府详谈,甚至要收了孙策为义子。许贡本是为了示好,却不想此举导致孙策大怒,孙策当场从腰间拔出孙坚所留古锭刀,一刀将桌子砍为两段,大怒道:“欺我太甚,看我不宰了你。”
若不是周瑜等人苦苦相劝,许贡当场就会被孙策一刀两断。二人矛盾由此而生,许贡也曾写信告知袁术此时孙策势大,让袁术收回孙策手中兵马,不想密信被孙策截获,从此孙策时常以此为由攻伐许贡,许贡惶惶不可终日。
在许贡多次密信相告之下,身在兖州的袁术终于得知了孙策壮大的消息,他先是派信使去向孙策索要兵马,孙策却以信使需以玉玺赎回兵马为由拒绝了。袁术家大业大,不在乎万把的兵马,玉玺是万万不能送出的,他还有个大计划。但是却被孙策的语气气到了,当初孙坚死于刘表之手,孙策想一只丧家之犬,就差跪下叫自己爸爸了,自己这才收留了他。如今孙策回信中竟然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语气中处处透露着袁术的不屑,这让极好面子的“骷髅王”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了。
他又派人秘密联系许贡,称派一心腹大将前去支援许贡,若是击溃孙策,许贡要率吴郡投入袁术麾下。许贡本就心向袁术,立刻欣然应允,不久袁术果然派来一人,还领了数千人马。此人正是先叛逃徐州再杀扬州陈温,最后逃到南阳投入袁家的笮融。
袁术正在调集兵马准备对兖州曹操发起突袭,可没有心思派大将去救一个偏远吴郡。因此写信回家,让族老随便派一人前去,袁氏家族自诩名门,只是为了避免笮融作乱这才捏着鼻子收下了他。如今有了机会,立马将笮融踢出汝南,一族老亲自找到笮融:“笮融啊,你来我汝南也有些日子了。如今正有一个任务要派给你,做好了,老夫保你做个一郡之长。”
笮融无脑,之听到了最后西个字,立马跪地磕头:袁老大人,若真能如此,小子老师当牛做马,结草衔环相报。”为什么是来世,因为笮融刚才看到眼前这个老头子路都走稳,脸上一副被榨干了的样子,没准哪天就死了,这辈子自己肯定是报答不了了。
但其实他不知道老头是真的被榨干了,才这副样子。老头也什么可说的,见笮融答应了便挥了挥手让他退下,示意许贡信使向他介绍详情。
许贡畏惧孙策兵强马壮,除了写信告知袁术,还求到了远在兖州的故交周喁头上,周喁虽然投了曹操,却无兵权,只是随曹操做一军师。曹操此时火烧眉毛自然没空救援,便亲自以长辈自居,拿出了孙坚共讨董卓之情亲笔写信给孙策,让孙策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放过许贡一次。孙策以小霸王自居,眼中视天下英雄为无物,他认为曹操和袁术等人狼狈为奸,暗害其父,因此更加痛恨许贡。
周喁又亲笔写信一封交给兄长周昕,请周昕相助许贡。周昕己经投了刘备,收了周喁书信立刻亲自赶到徐州,将书信交给刘备。
“大明,许贡此人为人如何?”刘备对这个刚上人的许贡一点都不了解,只知道是个扬州人。
“主公,许贡与我弟周喁交好,此人对朋友极好,却心胸狭小容不下他人,相交之人只能为其所用,如果不然必遭其妒。家弟仁明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应曹操之招去了兖州。”周昕有点看不上许贡这种小气善妒之人,但是他也没有贬低许贡,只是实话实说。
“依你之见,这许贡是救还是不救?”刘备有心考教一番周昕,出声问道。
“主公,许贡必救,却不是此时!”周昕侃侃而谈。
“哦?不知是为何,大明此话何解 ?”
“主公是朝廷所任命的扬州牧,许贡吴郡有难,不先来扬州内求援,反而先去找了扬州死敌袁术和屠城之名在外的曹操,此乃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举。抛开许贡此人不谈,主公身为扬州牧,代天牧狩,许贡和孙策开战,吴郡子民有难定要相救。”周昕一口气把原因说完。
听的一旁的鲁肃和臧霸默默点头,吴郡是扬州的六郡之一,刘备正苦于无从下手,许贡这就送来枕头。
“大明如何看待扬州局势?”刘备没有表态,却突然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
周昕一愣,随即就反应过来了,刘备问的应该是豫章、会稽和吴三郡。“豫章之地无人管辖,流民、山越、水匪西处祸乱,看似最为复杂,实则最易处理。柴桑、鄱阳、海昏三地匪患最重,主公只需派一员上将,以雷霆之势,尽灭此三地贼匪,其余各地大小势力必望风而逃。届时只需处理首恶,剩下青壮编入州军即可。会稽之地则更为简单,会稽现由严白虎兄弟所占,严白虎此人贪婪无能,若得了吴郡,大军首指山阴,严白虎必望风而逃。”
周昕对扬州极为了解,各地大小势力尽在心中,只是片刻就简明扼要的指出了各郡要害,却唯独没有说吴郡。是因为他不知道刘备什么态度,毕竟许贡这个吴郡太守也是朝廷任命,不能以不效忠刘备为名出大军征讨,就算拿下了也是名不正言不顺,于名声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