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又商议细节,补充不足,一首到深夜才散去。
第二天一早,李肃带上皇帝仪銮,前往郿坞,让人通知董卓,说有天子诏书到。
董卓立刻召见李肃,问道:“天子诏书上写了什么啊?”一边说着一边吃了一个貂蝉剥好的葡萄,一脸享受。
“吃吧,吃吧,一会就吃不到了”李肃一边暗狠狠地想着一边又恭敬道:“皇帝大病初愈,自感无德加于天下,想要禅位于太师,己命我等带来天子銮驾,恭请太师。”
董卓大喜,立刻说道:“吾夜梦一龙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不知道王允等人是何意啊?”
“王司徒己命人筑受禅台,只等主公到来。”
董卓听后立刻行动起来,又命心腹大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西人领飞熊军三千守郿坞,自己即日排驾回京。董卓老母亲,池阳君,九十多岁,听说董卓要被禅让称帝,立刻前来,劝董卓道:“我儿不急,近日以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董卓听后哈哈大笑“母亲要成为国母,岂能不心惊。母亲放心,孩儿这就去了。”说罢,登上天子銮驾。
董卓出了郿坞,望长安来。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车,忽折一轮,董卓下车乘马。又行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喊,掣断辔头。董卓问道:“车折轮,马断辔,这是什么征兆?”
李肃道:“乃太师接受禅位,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
第二日,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董卓又问道:“这又是什么征兆?”
李肃眼珠一转:“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董卓又喜而不疑。
到了长安城外,百官俱出迎接。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
董卓回到相府,吕布立刻恭贺:“恭喜义父,儿臣预祝父皇千秋万代,江山永固”。
董卓大喜:“吾登九五之位,吾儿总督天下兵马。”吕布假装欣喜拜谢,就在帐前歇宿,保卫董卓安全,董卓看吕布如此懂事,欣喜不己。
当晚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
董卓又招来李肃问道:“童谣主何吉凶?”
李肃说:“童谣说的是董氏将取代刘氏,得这天下。”
第二日,董卓穿好朝服,往金銮殿而去,百官夹道欢迎,李肃只带了十数护卫随行。董卓进了大店,王允让人关闭大门,手持长剑,一马当先冲了出来,董卓大惊,连忙发问“王司徒,这是为何啊?”
王允也不搭话,举剑就刺,董卓身躯肥大,没有闪躲,王允暗喜以为得手,只见宝剑刺上董卓身体时并没有深入,反而冒起一串火星。原来是董卓为防备刺杀,内衬软甲,日夜不离身。
董卓见状哈哈大笑,抽出腰间宝剑,一剑砍飞王允之剑,他见周围人多,也不进攻,口中大呼:“我儿奉先何在?”
吕布一戟劈开殿门,应道:“奉诏讨贼,只除首恶董贼,其余不问。”说罢一戟刺向董卓,董卓虽有武力,这些年沉迷酒色,又身体,戟出之时,董卓头颅应声落地,腔中血液冲天而起。
李肃立马捡起董卓人头,又掏出诏书,大喊道:“我等奉诏讨贼,如今董卓己死,投降不杀,赦免尔等罪过。”又命人前去捉拿李儒等人。
此次随行大军本就是原并州军马,见主事之人是吕布,并州军在张辽、高顺等人的控制下逐渐稳定下来,又再次回到吕布麾下。
消息传回郿坞,李傕等人大惊,郿坞只有三千飞熊军,肯定不是吕布并州军对手,立刻收拾郿坞财宝,往西凉逃去。等到吕布率军杀到,郿坞己经鸡飞狗跳。吕布亲自找到貂蝉,带回长安。皇甫嵩被董卓多次折辱,十分痛恨董卓,又找到董卓家人,一个都不放过,下到一两岁的婴孩,上到董卓九十多岁的母亲池阳君,一同斩杀,董卓发达之后,家里亲戚全部接来京城,皇甫嵩这一下,灭了董卓九族。
郿坞号称天下粮仓,所屯之粮够整个长安城食用三十年,王允一边命吕布一车一车拉回长安,一边大摆庆功宴大宴群臣。有人为了拍王允马屁,取来董卓尸首,插上灯芯,点上天灯。只因董卓肥胖,脂肪肥厚。
众人正在解恨,都说董卓这种国贼正应该被如此对待,忽见一白发老者默默走出,熄灭董卓尸身上的灯火,伏其尸大哭。
王允认得此人,正是蔡邕蔡伯喈,为人恃才傲物,不受待见,又手刻熹平石经,名扬天下,太学儒生皆称一声蔡师。王允除了董卓,心中膨胀,也不再示弱,怒叱道:“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不为国庆,反为贼哭,这是何缘故?”
蔡邕伏罪道:“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能背国而向董卓?只因感董卓知遇之恩,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不可饶恕。”众官惜蔡邕之才,纷纷出言相劝。太傅马日磾对王允道:“伯喈旷世奇才,可以让他续写史书。而且其手书石井=经,为天下士子之师,杀了他岂不是得罪天下儒生?”
王允摆了摆手,让人压下蔡邕,容后再议。众人见蔡邕性命无虞,也是放下心来,继续饮酒作乐,众人时不时看向王允,心道刚死了一个董贼,不会又来一个允贼吧。
臧霸知道蔡邕其人,更钦佩他的女儿蔡文姬。父女俩是汉末的一股清流,不与人同流合污,皆有重要文化作品流传后世。他知道今年董卓必死,早令糜竺安插锦衣卫于长安,趁机会解救蔡邕一家。
蔡邕下狱消息传来,锦衣卫立刻行动起来,先是接出蔡邕家小,又派人去贿赂牢头放出蔡邕。长安之人尽知蔡邕其才,又恐王允算后账,只能谋划一番,假装与劫狱之人大战一场,最后还是被救走蔡邕。
救出蔡邕后锦衣卫送上书信一封,书信是卢植亲手所写,内容是劝蔡邕前去徐州一同做书院副院长,卢植写信之时并不知道董卓将死,臧霸知道信中内容,也知蔡邕感董卓知遇之恩,必不会离其而去,只是嘱托锦衣卫在蔡邕身陷囹圄之时方可拿出此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