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将军,请问今日是来兴师问罪的还是来祭拜吾父,如果兴师问罪,这里不是徐州衙门也不是徐州军大营,请回吧”泥人也有三分脾气,更何况是刚死了父亲的陶氏兄弟,当下二人收起言语中的恭敬,厉声喝道。
曹豹一愣,他从没见过软弱的陶商竟然有如此大的脾气,只能拱手道“公子息怒,陶公去世,豹失了心智,还请原谅”说罢立刻带许耽笮融前往灵堂祭拜。
臧霸看向曹豹背影,心中一阵冷笑,果然是草包,不带兵马就来质问,也就是忠厚的刘备,换做他人,早己经头身分离,死无葬身之地了。刘备却是面色如常,看不出喜悲。
曹豹只是上了柱香便借口营中有事匆匆离去,臧霸见他三人离去开诚布公对陶商二人说道:“二位公子,陶公在世之时对我不薄,也曾言相让徐州于我,我本一粗鲁武人,这才向陶公举荐玄德公,当时二位公子几王景兴等人俱在,如今曹豹等人做法,无疑是不把陶公放在眼里,但是他们三人手中有陶公之精锐丹阳兵,丹阳兵只认陶公与其三人,玄德公仁慈不愿造杀孽,还需要二位公子出面,劝降丹阳兵。”
“此乃分内之事,吾父去世前,自感大限将至,曾留书信一封与三件信物,我兄弟二人愿为玄德公效劳。”陶商、陶应二人虽然没有政治头脑,却为人圆滑,他们看出此时刘备窘境,如果自己这两个刺史公子也出门赞成刘备接管徐州,加上民望,可谓是轻而易举,又能保住家小又能做进身之资,何乐而不为。
臧霸闻听大喜过望,虽然丹阳兵勇猛无敌,却也难敌数倍的徐州兵,只是两军大战,势必死伤无数,如此看来可以兵不血刃拿下丹阳兵,如果加以训练,徐州势力反而会更上一层楼。本来他就要留下为陶谦守灵,当下便与陶氏兄弟商讨明日如何劝降。
......
第二日清晨,曹豹三人便带着丹阳兵出现在徐州城下,笮融对着城上大喊“兄弟们,陶刺史是被人害死的,他们囚禁了二位公子,我等为刺史复仇解救公子,请打开城门,放我等进城”
笮融正在重复大喊,忽然见城上竖起一面陶字大旗,紧接着陶商陶应二人在徐州文武的拥簇下走出,丹阳兵是陶谦亲军,都认得二位公子,一看陶应二人行动自如,当下心生疑惑,议论纷纷。
“兄弟们,我父年老体衰,前日里被那曹阿瞒派刺客刺杀,险些丢了性命,刘使君受我父所托,驰援徐州,又退了曹兵,我父自感大限将至,让位于刘使君,众位兄弟们切边不可听小人胡言乱语”陶应一边爬上城墙,一边对城下大喊,丹阳兵看的真切,又信了三分。
曹豹眼睛一转,计上心来,立刻回神大喊“兄弟们,刺史大人为人谨慎,又看重我等,每次有所交代,必然有信物书信为证,书信可以伪造,信物却不能,公子只身前来,定是被刘备小人以家眷性命相逼,我等正应该杀入城内,为陶使君报仇。”又安排心腹之人传信督战队,一会下令攻城,有犹豫不前者,就地处死。
城上众人只看到曹豹在说话,又听得不清楚,陶应听到“书信”二字,当下想到了什么,赶忙让人取来一物,又从怀中掏出陶谦留给他的信“兄弟们,我父临去之前有书信在此,诸位安静,我这就当众宣读。”
曹豹一看陶应拿出书信,立马回身大叫“我猜的不错,他们正是要挟公子,还伪造了书信,兄弟们,给我上。”
“看,那是什么?”突然城墙上亮出一面军旗,此旗不大,甚至有些褪色,黑底白字,上写丹阳二字。陶商竖起此旗,又听到陶应大喊“兄弟们还记得此旗吗,这是我父当年回丹阳亲自招募时所有之旗,临终前交由我兄弟二人,言明此旗为信物,若是用不到他便身盖此旗下葬.”
丹阳兵骁勇善战,这些年没有折损太多,大多仍是陶谦当年所招旧部,立马有眼尖的认出此旗,指着大旗说道“看到那旗角的一模鲜红了吗,那是我当年招兵之时与二狗相争,打破了他的头,他用旗角擦血,他都死了三年了,此事无人知晓,只有这面大旗做了见证,这是真的。”
这人大喊出声,众丹阳老兵纷纷应和,曹豹眼看军心不稳,当下也不管不顾,立刻命笮融、许耽率人攻城,军令如山,丹阳兵虽然不愿,却不得不上,当下只能放慢脚步,缓步向前。督战队早得到指令,瞬间放翻西五十人,曹豹坐在马上,挥刀大喊“不遵军令者,斩”。众军恐惧,只能拼命攻城。
陶应见势不妙,立刻从陶商手中接过一物,此物是一柄宝刀,刀鞘为鼍皮所制,镶嵌精美宝石。陶应拿过此刀,向天高举,大叫道“徐盛何在,还不斩了曹豹此贼”
“徐盛在”只听曹豹身边一小兵高声应道,随后手起刀落,将曹豹拦腰砍断,接着一刀劈死许耽,向笮融而去。
城下的变故忽然惊呆了众人,笮融见势不妙,立刻率手下心腹往西南而去,丹阳兵本就不愿战斗,又死了主将,不知所措。
“何不向新任刺史大人刘备玄德公请罪?”陶应机敏,立马出声。丹阳兵闻听此言,纷纷扔下武器,跪地祈降。刘备见此情景,只能出身向前,朗声道:“诸位皆是忠义之士,只是受曹豹蛊惑才误入歧途,本使君绝不怪罪。陶公生前对诸位恩重如山,如今本使君受陶公所托领徐州之事,也定当如陶公一般善待诸位。丹阳兵之名威震西方,本使君还盼诸位能继续为徐州效力,保一方百姓平安。”
刘备言辞恳切,丹阳兵听了刘备这番话,心中疑虑尽消,纷纷高呼愿为刘备效命。刘备又命人厚葬曹豹、许耽,以安军心。徐州文武和陶商、陶应等人见状,皆对刘备的仁义之举钦佩不己。自此,刘备顺利接管了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