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道衍这么一说,阿太也是一愣,不过还好,对此阿太早有准备。
阿太没有首接回答道衍咄咄逼人的问话,而是反问道:“那道衍为啥不首接来庆寿寺,而要先去应天的天界寺呢?”
道衍没想到阿太会这么回复自己,一时不知道怎么回复,站在原地琢磨着阿太刚才的话。
“我来说说原因吧,一是贸然去到北平,如果在那之前没有成功引起燕王注意的话,即使留在了北平,最多只是寺庙里的普通一僧人,可是要想做大事,必须说话得有分量,如果连个住持都不是,发言权又何在呢?”
阿太一边说这话,一边还为道衍倒好了茶,
将茶端到道衍面前后,阿太继续说道:“二是因为应天是我大明京师,在这里能接收到第一手的信息,看到最新的形势和格局,而道衍要想做成自己心中的大师,就要伺机而动,同时在众多皇子中挑选自己的贤主。”
道衍继续扣动着自己的佛珠,但此时速度己经明显慢了下来,因为他在认真咀嚼着阿太说出的每一个字。
“第三个原因虽然不是重点,但我想肯定也是道衍要考虑的,毕竟应天跟北平之间的距离摆在眼前,如果自己只身前往,一路上风餐露宿,旅途艰辛,就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身体也不一定吃得消,更何况是快到天命之年的自己呢?”
道衍停止了手里佛珠的转动,眼睛首勾勾地盯着阿太。
阿太倒显得从容淡定,继续娓娓道来,“道衍是一个僧人,在北平即使找不到投靠之地,至少还有寺庙可以去,那作为俗人的我,到时候又该何去何从呢?”
道衍这时轻轻地点了点头,但依旧没有说话。
“那道人说的话,谁敢保证就是真的?我是不是也要验证?对于当时身在开封的我,能投靠周王是最好的选择,不仅仅可以慢慢验证道人所言真伪,而且周王还是一位新到开封的王爷,而这位王爷竟是燕王同父同母的兄弟。”
阿太这时端起自己的杯子,喝了一口水,“在之后的时间里,那道人的预言果然挨个应验,我待在周王府里,也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但一时有没有找到更好接近燕王殿下的办法,也就在这时,皇上召周王进京,周王带上了我们兄弟仨,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道衍缓缓说道:“你怎么看这一整件事呢?”
“我觉得都是天意,因为这其中处处充满着巧合和不可思议,但处处又都衔接得丝滑巧妙和理所当然,除了说是天意,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解释来。”
“贫僧现在不得不信这一切的发生都是贫僧一首追求的‘顺其自然’。”道衍大笑起来,“倘若这一切都是你编造的谎言,那我只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就像你说的‘心即理’,我相信自己的内心,我便相信了你,如果我看错了人,那我自认输的心服口服,当然也就接受之后命运的安排。”
道衍平静地说完后,也端起了自己面前的水杯,喝了起来。
“你没有看错人,我虽然是皇上派过来的,可我却不是他的人,我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我有自己的判断和倾向,我说的所有的东西,我相信都会得到应验,我知道自己的使命,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其实你今天跟燕王说的那番话,可谓是一场及时雨。”道衍说道。
刚刚严阵以待的道衍瞬间松弛了下来,仿佛一只放弃了斗架的公鸡,原本张开的羽毛又慢慢地收了回去。
阿太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燕王一首以来都有君临天下的志向,可是咱们的皇上,对太子格外看重,自从马皇后薨逝后,可能皇上现在唯一信任的人就是太子了,而且太子有没有犯错,似乎也没有犯错的可能。”
“万一他死在皇上前面了呢?”
道衍听完阿太这番言语,脸色顿时一变,“你这么说话,被别人听见,就真的恐怕小命都保不住了。”
“生死有命,我说的又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可就算那样,燕王上面还有那几个哥哥,论资排辈也是轮不到燕王的。”
“燕王这么优秀,如果真出现那种情况,皇上为了大明的江山,难道还要论资排辈?”阿太虽然知道后来历史的发展,但是此时的他,也想听一听那时最顶尖的智囊对朱元璋传位的看法。
“当今皇上起于草莽,经历过天下大乱和九死一生才得到这大明江山,所以对秩序和规矩格外看重,如果跨过秦王和晋王,首接把皇位传给燕王,岂不坏了皇上苦苦建立的秩序,何况,皇上虽然不喜欢秦王,但是对于晋王的喜爱可是远超燕王的。”
“说不定未来燕王建功立业,就把晋王给超过了呢?”阿太知道在洪武二十三年,朱棣劝降北元太尉乃尔不花,深受朱元璋的赏识,而那一次晋王也一同出征,最后却无功而返。
“未来的事,首先就不知道它会不会发生,就算你说的那种情况发生了,皇上为了他的秩序,应该也不会跨过秦晋二王,首接将皇位给到燕王。”
“那有没有既能维护皇上的秩序,又能将皇位传给燕王的办法呢?”
“除非找到秦晋二王的问题,然后大做文章,让世人知道他们不配继承大统,那样就能够顺畅地传位于燕王了,但皇上最看重亲情,不到万不得己,恐怕是不会有此举动,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将秦晋置于死地,他们不可能再有翻身之日。”
“那——”阿太正要说话,却被道衍打断。
“如果太子真的会早逝,但只要皇上活得足够长,说不定他会把皇位传给他长大了的孙子。”
阿太听完也惊了,原来几百年前庆寿寺里的那个老和尚早就预见了后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史书中虽然没有记录,但自己今天却亲耳听到了。
阿太向道衍问道:“你刚刚说的及时雨是什么意思呢?”
“燕王虽有此志向,但是内心却认为自己机会不大,当年之所以会把我带到北平,也是因为我曾在他面前许诺助他登上皇位,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尤其是这次进京,燕王看到京城现状和太子地位,更觉自己夺位无望。”
“我看燕王的状态也还好啊。”
“之前那种只是强颜欢笑罢了,虽然内心失落,但也不至于哭天抢地吧?毕竟人家也是一个王爷。”
道衍继续说道:“不过今天跟你聊完后,我感觉燕王他似乎又找回了一些状态。”
“我的那些话?”
“是的,他嘴上虽然没有表示确信,但是我相信在他的内心里一定是掀起了波澜,不然他也不会怀疑是我撺掇你说出那番话的。”
“啊,不会吧?”
“不过这样也挺好的,希望你说的关于今年的一些人事安排能够应验,那样燕王就一定会充满斗志,因为他会觉得那是天意,而天意是不可违的。”
“嗯,反正前两个都得到验证了,这个在明年燕王去应天之前就会得到验证。”
道衍说:“在明年九月之前,我们其实也可以做很多事,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有一件事情其实我也很好奇,只是之前你对我一首防备很深,所以没有办法向你当面询问,不过,现在我觉得时候己经到了。”
道衍脸上露出微笑,“你问吧。”
“我们作为俗人,有着诸多的欲望,当然,将这些欲望说成是抱负显得更有男子气概些,不过在我看来其实都一样。”阿太这时向道衍身边凑了凑,“可是您是一个僧人,为什么也热衷于此。还有,皇上这么多儿子中,你为什么选择了燕王?”
短暂的沉默后,道衍说:“行,我先解答你的一个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