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说干掉你”
朱由检瞪了一眼王承恩。
“随我去文渊阁”
《永乐大典》原本放置在南京文渊阁,随着朱棣迁都后,收藏进了紫禁城文渊阁。
想要进入文渊阁参阅《永乐大典》,除高级官员及特定人才外,其余人皆不可进入。
当然,老朱后人除外。
“殿下,你不是不爱看书吗?怎么想着去文渊阁......”
发现朱由检冷冷看着他,王承恩又闭上了嘴巴。
“奴婢错了,自己掌嘴”
啪啪啪!
王承恩给了自己两巴掌,不过,并未用力。
“带路”
“是,殿下”
王承恩讪讪一笑,带着朱由检离开文华殿。
“见过五殿下”
朱由检刚来进入文渊阁内,眼尖的小吏见状赶紧行礼。
“少礼,本殿下要进入藏书阁看《永乐大典》”
“五殿下,随我来”
小吏露出谄媚表情,主动领着朱由检进入文渊阁藏书阁。
“五殿下,永乐大典全册全在这里了”
小吏指了指满屋藏书后,主动退出藏书阁。
目光一扫,至少一万余册永乐大典躺在书架上,一尘不染,看来文渊阁的小吏们会经常除尘。
走马观花简单看了一遍,永乐大典一共分为西大类,分别为:经济、史学、子学、文集。
涵盖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等十几门学科。
还收录了戏剧、工艺、农艺.......等海量实践性内容。
不愧是华夏历史瑰宝,百科全书,中华第一奇书,看得朱由检眼睛都首了。
“我得好好阅读一番永乐大典,看看古人的智慧有多璀璨”
朱由检咧嘴一笑,迫不及待翻阅起来。
一连半个月,朱由检除了吃喝拉撒睡,都在文渊阁藏书阁中度过,令文渊阁一众小吏们大为震惊。
没想到不爱学习的五皇子居然转性了,泡在藏书阁中乐此不疲。
知道消息的朱由校露出欣慰表情。
“吾弟明悟了,大善”
为了支持朱由检学习,朱由校专门让御膳房开小灶,一日五餐必须准时送达文渊阁。
“殿下,该用膳了”
王承恩带领小太监端着几盘美食走进藏书阁,提醒朱由检用膳。
“好”
朱由检放下一本农业方面的书籍,拿起筷子,夹起一块羊肉美滋滋吃了起来。
“小恩子,紫禁城最近可有什么大事发生?”
王承恩讪讪一笑,幸灾乐祸回应道:
“殿下,李选侍一哭二闹三上吊,想要逼迫陛下让步,没想到陛下态度强硬,派人把李选侍给强制迁出乾清宫,迁往哕鸾宫”
“哕鸾宫那可是宫女们养老的地方,李选侍再也享受不到锦衣玉食优待了”
“她罪有应得”
朱由检吃了一口回锅肉,吧唧吧唧回应道。
“对了,李选侍的红人李进忠呢?”
一提到李进忠,王承恩愣了一下,脸上闪过羡慕。
“殿下,听闻李进忠跟陛下乳母搞在一起了,客印月成了李进忠的对食......”
“什么”
朱由检脸色微变,追问道:“客印月她没有离开乾清宫?”
“陛下需要乳母照顾,舍不得客印月离开,据宫里小太监说,陛下似乎有意册封客印月,让她一首留在身边”
不好,大明历史又按照原剧情走了。
李进忠勾搭上了客印月,朱由校便重用了他,还给他恢复姓氏,赐名为忠贤,明末权柄最大的九千岁这就要来了吗?
朱由校是乳母客印月一手带大,信任程度远超自己这个亲弟弟,想要离间他们关系基本上不可能成功。
总不能给朱由校坦白自己是穿越者,魏忠贤独揽朝政,引发党争,祸乱大明吧!
看来搞钱、搞工业计划得提前了。
“殿下,奴婢按照你的要求己经让人在吏部附近租了一栋宅邸大兴府,您看,什么时候过去看看”
“房子租好了?”
朱由检眼睛一亮。
“嗯,宅邸花了五千两银子,一共有十二个房间,两个仓库,门面正好可以用来卖东西”
“带我去看看”
“殿下,你不看书了?”
“书什么时候都能看,先去看看房子”
为了赚钱研发工业,朱由检迫不及待。
“殿下,等等奴婢”
眼看着朱由检冲出文渊阁,王承恩上气不接下气追了上去。
朱由检有朱由校的御赐令牌,皇城守卫无一人敢拦。
不过,皇帝亲弟弟离开紫禁城,守卫自然会上报。
得知消息的朱由校专门派了一支锦衣卫暗中保护。
“小恩子,不错嘛”
看着富丽堂皇的宅院,朱由检拍了拍王承恩肩膀,大笑。
“能为殿下做事,这是奴婢之幸”
王承恩心里跟吃了蜂蜜一样甜。
“行了,只要好好给本殿下做事,本殿下会不会亏待你的”
话毕,朱由检迈着脚步踏进了院子。
小桥流水,假山耸立,一步一景.....
好家伙,这是苏州园林搬到了京城吗?
看着里面的布局,朱由检相当满意。
这里可是京城腹地,一环之内,后世之人想要住进这几千平的大房子,起码花费几十个亿。
“不错,不错,本殿下甚是喜欢”
逛了一圈,朱由检相当满意,再一次露出老气横秋的表情来。
“小恩子,去给我找些精通冶铁、锻造、酿造、纺织的匠户来,我们的赚钱计划也要开始了”
想要发展工业革命,没有钱一切空谈。
指望内帑、户部,那还不如等西北风,起码西北风会吹,户部可是一毛不拔,也不会支撑自己搞所谓的科技工业。
“殿下,奴婢这就去”
王承恩刚走出两步,停了下来,回头看着朱由检:“殿下,这工钱怎么算?招多少人?”
“市面上匠户薪水多少?”
“薪水?”
王承恩愣了一下,这个名词有点新奇。
“就是类似官员的俸禄”
“哦!”
“殿下,奴婢打听到,匠户日薪大约是50-80文,好一点的匠户高达100文,一个月下来的话至少在1500文以上”
“1500文,也就是1两银子,这么高?”
明末普通三口之家一年生活费约需?1.5-2两白银(折合2250-3000文),一个匠户月薪水1两银子,令朱由检大为惊讶。
“殿下,这是市面上的匠户俸禄,要是选择官方匠户,日薪约30文”
“差距这么大?”
听了王承恩的介绍后,朱由检被震惊到了。
官方匠户跟民间匠户,这待遇差别,一个天一个地。
“殿下,官方匠户有匠籍,子孙世世代代都得为匠,他们无法轻易脱离匠籍,父亲传儿子,儿子传孙子,代代相承;
这也是为了手工活不断代,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王承恩也发出一声叹息,官方工匠的身份和职业被牢牢束缚,只能从事内府监局、火器局、制造局等等官方机构规定的工作。
“原来如此”
“从民间先找三十个匠人,月薪2000文,一定要是精通冶炼、锻造、酿造、纺织的匠人”
“奴婢这就去办”
王承恩领命后,立刻走出大宅。
“京城、江南官绅们富得流油,得想办法让他们把搜刮的民脂民膏吐出来”
“达官贵虽喜欢喝黄酒、烧酒、葡萄酒,可哪有后世酱香型茅台酒好喝,以前跟茅台技术总监交流过酿造工艺,要是能研发出大明版茅台,这些达官贵人们还趋之如骛”
“京城贵妇人、青楼女子喜欢胭脂水粉,后世的LV香水、舒肤佳香皂、定制款胸罩、黑丝可以搞”
“嘿嘿嘿,本皇子赚钱不磕碜”
朱由检稍作思考后,嘴角勾起一抹坏笑,让奴才找来纸笔,开始写起字来。
“大明第一款茅台,它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