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场后,樊胜美刚回到办公室,手机就震动起来。
是佟年发来的消息,附带一串密密麻麻的代码截图:“樊老师,初代AI模型在试运行时出现了误判,把某电商平台的促销短信标记成了诈骗信息。”
樊胜美立刻拨通了佟年的电话:“佟年,这说明我们的数据库还不够完善。明天召集技术组开个会,把今天收集到的案例都整合进去,尤其是正常商业信息和诈骗信息的特征对比,一定要做细致。”
“好的,樊老师。”
佟年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我己经联系了通信专业的同学,他们会协助优化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尽量减少误判率。”
与此同时,在学校的戏剧社排练室里,新闻系的李教授正带着学生们紧张地排练反诈情景剧。
扮演“骗子”的男生小王反复练习着话术和表情,力求做到惟妙惟肖。
“喂,您好,我是XX银行客服中心,检测到您的账户存在异常交易……”
他用低沉而急切的声音说道,连一旁的李教授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停!”李教授喊道,“语气还不够逼真,要让观众听了就忍不住相信你。还有表情,要装出一副为对方着想的样子,记住,骗子都是演技派。”
在社工系的办公室,孙亚亚和林雅婷正对着社区调研计划激烈讨论。
“我们可以按年龄和文化程度把社区居民分组,”
孙亚亚指着表格说,“对于不识字的老人,用漫画和口述的方式讲解;对于年轻些的,就用短视频和互动游戏。”
林雅婷点头赞同:“好主意!我明天就去联系社区居委会,争取多安排几个场地。对了,还得准备些小奖品,比如反诈主题的围裙、钥匙扣,这样能提高大家的参与度。”
第二天一早,校园里就开始热闹起来。
食堂门口、教学楼大厅,到处都贴着“数字盾牌行动”的宣传海报。
海报上,醒目的大字写着:“守护你的数字安全,我们一起行动!”
在实验室里,技术组的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盯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
顾云泽一边操作着键盘,一边讲解:“大家看,这个新模块可以实时监测手机后台运行程序,如果有异常启动的应用,会立即发出警报。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降低警报的频率,避免给用户造成困扰。”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手发言:“或许可以设置一个学习期?在用户使用初期,系统自动记录正常操作习惯,之后再进行对比监测。”
“这个想法不错!”
佟年眼睛一亮,“就按这个方向优化。另外,法律组那边己经把《反诈法律百问》的初稿发过来了,我们要把相关法律提示嵌入到预警系统里,让用户在收到风险提示时,也能了解对应的法律知识。”
此时,在学校的广播站,法律系的学生们正在录制普法节目。
“听众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网络诈骗中的法律责任……”
甜美的声音通过校园广播传遍每一个角落。
一周后,反诈游园会如期举行。
校园广场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摊位吸引了大批师生和附近居民。
在“诈骗套路解谜区”,参与者需要破解各种模拟诈骗场景的谜题;
在“VR体验区”,戴上设备的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被诈骗的全过程;
而最热闹的当属情景剧表演区,每当演员们逼真地演绎出诈骗情节时,台下都会响起阵阵惊呼。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拉着孙亚亚的手,激动地说:“丫头,你们这个活动太好了!我以前总怕接陌生电话,现在知道该怎么辨别骗子了。”
游园会结束后,樊胜美、佟年、顾云泽等人聚在实验室里,看着后台不断攀升的下载数据和用户反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只是开始,”樊胜美说,“我们要不断更新系统,紧跟骗子的新套路,把‘数字盾牌’打造得坚不可摧。”
游园会结束后的第二天,麻烦事儿就找上门了。
社区的王阿姨气冲冲地找到孙亚亚,手机屏幕戳得“咚咚”响:“你们那个APP瞎报警!我儿子给我发个旅游照片,它非说有风险,吓得我差点把手机扔了!”
孙亚亚赶紧赔着笑脸,拉着王阿姨坐下慢慢解释,同时把问题记下来反馈给技术组。
实验室里,佟年和顾云泽盯着电脑愁眉苦脸。
预警系统上线后,类似的误报投诉越来越多。
“老年人手机里存的联系人少,随便来条新消息就触发警报,这不行。”
顾云泽挠着头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用户反馈看得人眼晕。
戴眼镜的男生又提出新想法:“要不加个‘白名单’功能?让用户把家人朋友号码设进去,这样就不会误判了。”
大家正讨论着,法律系陈教授抱着一摞材料进来:“刚接到派出所电话,有个小区发生‘冒充公检法’诈骗,咱们系统虽然发出了预警,但有老人没当回事儿。”
他翻开案例记录,“看来光靠技术不够,宣传还得加把劲。”
当天下午,校园广场又热闹起来。
这次不是游园会,而是“反诈一对一”帮扶活动。
社工系的学生们带着老人坐在树荫下,手把手教他们用APP。
“李奶奶,您看这个红叉叉标记的短信,千万不能点。要是不确定,就点这个‘一键咨询’,我们24小时都有人在线。”
新闻系的学生也没闲着,他们扛着摄像机走进社区,拍摄真实的反诈故事。
菜市场门口,镜头对准一位卖菜大叔:“我上个月就差点被骗!对方说我孙子出车祸,要立马打保证金。多亏看了你们的情景剧,知道这是套路!”
一个月后的深夜,实验室依然亮着灯。
佟年兴奋地喊大家围过来:“新版本上线试运行了!增加了语音识别功能,能自动分析电话里的话术,还优化了老人模式,字体放大两倍,语音提示更清楚。”
顾云泽笑着摇头:“这回要是再误报,我就去食堂免费帮厨一个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两个月后,市公安局发来感谢信,辖区内网络诈骗案发率下降了40%。
更让大家惊喜的是,有企业主动联系,想把“数字盾牌”系统推广到员工中。
没过几天,樊胜美手机又响了。
是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打来的:“樊教授,最近出现了新的诈骗手段,骗子伪装成政务平台,用AI合成声音给老人打视频电话,连我们的民警都差点没识破。”
挂了电话,樊胜美立刻在项目群里发消息:“紧急开会,骗子又出新招了!”
第二天一早,实验室挤满了人。
佟年调出监控数据:“这几天接到的预警里,视频通话类诈骗占比突然涨到35%,而且骗子会根据老人反应调整话术,比咱们的AI还灵活。”
顾云泽皱着眉头说:“得想办法让系统学会‘看人下菜碟’,不同性格的人收到的提醒得不一样。”
社工系的孙亚亚抱着厚厚一摞问卷进来:“我们在社区做了调研,发现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视频里的人可能是假的。他们觉得能看见脸、听见声音,肯定不会有假。”
新闻系李教授跟着说:“我们拍了个新视频,找演员演了真假视频通话对比,过两天就能剪出来。”
法律系陈教授推了推眼镜:“这种AI诈骗的法律界定还不明确,我准备联合律所开个普法首播,专门讲讲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白板很快写满了解决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成了最忙的地方。
技术组的学生们天天泡在电脑前,收集了上千段真假视频通话录音,教AI识别合成声音的细微瑕疵;
宣传组带着摄像机跑遍社区,给老人演示怎么通过视频里的背景细节、眼神动作判断真假;
社工系的志愿者们挨家挨户教老人设置视频通话验证,比如让对方说句只有家人才知道的暗号。
三个月后的一天,社区工作人员给孙亚亚发来消息:“多亏你们教的方法!张大爷昨天接到假孙子的视频电话,让对方说生日,骗子答不上来,当场露馅了!”这个消息让整个团队都沸腾了。
年底,“数字盾牌”登上了市里的反诈表彰大会。
领奖台上,樊胜美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熬出黑眼圈的佟年、晒黑一圈的孙亚亚、头发乱糟糟的顾云泽,还有坐在观众席里举着横幅加油的同学们。
她对着话筒说:“我们做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就是想尽办法,让大家接电话时能少一分担心,多一分安心。”
散会后,佟年的手机又收到新消息。
不是报警提示,而是一位老人发来的语音:“丫头,我今天成功识破了骗子!谢谢你教我的法子!”
佟年把语音放给大家听,实验室里响起一片笑声。
窗外的阳光洒进来,照在墙上“数字盾牌行动”的标语上,显得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