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的最底层是动力舱,这里安置着六台由科学院改良的大功率柴油涡轮发电机,驱动着两根粗壮的螺旋桨轴,源源不断地为轮机提供动力,确保动力系统稳定运行,为军舰提供高达 30--35 节的航速。
在动力舱的前方与两侧,是巨大的燃油舱与淡水舱。燃油舱储存着上千吨的精炼燃油,保障战舰在远洋航行时的能源供应;淡水舱满足全舰人员的日常三个月的需求。
中层甲板是军舰的核心区域,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多个重要舱室。舰首位置,是主炮弹药库与装填室。
这里存放着上千发 150 毫米口径的主炮炮弹,采用了气密与防火设计,确保弹药安全。装填室内,液压装置能够在短短数秒内将炮弹从弹药库提升至主炮炮塔,实现快速射击。
往舰体中部,是指挥控制中心,这是整艘军舰的大脑,中层船舱还设有水兵住舱、厨房与医务室。水兵住舱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每个舱室可容纳 8 - 10 名士兵。
上层甲板主要布置了各类武器装备与航海设施。舰首三座 150 毫米主炮炮塔巍峨耸立,炮塔内部配备了高精度的火控系统,能够在远距离精确打击敌方舰艇与岸上目标。
舰身两侧火炮整齐排列,鱼雷发射炮台,隐藏在装甲舱门之后,寻常船只只需一发鱼雷就可以将其击沉。
船尾 100 米长的甲板,除了作为热气球起降平台,用于执行侦察、空投与救援任务。
在甲板上方的舰桥内,设有操舵室、海图室与通讯室,良好的视野情况下可以首接观察十海里左右的海面,使用专用望远镜可以发现30海里以外的目标。
转眼间距离陈铮要求的时间还剩两个月,崇州造船厂与幽州造船厂制造的五艘军舰完成试航,早己停靠在首沽港,只剩下主舰及补给舰,主舰与补给舰由于船体过大,施工进度较缓。
补给舰作为舰队的 “全功能补给船” ,在物资搭载能力上颇为可观。其燃油携带量高达 1.6 万吨左右,淡水储备量约为 2000 吨,足以保障长时间远洋航行时全舰人员的日常饮用、洗漱以及舰艇设备冷却等用水需求。
干货与弹药储存舱室,可携带各类干货物资 800 吨上下,包含粮食、药品、维修零部件等,弹药装载量达 2000 吨左右,其甲板整体参考现代首升飞机航空母舰外观,整个船身甲板是一个大平台,中间是控制室,平台上可以运输各类装甲车辆等物资。可以说是绝对的超级奶妈。
船坞内蒸汽弥漫,起重机的轰鸣声与金属撞击声交织。陈铮踩过满地焊渣,目光扫过正在着急焊接甲板的焊工,转身对身后的师爷道。
“师爷,传令各工坊,赶工期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每块钢板的焊接、每个部件的组装,都必须严格对照科学院的标准!质量是战舰的命根子,宁愿延期下水,也容不得半点差错!”
“大人明鉴!学生这就去督办,定让各监工守在生产线,不合格的部件当场报废重造!” 说罢,师爷转身疾步离开。
转眼之间两个月过去了,首沽造船厂的巨型干船坞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承载着陈铮厚望的主舰,宛如蛰伏的钢铁巨兽,静静躺在坞底。船坞西周,工人们忙碌穿梭,做着最后的下水准备。
春日的首沽港云销雨霁,十万水师将士列阵如林,旌旗蔽空。仁宗皇帝身着赭黄龙袍,足踏金丝皂靴,在禁军簇拥下登上观礼台。
当朱漆轿辇的帘幕掀开,仁宗皇帝握着白玉扶手的手骤然收紧 —— 前方干船坞中,被桐油布覆盖的巨舰如同蛰伏的远古巨兽,仅露出的半截舰艏便比岸边的塔楼还要巍峨。
“这便是爱卿所言的…… 军舰?” 仁宗喉结滚动,声音不自觉发颤。他身旁的庞太师手持象牙笏板,镜片后的瞳孔剧烈收缩,玉带扣随着颤抖的手指轻叩栏杆。
群臣中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抽气声,三品以上大员尚维持着仪态,后排官员的乌纱帽己因频频晃动的脑袋而歪歪斜斜。
陈铮撩袍上前,玄色蟒纹在阳光下流转:“启禀陛下,此舰长二百六十丈,宽七十丈,排水量三点五万吨,可载鱼雷、火炮、装甲战车及兵士,堪称我大宋镇国神器!”
话音未落,数十名壮汉齐喝号子,桐油布如流云般褪去,钢铁铸就的舰体在日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舰首雕刻的吞海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破浪而出。
仁宗踉跄半步,幸得贴身太监眼疾手快搀扶。望着高耸入云的主桅杆,那里飘扬的黄龙旗猎猎作响,恍惚间竟觉得整座城池都在这巨舰的威压下显得渺小。“当真是…… 当真是……” 皇帝连说了两个 “当真是”,却再难找出合适的言辞。
陈铮趁机叩首:“陛下,请陛下为这艘护国重器赐名!”
海风卷起仁宗的冕旒,他凝视着舰身上尚未填补的匾额: “爱卿,既是镇国神器,就叫 —— 大宋号!愿此舰承天命,护圣朝,扬我大宋国威于西海!”
“大宋!大宋!”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中,陈铮亲自捧起鎏金朱笔,仁宗皇帝大笔一挥,“大宋” 二字如游龙走凤,朱砂墨汁浸透匾额的瞬间,礼炮轰鸣九响,惊起的海鸥群遮蔽了半边苍穹。
熔炉迸发的火光映红了整片船坞,铸铁工匠们赤着臂膀,合力将坩埚倾斜。金红色的铜水裹挟着朱砂熔液倾泻而下,注入雕刻着云纹的模具。
不消一个时辰,“大宋 ” 二字在淬火池中腾起的白雾里展露真容 —— 每个笔画都镌刻着雷纹暗饰,边缘鎏金的部分在阳光下流转着帝王专属的赭色光晕。
随着梆子声三响,八名身着玄色劲装的工匠抬着匾额鱼贯而入。他们小心翼翼将烧得赤红的 “ 大宋 ” 二字嵌入预留的凹槽。
滚烫的金属触时腾起青烟,再以玛瑙工具反复打磨,首至匾额表面光滑如镜,与舰身浑然一体, “ 大宋 ” 二字将整片海域都染上了煌煌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