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大宋朝当县令
重生之我在大宋朝当县令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重生之我在大宋朝当县令 > 第十一章 万民伞

第十一章 万民伞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我在大宋朝当县令
作者:
源自星辰大海
本章字数:
3378
更新时间:
2025-05-16

春去秋来,时光匆匆流逝。当最后一块青石嵌入堤岸,整个工程己耗时一载。与此同时,县城的建设加入了数万工匠的加入进度也大大加快,城墙己经完工,现场内内环与中环的也基本完成,只剩余外环部分区域还在施工之中。

看着一年多的成绩,陈铮拿起刚写完的奏折交给差官。

汴梁城,文德殿上,大宋皇帝看着手上的奏折,微微点头。

奏为静海县民生兴革诸事竣成恭折仰祈圣鉴事

臣陈铮谨奏,静海县兴修水利、扩建城垣、兴办书院、复苏民生诸事毕功,恭折驰奏,仰祈圣鉴事。

自臣膺任静海县令以来,念及此地频遭水患、城郭凋敝、民生困苦,夙夜忧叹,不敢稍懈。遂以 “治水患、固城防、兴文教、安黎庶” 为要务,统筹规划,率众勠力,今终有所成,谨将诸般事宜详陈于下。

水利乃农桑之本,亦为百姓安身立命之基。静海旧堤年久失修,每遇汛期,洪水肆虐,田亩尽毁,民不聊生。臣遍访河工,集思广益,采用 “活榫固堤” 之法,以卯榫结构青石层层相扣,辅以木桩加固地基,使堤岸稳固如磐。同时拓宽河道,疏浚沟渠,构建完善的排灌体系。经此整治,八十里河堤焕然一新,可抵御百年一遇之洪水,沿岸万亩良田得保无虞,百姓再无洪涝之患。

县城乃一方之枢纽,城垣坚固则民心安定。臣主持扩建县城,增高增厚城墙,以糯米石灰浆灌注城砖,使其坚不可摧。增设城门,拓宽街道,修建排水暗渠,将护城河与城内沟渠相连,形成立体排水系统,彻底解决内涝之弊。城内规划井然,商铺林立,西通八达,昔日凋敝之景不再,渐显繁荣之象。

文教乃治国安邦之根本,书院则为培育人才之摇篮。臣深知 “兴业必先兴学,富民必先启智”,遂多方筹措资金,于县城一隅择地兴建书院。广邀名师硕儒任教,招募学子入学,教授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等知识。书院藏书万卷,供学子研读,更设文会、讲经等活动,以激发学子求学之志。自书院兴办以来,学风渐盛,莘莘学子孜孜向学,为静海培育了诸多栋梁之材。

民生乃国之根基,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臣致力于恢复民生,鼓励垦荒,发放农具、种子,减免赋税,使百姓安心耕种。扶持手工业与商业发展,设立县承办商贸局,统筹自产精盐、米、面、糖、茶叶、酱油、陈醋等民生食货,以及丝绸、棉布、棉纱等日用织物。商贾于此处聚集成市,所产货品经陆路驮队、河道漕运、近海商船销往西方。如今,静海县货通南北,物达三江,百姓衣食无忧,商贾往来不绝,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臣深知,此等成绩之取得,皆赖陛下洪福齐天,圣德庇佑;亦仰仗各级官员鼎力相助,黎民百姓齐心协力。臣虽竭尽全力,然恐仍有疏漏不足之处。今后定当更加勤勉,不负陛下重托,为静海县之长治久安、百姓之幸福安康,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所有静海县兴修水利、扩建城垣、兴办书院、复苏民生诸事竣成缘由,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

臣陈铮谨奏 天圣七年

将奏折缓缓放下,仁宗皇帝开口道,“陈铮上任一年,静海县有如此巨变,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传旨,赏~~。”

“遵旨~”

................

静海县。

"大人,喜事。" 师爷抱着账本进来。

“哦?什么喜事。”

“百姓在河堤旁边立碑呢,记录您的功德。”

“这是不是有点过了。” 陈铮震惊道。

“一点都不过,别人想立,老百姓还不给呢。”

师爷将账本轻轻搁在案上,语气里满是敬佩:"为了全县百姓做了这么多事,单说兴修水利这桩,咱们静海祖祖辈辈受长江水患滋扰,历任父母官都想修缮河堤,可哪有那么容易?没钱没粮,谈何容易。

大人您来了之后,不仅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还把这百年难题给解决了,这是多大的功德啊,未来百年甚至数百年都会记住您的恩德的!"

“都是为了百姓,说那么多就见外了。” 陈铮心里一阵满足。

"大人!您瞧这河堤两岸 ——" 远处河堤蜿蜒如龙,新凿的青石碑上墨迹未干,数十位老者正踮脚往碑面贴金箔,孩童举着朱砂笔在旁嬉笑。"百姓们便自发采石立碑,非要将您的功绩刻进石头里!"

师爷望着这热闹景象,眼眶微微发红:"大人,这碑要立在显眼处,让南来北往的客商都知道,静海的县令大人的功绩!"

此时静海县老百姓自发制作的万民伞也送到了县衙。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