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的晨雾中,瓦拉纳西古城如同从时间深处浮现的幻象。林闻和杨音沿着石阶缓缓走向河岸,空气中弥漫着檀香和河水的气息。
"你确定那位拉维教授会在这里?"杨音一边拍摄河边的祭祀仪式,一边低声询问。
林闻点点头,目光扫过正在河边诵经的人群。"他的邮件说,每天日出时分都会在这里进行梵语诵读研究。"
话音刚落,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你们就是从中国来的朋友吧?"
两人转身,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印度学者正微笑着向他们走来。他身着简朴的白色长衫,眼神中透着学者特有的睿智。
"拉维教授?"林闻上前握手。
"正是。欢迎来到瓦拉纳西。"拉维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印度口音,但表达清晰。"你们的邮件让我很感兴趣。关于古代文字与现代信息流的关联,这正是我最近研究的重点。"
杨音调整摄像设备,准备记录这次对话。"教授,能详细说说您的发现吗?"
拉维看了看西周,确认没有其他人注意后,压低声音:"三个月前,我在研究一部公元前的梵语经典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当我按照特定的韵律诵读某些咒语时,周围的电子设备会出现微妙的反应。"
"什么样的反应?"林闻敏锐地捕捉到关键信息。
"手机信号会突然增强,WiFi连接速度会莫名提升,甚至连我的心率监测器都会显示异常数据。"拉维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起初我以为是巧合,但经过反复实验,我确信这些古老的音频振动正在影响现代的信息传输。"
林闻与杨音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这与他们在埃及的发现如出一辙。
"更令人惊奇的是,"拉维继续说道,"我联系了其他几位研究古代梵语的同行,他们也报告了类似的现象。我们开始怀疑,古代的智者可能掌握了某种我们现在才开始理解的技术。"
杨音忍不住问道:"您认为这些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拉维沉思片刻:"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也许古代文明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和建筑,还有某种能够影响信息传播的'工具'。这些工具现在正在被重新激活。"
n
三天后,泰国清迈的一座古老寺庙里,林闻和杨音盘腿坐在一位高僧面前。寺庙内香烟缭绕,木鱼声有节奏地敲击着。
高僧法号慧明,年约七十,但精神矍铄。他用流利的英语说道:"你们想了解的现象,在我们这里叫做'心网相通'。"
"心网相通?"林闻重复着这个词汇。
"是的。"慧明大师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近几个月来,我在深度冥想时能够感知到远方发生的事件。昨天,我甚至'看到'了曼谷一场车祸的发生,后来证实确有其事。"
杨音小心翼翼地问:"大师,您认为这种能力是如何产生的?"
慧明大师睁开眼睛,目光深邃:"佛法讲究万物相连。也许现在的世界正在发生某种变化,让这种连接变得更加明显。我们寺庙的其他僧人也报告了类似体验。"
"有多少人?"林闻追问。
"整个东南亚地区,至少有上百位修行者报告了类似现象。"慧明大师的语气变得严肃。"这不是个别案例,而是一种趋势。"
林闻感到脊背发凉。从埃及到印度,再到泰国,相同的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
n
新加坡的科技园区内,林闻和杨音与当地的网络工程师陈伟明坐在一间现代化的会议室里。墙上的大屏幕显示着亚洲各国的网络流量图。
"你们问的问题很有意思。"陈伟明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过去三个月,我们确实观察到了一些异常现象。"
"什么样的异常?"杨音一边记录一边询问。
"数据传输效率莫名其妙地提升了15%,延迟降低了20%,但我们没有对基础设施进行任何升级。"陈伟明放大了某个区域的数据。"更奇怪的是,这种提升似乎是自发的,没有任何技术上的解释。"
林闻仔细观察着数据图表:"这种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吗?"
"不,有一个明显的传播模式。"陈伟明切换到另一个视图。"变化首先出现在一些古老的城市,比如德里、加德满都、仰光,然后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
杨音敏锐地注意到:"这些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中心。"
"正是如此。"陈伟明点头确认。"我们的技术团队百思不得其解。按照常理,网络优化应该是人为的、有计划的,但这种变化完全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
林闻深吸一口气,脑海中的拼图正在逐渐完整。古代文明的遗留、修行者的觉醒、网络基础设施的自发优化——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结论。
n
当晚,在新加坡的酒店房间里,杨音正在整理这几天收集的资料。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发现和数据。
"林闻,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信息?"杨音抬头看向正在阳台上沉思的林闻。
林闻转身走进房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公开这些发现,可能会引起全球性的恐慌;但如果隐瞒,人们就无法为即将到来的变化做好准备。"
"你认为变化会继续加速吗?"
"从我们观察到的趋势来看,是的。"林闻在床边坐下。"而且规模会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既要让公众了解情况,又要避免造成混乱。"
杨音若有所思地敲击着键盘:"也许我可以写一系列深度报道,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切入,逐步揭示这些现象。这样既能传播信息,又不会显得过于耸人听闻。"
"这是个好主意。"林闻赞同地点头。"但我们需要非常小心措辞,确保不会被误解或曲解。"
正在这时,林闻的手机响起。屏幕上显示的是苏碎的名字。
"苏碎?"林闻接通电话。
"林闻,我有好消息。"苏碎的声音通过扬声器传来,听起来很兴奋。"学院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第一批学员下周就要入学了。我们己经收到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申请。"
杨音也凑过来听:"都是什么样的申请者?"
"各种背景都有。"苏碎解释道。"有计算机科学家、人类学家、宗教研究者,甚至还有几位艺术家。他们都对我们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
林闻感到一阵欣慰:"看来我们的理念正在得到认同。"
"不仅如此,"苏碎继续说,"我们还收到了一些意外的支持。几个国际组织表示愿意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
杨音好奇地问:"他们知道具体的研究内容吗?"
"部分知道。我们以'跨文化信息技术研究'的名义进行宣传,避免了过于敏感的表述。"苏碎的语气变得严肃。"但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真相终将浮出水面。"
n
通话结束后,房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林闻走到窗边,俯瞰着新加坡夜晚的城市景观。无数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就像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
"你在想什么?"杨音轻声问道。
"我在想,也许我们正在见证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林闻的声音带着一丝敬畏。"古代的智慧正在与现代的技术融合,创造出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可能性。"
杨音合上笔记本电脑,走到林闻身边:"这让你感到兴奋还是担忧?"
"两者都有。"林闻诚实地回答。"兴奋的是,我们可能即将解开人类文明最深层的秘密;担忧的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来处理这种力量。"
窗外,新加坡的夜空中偶尔有飞机掠过,留下闪烁的航行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和人员的流动比任何时候都要频繁。而现在,似乎还有某种更深层的连接正在形成。
"明天我们去哪里?"杨音问道。
"澳大利亚。"林闻回答。"我想看看这种现象是否己经扩散到了南半球。"
杨音点点头,然后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我今天收到了几封邮件,都是看了我们之前报道的读者发来的。他们说在各自的国家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
"真的吗?"林闻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是的。有来自巴西的人类学家,说亚马逊雨林中的某些部落最近报告了奇怪的梦境;还有来自挪威的研究者,说北欧的一些古老符文石最近开始产生微弱的电磁场。"
林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来这真的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我们的旅程可能比预想的更加重要。"
夜己深,但两人都没有睡意。他们知道,自己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每一个发现都可能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在遥远的中国,苏碎正在为学院的开学做最后的准备。而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微妙变化。
一场全球性的觉醒正在悄然展开,没有人知道它将把人类带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