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我炼出了精神力
四合院之我炼出了精神力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四合院之我炼出了精神力 > 第19章一见钟情

第19章一见钟情

加入书架
书名:
四合院之我炼出了精神力
作者:
东寒国的九头雉鸡精
本章字数:
6898
更新时间:
2025-05-14

马上要入六月,北京城己经热了起来。李一凡蹲在胡同口的槐树底下,手里捏着半根黄瓜,有一搭没一搭地啃着。树荫斑驳地落在他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上,蝉在头顶不知疲倦地叫着,更显得这午后漫长而无趣。

初中毕业己经快一个月了。考中专要等到七月二十一,考大学更是明年的事。李一凡吐出一口黄瓜籽,看着它落在尘土里,就像他现在的生活——不上不下,没着没落。

"一凡!又在这儿发愣呢?"隔壁王婶挎着菜篮子经过,嗓门大得吓了他一跳。

"啊,王婶好。"李一凡慌忙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土,"天热,出来透透气。"

王婶眯着眼打量他:"年轻人整天游手好闲可不行。你爸不是说要送你去学手艺吗?"

李一凡心里一阵烦躁,脸上却堆着笑:"正打算呢,王婶。明天就去丰泽园看看我大堂哥。"

"哎哟,一山在丰泽园当学徒啊?那可-好地方!"王婶眼睛一亮,"听说他们那儿的大师傅,一个月能拿八十块钱呢!"

李一凡敷衍地点着头,心里却在想:八十块?那得切多少萝卜丝啊。大堂哥李一山去年进去的,到现在还在削土豆皮呢。

送走了热情过度的王婶,李一凡溜达着往家走。胡同里飘着各家各户的饭香,这个点,母亲应该己经把晚饭做好了。父亲在铁路局上班,这个月跑的是夜班,这会儿估计刚睡醒。

拐过两个弯,李一凡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许大茂正蹲在自家门口剥蒜。这小子比李一凡大两岁,去年因为"肾虚"的毛病休学了,整天神神叨叨地找偏方。

"大茂哥,"李一凡凑过去,"病好点没?"

许大茂抬头,脸色比上次见时更黄了:"一凡啊...别提了,老中医说我这病得慢慢调。"他神神秘秘地压低声音,"昨天我托人从保定带了二两鹿茸,花了小十块钱呢!"

李一凡忍住翻白眼的冲动。许大茂家有点小钱,全让他糟蹋在这些"补药"上了。

"那你慢慢补吧。"李一凡摆摆手要走,却被许大茂一把拉住。

"等等!听说闫富贵的儿子闫解成进轧钢厂了?"

李一凡挑眉:"你也听说了?"

"那可不!"许大茂一脸不屑,"肯定是花钱买的。

李一凡点点头,心里却在想:闫解成初中都没毕业,能进轧钢厂,花的钱肯定不少。不过这话他没说出口,只是敷衍两句就回家了。

晚饭是窝头和白菜炖粉条。父亲李德海一边吃一边问:"明天有什么打算?"

"想去丰泽园看看一山哥。"李一凡扒拉着碗里的粉条。

母亲王秀芝给他夹了块咸菜:"是该去看看。你也快十五了,总不能一首这么晃荡。"

李一凡闷头吃饭,没接话。他知道父母在担心什么——现在新社会了,没个正经工作,将来连媳妇都不好找。

第二天一早,李一凡换上了唯一一件没有补丁的白衬衫,揣了两个窝头就出门了。丰泽园在前门大街,从他住的南锣鼓巷走过去得小半个时辰。

六月的北京城己经热闹起来。街边卖早点的摊子冒着热气,穿蓝布工装的工人匆匆赶路,偶尔还能看见几个穿列宁装的女干部,英姿飒爽地骑着自行车掠过。

李一凡路过一家新开的国营百货商店,玻璃橱窗擦得锃亮,里面摆着上海产的永久牌自行车。他驻足看了一会儿,标价是一百八十五元——相当于父亲三个月的工资。

"看什么呢?买不起就别挡道!"一个戴红袖章的大妈推了他一把。

李一凡讪讪地走开,心里却涌起一股说不清的滋味。新社会来了,可像他这样的普通人家,日子还是紧巴巴的。

到了丰泽园,正是早市最忙的时候。李一凡在门口张望了半天,才看见大堂哥李一山端着个簸箕从后厨出来。

"一山哥!"李一凡挥手。

李一山抬头,黝黑的脸上露出惊喜:"一凡?你怎么来了?"他放下簸箕,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等我会儿,我去跟师傅说一声。"

十分钟后,李一山带着李一凡去了附近的小茶馆。两杯高末,一碟瓜子,兄弟俩聊了起来。

"怎么样?学厨辛苦吧?"李一凡打量着大堂哥粗糙的手。

李一山苦笑:"头一年就是打杂,削土豆、刮鱼鳞、掏炉灰...师傅说这是磨性子。"他压低声音,"不过上个月我开始学切墩了,师傅夸我刀工不错。"

李一凡听着,心里却提不起兴趣。他想象自己整天围着灶台转的样子,觉得憋闷得慌。

"你呢?"李一山问,"考试准备得怎么样?"

"还早着呢。"李一凡摆摆手,"我现在天天闲得发慌。"

李一山皱眉:"那可不行。新社会了,没文化可吃不开。你爸说现在工厂招工都要初中毕业证呢。"

兄弟俩又聊了会儿家常,李一山就得回去干活了。临走前,他塞给李一凡两个肉包子:"拿着,丰泽园的招牌,比窝头香多了。"

离开丰泽园,李一凡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晃荡。肉包子很快吃完了,他看了看日头,才刚过晌午。回家也是听母亲唠叨,不如去图书馆看看。

北京图书馆在东城,李一凡办了借书证后很少来寻。今天一进门,凉丝丝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他精神一振。

阅览室里人不多,大多是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李一凡挑了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找了个角落坐下。这本书在学校时老师推荐过,但他一首没看完。

刚翻了几页,门口传来一阵清脆的说笑声。李一凡抬头,看见两个女孩走了进来。一个扎着麻花辫,圆脸;另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皮肤白皙,眼睛又大又亮。

李一凡的目光立刻被短发女孩吸引住了。她穿着浅蓝色的布拉吉,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共青团徽章,走路时裙摆轻轻摆动,像一阵清风拂过闷热的阅览室。

两个女孩在书架间穿梭,不时低声交谈。李一凡假装看书,眼睛却忍不住往那边瞟。短发女孩抽出一本《牛虻》,转身时正好对上李一凡的视线。她微微一愣,随即礼貌地笑了笑。

李一凡顿时觉得脸上一热,慌忙低头,书上的字全都变成了模糊的黑点。等他再抬头时,女孩们己经找了个位置坐下,开始专心看书了。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李一凡完全看不进去书。他时不时偷瞄那个短发女孩,看她微微蹙眉思考的样子,看她偶尔撩起耳边碎发的动作,看她纤细的手指轻轻翻动书页...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让他心跳加速。

"晓兰,该走了。"圆脸女孩轻声说。

被叫做"晓兰"的短发女孩点点头,合上书本站起身来。李一凡猛地站起来,书"啪"地掉在地上,引得周围几个人侧目。他红着脸捡起书,再抬头时,女孩们己经走向出口了。

几乎是本能地,李一凡抓起自己的书跟了上去。在借阅处还书时,他故意磨蹭,听到了工作人员对女孩说:"苏晓兰同志,这本书借期两周,别忘了按时归还。"

苏晓兰。李一凡在心里默念这个名字,觉得它和女孩本人一样美好。

出了图书馆,两个女孩沿着长安街往西走。李一凡保持着一段距离跟在后面,心里既兴奋又忐忑。他知道这样跟踪别人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苏晓兰和同伴在西单路口分手,独自拐进了一条林荫道。李一凡跟得更紧了,生怕跟丢。路两边的槐树投下斑驳的阴影,苏晓兰的身影时隐时现,像一场美丽的梦境。

转过一个弯,前方出现了一片红砖建筑群,门口有解放军站岗。李一凡猛地停住脚步——这是军属大院!他眼睁睁地看着苏晓兰向卫兵出示证件,然后轻快地走进了大院。

李一凡站在马路对面,突然感到一阵失落。军属大院住的都是干部家属,和他这样的普通工人家庭完全是两个世界。他想起苏晓兰整洁的布拉吉、精致的皮凉鞋、还有那枚闪亮的团徽...一切都那么遥不可及。

太阳渐渐西沉,李一凡拖着脚步往家走。路过一家国营照相馆时,橱窗里贴着"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标语,旁边是毛主席的画像。李一凡停下脚步,望着画像出神。

新社会来了,人人都说机会平等。可像他这样的普通青年,真的能和军属大院的子女平起平坐吗?苏晓兰那样优秀的女孩,会看得上一个连工作都没有的毛头小子吗?

回到家,母亲正在院子里晾衣服。"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她问。

"去图书馆了。"李一凡闷声回答。

"哟,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母亲笑道,"吃饭了吗?锅里还有粥。"

李一凡摇摇头:"不饿。"说完就钻进自己的小屋,往床上一躺,盯着斑驳的天花板发呆。

苏晓兰的笑容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那种干净、明亮的气质,和他周围见过的所有女孩都不一样。她看的是什么书?《牛虻》讲的是什么故事?她在军属大院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连串的问题在李一凡心里翻腾。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和苏晓兰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家庭背景,更是知识和修养的差距。这个认知让他既沮丧又振奋。

夜深了,李一凡点亮煤油灯,从床底下翻出落满灰尘的课本。距离中专考试还有一个月,他不能再虚度光阴了。不管将来能不能再遇见苏晓兰,他都要成为一个配得上她的、有出息的人。

窗外,1950年北京的夏夜静谧而深沉。李一凡伏在案头,第一次如此认真地演算着数学题。灯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那影子看起来比平时高大许多。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