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接到母亲这封字字泣血(在她看来)的密信,在深宫寂静的午后反复展读。信中所描绘的宝玉困境让她揪心,府内“纷扰”令她忧虑。她对黛玉的印象,停留在入宫前那个体弱敏感、才情虽高却未必能担起宗妇重任的小姑娘。而薛宝钗的“稳重”、“贤德”、“宜家宜室”,则更符合她对弟弟未来妻子的期望——一个能包容宝玉任性、稳住后宅、不给家族添乱的主母。
至于信中提到的“金玉良缘”乃天定,元春虽不全信,但也觉得是个不错的由头和吉兆。薛家是商贾,地位不高,但家底殷实,对如今内囊空空的贾府不失为一种补充。更重要的是,母亲如此急切地恳求,甚至暗示唯有她的懿旨才能平息风波、拯救宝玉……这让元春感到了自己作为贾府在宫中代表的重要性和掌控力。
几番权衡利弊,元春做出了决定:她要给予“金玉良缘”明确的、公开的、不容置疑的支持!以此安定母亲之心,平息府内流言。
她命抱琴:“去,将前岁南海进贡的那对赤金点翠嵌珊瑚的手串取来。要那对颜色、大小、成色都几乎一模一样的极品。”
很快,一对流光溢彩、红艳欲滴、雕刻着祥云纹、镶嵌着璀璨金翠的珊瑚手串呈了上来。珊瑚本就象征祥瑞、尊贵,成对更是寓意“珠联璧合”、“永结同心”。
元春仔细审视着这对价值连城的珍宝,亲自提笔写下一道简洁却分量千钧的口谕:
“此乃南海贡品,成双成对,祥瑞之兆。赐予宝二爷与薛府宝姑娘,愿二人同心同德,早缔良缘。”
她将手串仔细放入锦盒,连同口谕,交给心腹太监,郑重吩咐:“速速送至荣国府,当着老太太、太太、姨太太和两位姑娘的面,宣本宫口谕,务必让阖府上下皆知!”
太监领命而去。元春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轻轻舒了口气,自认为为家族、为弟弟做了一件稳妥的好事。
元春赐下珊瑚手串的消息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贾母心上。她枯坐荣庆堂,手中佛珠几乎被捏碎,浑浊的眼中翻涌着被忤逆的暴怒、对失控的恐惧,更有一种孤注一掷的疯狂!她不能再等了!流言己如野火燎原,元春的“背书”更是火上浇油!再不出手,她精心为宝玉和黛玉(实则是为贾府和自己)谋划的“木石前盟”将彻底化为泡影,那笔能救贾府于水火的林家巨财也将旁落!
“更衣!备轿!递牌子!我要立刻进宫见贤德妃!”贾母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枯瘦的手指因用力而颤抖。她点名王熙凤陪同——凤姐机变,或能转圜,更是贾府内囊空虚的活证人!
王熙凤被骇的六神无主,深觉这金玉良缘可能要出大事,但被催促入宫,只来得及交待平儿去芷兰院与蘅芜馆知会一声,算作自己作为嫂子为这两个可怜的妹妹做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