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了一系列历史上著名的谏言场景:比干剖心谏商纣王、魏征直谏唐太宗、张良进说刘邦等。最后重新回到齐国稷下学宫,定格在正在讨论的众人身上。」
"有趣。"尹文(稷下学者)摸着下巴说道,"这些画面告诉我们,从古至今,进谏之道都是一门大学问。"
庄子恰好路过稷下学宫,看到天幕显像,也驻足观看。他笑着说:"世人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邹忌这番谏言却像是一剂甜药,让人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真理。"
画面继续播放:
「展示了齐威王朝会上的情形。大臣们轮流发言,却都是溢美之词。突然,画面定格在一个细节上:齐威王听到这些奉承话时,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厌倦。」
田駢(稷下学者)敏锐地指出:"看,这就是邹忌谏言发挥作用的时机。君王已经对阿谀之词产生了厌倦,此时的谏言才能入心。"
就在这时,天幕上打出了一段史实说明:
「齐威王在位期间,齐国不仅军事强大,还创办了稷下学宫,网罗天下贤士。这表明他确实是一位能够接纳不同意见的明君。」
惠施(名家代表人物)若有所思:"这让我想起一个论题:如果人人都说真话,那么真话还是真话吗?如果人人都说假话,那么假话是不是反而成了真话?"
公孙龙(名家代表人物)立即反驳:"此论可谓'白马非马'啊!真假之分,在于事物的本质,而不在于人们的认知。"
天幕上的画面继续推进:
「展示了邹忌谏言后的一系列变化:朝廷开始设立进谏之台,鼓励臣下直言;齐威王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稷下学宫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各家学说更加繁荣。」
慎到点头赞许:"这才是真正的'明镜高悬'啊!君王能够像明镜一样照见真实,国家才能昌盛。"
公孙尺(齐国辩士)补充道:"不过,我觉得最难得的是齐威王能够接受谏言后付诸行动。许多君王都说愿意听取意见,但真正能采纳的却很少。"
这时,天幕上又浮现出一段文字:
「后世史学家评价齐威王时期的稷下学宫,称其为"百家争鸣"的缩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术研究机构。这种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与齐威王能够虚心纳谏是分不开的。」
墨翟的后人墨守在一旁说道:"这不正印证了我们墨家所说的'兼爱非攻'吗?只有君王能够平等对待各种意见,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天幕上的画面忽然一转:
「展现出齐国各地的繁荣景象:商贾往来,货物充盈;农田里一片金黄,百姓喜笑颜开;军营中将士操练,气势如虹。最后镜头拉远,展现出整个齐国的壮丽山河。」
田子方感慨道:"一个善于纳谏的君王,往往能成就一个强大的国家。"
这时,一向沉默的宋钘突然说道:"不过诸位可注意到了吗?邹忌的谏言还暗含着'势'的智慧。"
"此话怎讲?"在座的稷下学者们都被勾起了兴趣。
天幕适时播放出新的画面:
「展示了邹忌在不同场合的表现:朝堂上谨言慎行,私下里与其他大夫论道;在齐威王面前说话时的精心措辞,以及事后与同僚们的深入讨论。」
申不害(韩国政治家,当时恰好来访齐国)点头道:"不错!这让我想起韩非所说的'势'。君王好面子是其'势',邹忌正是抓住了这个'势',借着照镜子的故事,让君王自已觉悟。"
公孙龙接话:"这就像我们辩论'白马非马',表面上是在讨论概念,实际上是在启发人思考。邹忌的谏言也是如此,表面上是在说自已的经历,实际上是在点醒君王。"
天幕上又打出一段史实:
「齐威王时期,齐国不仅在军事上称雄,在文化上也达到鼎盛。这种现象被后世称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典范。」
惠施抚掌笑道:"有意思!这让我想起一个悖论:如果说真话的人说他在说谎,那么他到底是在说真话还是假话?"
田骈摇头道:"惠施啊惠施,你又玩你的诡辩之术了。我们还是说回邹忌的谏言吧。"
这时,天幕上的画面再次变换:
「展现出齐威王晚年的情景:他经常召集大臣们讨论国事,特别重视稷下学者们的意见。画面中的齐威王,眼神中的倨傲已经被睿智所取代。」
"你们看。"田婴指着画面说,"这才是真正的改变。一个君王能够放下身段听取意见,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进步。"
鲁仲连插话道:"这让我想起老子的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君王若能虚心纳谏,自然能得到臣民的拥戴。"
天幕上的画面继续推进:
「展示了齐国与其他战国的对比:有的国家君王刚愎自用,国力日衰;有的国家能够任用贤才,政通人和。最后定格在齐国的盛世景象上。」
墨家的代表人物禽滑厘说道:"这正印证了我们墨家所说的'尚贤'之道。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举贤任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君王首先要能虚心纳谏。"
突然,天幕继续变化:
「时空交错,展现出不同时代的场景:秦始皇焚书坑儒,大臣战战兢兢;汉武帝独尊儒术,百家争鸣落幕;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最后又回到齐国稷下学宫,众人正在热烈讨论。」
"有趣。"管夷吾说道,"这些画面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朝代的兴衰,往往取决于君王是否能够兼容并包。"
齐国大夫晏婴的后人晏子春若有所思:"是啊,我先祖晏婴在位时就说过,'君明则臣直,父慈则子孝'。邹忌的谏言艺术,正是为君王开启了一扇窗。"
天幕继续播放:
「画面展示了邹忌谏言后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