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光幕上出现了新的画面:
「画面展示了在伍子胥的建议下,吴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新的城池拔地而起,高大的城墙巍然耸立;士兵们在校场上操练新式战法,刀光剑影中透着杀气。画面中还出现了孙武正在教授兵法,他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
孙武看到这一幕,不禁莞尔:"多亏子胥向大王推荐,使我有机会编撰《孙子兵法》。要不是子胥慧眼识珠,我可能还在那个小城里教书呢。"
专诸插话道:"子胥大夫不仅举贤荐能,更亲自参与国家建设。你看这城池的规划,多么气势恢宏!每一条街道的走向,都经过精心设计。"
阖闾点头赞许:"是啊,如今的吴国,已今非昔比。这都是子胥的功劳啊!"
画面继续播放:
「光幕上显示出吴国军队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带领下,不断取得胜利的场景。楚国节节败退,吴国的势力不断扩大。旌旗猎猎,战鼓雷鸣,吴军的铁蹄所向披靡。」
突然,光幕上的画面一转:
「画面展示了公元前506年,吴军攻入楚国都城郢都的场景。伍子胥策马冲在最前面,他的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城门轰然倒塌,烟尘弥漫中,伍子胥的身影如同一尊复仇的战神。」
殿中的气氛一时凝重。众人都知道,这是伍子胥最为痛快,却也最为悲凉的时刻。
"子胥..."阖闾欲言又止。他知道,这个话题对伍子胥来说太过沉重。
伍子胥的声音有些沙哑:"大王,那一战,我终于为父亲和弟弟报了仇。只是...只是人死不能复生啊!"
光幕继续播放:
「画面中,伍子胥命人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打其尸体三百下。他的脸上既有复仇的快意,也有难以释怀的悲凉。鞭子每一次落下,都仿佛击打在他自已的心上。」
专诸看着这一幕,低声道:"子胥大夫,这是否..."
"过了吗?"伍子胥苦笑,"也许吧。但那一刻,我只是一个为父亲和弟弟讨还公道的儿子、兄长。这三百鞭,是我欠他们的。"
孙武若有所思:"复仇雪恨,本是人之常情。只是..."
"只是这样做,终究无法让死者复生。"伍子胥接过话头,"我明白。但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事。不然,我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父亲和弟弟?"
光幕上的画面再次变换:
「画面显示出吴王阖闾驾崩后,其子夫差继位的场景。新君夫差意气风发,但眼中却闪烁着危险的光芒。他的身边,站着几个谄媚的小人,正在低声耳语。」
殿中的阖闾看到这一幕,面色微变。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
画面继续播放:
「越国勾践向吴国称臣,夫差意气风发。画面中的伍子胥却满面忧色,正在极力劝谏。但夫差显然不愿意听这些逆耳之言,频频摆手。」
孙武看着这一幕,叹道:"子胥,你是担心越国..."
"勾践这个人,城府极深。"伍子胥正色道,"大王,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此人卧薪尝胆,志在复仇。若不防范,终将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他的语气中充满了焦虑。
阖闾若有所思:"子胥所言极是。这勾践,确实不简单。他那俯首称臣的样子,倒像是在掩饰什么。"
画面继续向前推进:
「画面展示了伍子胥一次次向夫差进谏的场景。每一次,伍子胥都苦口婆心,而夫差却渐渐显出不耐烦的神色。在一旁,有人正在夫差耳边低语,脸上带着阴险的笑容。这情形,与当年费无极在楚平王耳边进谗言时何其相似。」
"又是谗言小人!"专诸愤慨道,"难道历史要重演吗?"
伍子胥平静地说:"在位者最怕听逆耳之言,这是自古以来的通病。我虽知必死,却不能不说。这是我对吴国的责任。"
光幕中的画面渐渐推进到最后的时刻:
「画面中的伍子胥已经白发苍苍,他正在书房中写最后一封奏章。烛光摇曳,映照出他憔悴的面容。奏章上写道:'越国必将灭吴,愿大王早做准备。'字迹苍劲有力,却又透着深深的无奈。」
阖闾看着这一幕,不禁动容:"子胥,你可是预见到了什么?"
伍子胥正要回答,光幕上的画面突然定格:
「画面中出现了伍子胥从容赴死的场景。他将一柄宝剑托付给亲信,神色平静地说道:"将我的眼睛挂在吴国东门上,我要看着越国灭掉吴国。"说完这话,他举起了装着鸱夷剑的匣子。」
殿中一片寂静。每个人都被这最后的场景震撼了。
孙武打破沉默:"子胥,你的忠心,千古传诵。你用生命验证了自已的预言,用死亡警醒后人。这是何等的气节!"
伍子胥站起身来,向阖闾深深一躬:"大王,臣唯一的愿望,就是吴国能够长治久安。臣虽死,此心不改。"
光幕渐渐消失,但其中展现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阖闾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子胥,朕今日才真正明白你的苦心。你对吴国的忠诚,朕终身难忘。"
专诸感慨道:"子胥大夫的一生,既有对父兄的孝义,也有对国家的忠诚。这样的品格,当真是古今罕见。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孙武补充道:"更难得的是,子胥始终不忘初心。无论是在楚国还是吴国,都真心实意为国效力。这份赤诚,最为可贵。他的结局虽然悲惨,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殿外,春日的阳光温暖明媚。一队白鹭掠过天际,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转瞬即逝,却在人们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伍子胥的故事,通过这场神奇的投影,再次在历史的天幕上展现。他的忠诚、勇气与悲剧,成为了后人永远的警示与追思。
在场的每个人都明白,他们方才目睹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一生,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伍子胥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春秋历史的丰碑之上,警示着后人:在权力的游戏中,忠诚与背叛,智慧与愚昧,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阖闾站在殿前,遥望东方。那里是越国的方向,也是伍子胥临终时凝望的方向。他知道,伍子胥的预言终将应验。但此时此刻,他能做的,就是铭记这位忠臣的谏言,不让悲剧重演。
春风拂过殿前的梅树,几片花瓣轻轻飘落。这一刻的宁静,仿佛是对伍子胥此生最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