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走上舞台,“第一轮实战交流结束结束了,那么请胜出的各位准备一下我们继续。”,……十分钟后…“那么请一号和3号上台来。”
王浩坐下面认真的看着台上两人交手,王浩知道自已的缺点,自已拥有面板不管练那门武术都能快速上手和圆满,但是跟别人交手经验是面板给不了的,这只能自已动手和现在这样现场观看别人交手。
就这样俩俩上场开始交手,王浩也像海绵一样吸取着实战经验。孙武的声音再次传来“37号,39号请上场。”,王浩听见叫自已赶紧上场,这次和王浩对战的是一位练散打的。(ps:散打在古代就有雏形,古代武术有很多徒手搏斗的形式,如“手搏”,这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种徒手搏斗技能,是散打早期的形态,还有相扑。)
王浩深吸一口气,稳步走上舞台,眼神紧紧锁住对面的散打选手。对方身姿矫健,浑身散发着一种凌厉的气息,一看便是实战经验丰富之辈。
比赛开始,散打选手率先发难,一个箭步冲上前,右拳带着呼呼风声直捣王浩面门。王浩不敢大意,侧身一闪,同时左腿迅速踢出,攻向对方腹部。散打选手反应极快,左臂下沉挡住这一腿,右拳顺势改变方向,朝着王浩的肋部挥去。
王浩见状,连忙用双臂交叉格挡,手臂上传来的冲击力让他心中一震,深知对方力量不小。他立刻调整步伐,使出少林六步拳中的一招“进步栽捶”,身体向前突进,右拳自上向下砸向对手。散打选手向后退了一步,轻松避开这一拳,接着双腿连环踢出,高踢与低扫交替,动作一气呵成,逼得王浩连连后退。
王浩眼神一凝,想起之前观看比赛吸取的经验,他突然改变节奏,不再一味防守。在对方踢出一脚时,他不退反进,一个下蹲,用肩膀撞向对方支撑腿的膝盖部位。散打选手吃痛,身体一晃,王浩趁机起身,一套五步拳连环打出,拳法紧密,步伐灵活,打得对手措手不及。
但散打选手毕竟久经沙场,很快稳住阵脚,开始用灵活的走位与王浩周旋,时不时出其不意地出拳或踢腿,寻找王浩的防守破绽。王浩则凭借着对传统武术的熟练掌握,以巧破力,用各种拳法和步法化解对方的攻击,并伺机反击。
两人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台下观众也看得热血沸腾,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随着比赛时间的推移,王浩逐渐摸清了对手的攻击套路,他瞅准一个时机,当对方再次出拳时,他猛地一闪身,同时使出少林六步拳中的一记重拳,结结实实地打在了对手的下巴上。
散打选手被这一拳打得身体后仰,脚步踉跄。王浩乘胜追击,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一套组合攻击接连打出,最终,对手因体力不支,倒在了地上。
孙武立刻上前宣布王浩获胜,王浩长舒一口气,心中满是胜利的喜悦,台下的观众纷纷鼓掌,为王浩这场精彩的比赛喝彩。
王浩缓步走下舞台,每每经过一人都想向他微笑点头,王浩连赢两场也让别人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物了,王浩名气在淮市的传武圈里传开。
“下面请109号,112号上台,”,王浩看着练形意的张军和一个练小拳种船拳的中年人相互交谈着上台,王浩的目光紧紧跟随着走上台的两人,心中暗自揣摩着这场对决的走向。张军身形矫健,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一看便知在形意拳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而那位练船拳的中年人,步伐沉稳扎实,眼神中透着一股坚韧与干练,虽船拳是小拳种,但能站在此处,想必也不容小觑。
台上两人相互抱拳行礼后,便迅速拉开了架势。张军率先发动攻击,他身形一转,右拳如炮弹般轰出,带着形意拳特有的崩劲,直逼中年人的面门。中年人不慌不忙,脚步轻挪,侧身避开这凌厉一击,同时左手探出,五指如钩,朝着张军的手腕抓去,正是船拳中精妙的擒拿手法。
张军见状,迅速回撤手臂,左腿顺势向前踢出,脚尖如刀,直取中年人的腹部。中年人连忙双臂交叉下压,化解这一腿的攻势,紧接着身体向前一倾,右肩猛地撞向张军的胸膛,船拳的贴身短打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两人你来我往,拳脚相交,一时间难解难分。台下的王浩目不转睛地看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心中对两人的招式拆解和应变之法默默铭记,这场精彩的对决,无疑又将成为他汲取实战经验的宝贵一课。
“接下来的是141号,143号。”这回是练八极的李泽,和一位练朱家教拳(起源于广东,与反清复明的朱家人有关 。)对于王浩来说八极拳可以说是闻名遐迩,那一句“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对国人来说在熟悉不过。
台上,李泽身姿挺拔,浑身散发着八极拳刚猛雄浑的气势。他双脚稳稳站立,犹如扎根于大地的青松,每一寸肌肉都紧绷着,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只待瞬间爆发。
而那位练习朱家教拳的拳手,目光沉稳坚毅,虽然朱家教拳相对小众,但他举手投足间尽显这一拳种的独特韵味。其身形灵活多变,脚步轻盈却又暗藏玄机,双手或握拳或成掌,在身前不断变换着姿势,显然是对自家拳法有着深厚的理解和造诣。
两人对视片刻,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李泽率先行动。他大喝一声,声如洪钟,震得台下观众都为之一颤。紧接着,他一个箭步向前,右拳高高扬起,带着呼呼风声,以泰山压顶之势朝着对手砸去,这一拳正是八极拳中的“猛虎硬爬山”,刚猛无比,力量惊人。
朱家教拳的拳手见状,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他身形迅速一转,脚步灵动地向左后方滑出一步,巧妙地避开了这凌厉的一击。与此同时,他的右手探出,手指如钩,直抓李泽的肘部关节,这是朱家教拳中独特的擒拿手法,一旦抓实,便能瞬间制敌。
李泽反应也极为迅速,他见对方躲开自已的攻击并使出擒拿,立刻沉肩坠肘,将右臂往回一缩,化解了对方的这一抓。随后,他左腿迅速抬起,膝盖如同一把利斧,朝着对手的腹部顶去,动作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
对方连忙双臂交叉下压,用手臂的力量挡住了李泽这势大力沉的一膝。但李泽的攻击并未就此停止,他趁着对方防守的瞬间,右脚猛地向前踏出一步,落地生根,同时右拳从腰间急速穿出,如同一颗出膛的炮弹,带着八极拳独有的崩劲,直逼对手的胸口。
朱家教拳的拳手来不及过多思考,他身体后仰,腰部用力向后弯曲,以一个极其惊险的姿势避开了这致命的一拳。紧接着,他双手在空中迅速画了一个半圆,然后双掌齐出,朝着李泽的面部推去,掌风呼呼作响,这一招乃是朱家教拳中的看家本领之一,讲究的是借力打力,以柔克刚。
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拳脚相交,打得难解难分。台下的王浩全神贯注地看着这场精彩的对决,眼睛都不眨一下。他心中暗自惊叹于两人精湛的技艺,同时也在默默思考着应对这些招式的方法,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这场激烈的交锋,无疑又将成为他武术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宝贵经历,让他对不同拳种的理解和实战技巧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之后继续比赛,王浩还遇到了练孔门拳的(由孙禄堂创立,融合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拳学 。)、严门拳的(起源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强调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与身体运动的协调 。)、熊门拳的(清朝嘉庆年间熊开元在京山民间武术基础上发展而成 。)小红拳的(小红拳动作小巧紧凑,姿势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在民间广泛流传 。)当然还有现在很出名的咏春。
王浩与这些对手交战,自已的实战经验也是飞速的成长,王浩也认识到了横练对实战的重要性,要是没有因为排打功而提升上来的抗击打,也许也撑不到最后。
“经过激烈的角逐,现在只剩下,37号练五步拳的王浩,112练八极拳的李泽,141号练形意拳的张军,请三位休息个十分钟,现在让我来随机抽取一个号码轮空。”
孙武说完之后就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下,37、112、141,写好后把纸揉成三个团,然后把三个纸团放在右手手中,然后用力往上一扔,随着纸团落下,孙武就从地上拿起一个纸团,孙武把纸团打开,只见纸团上写着141,孙武拿着纸团走到舞台上拿起话筒说道“141号张军这次轮空,等王浩和李泽休息好,就可以再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