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空袭前奏与战略布局
在成功将法国纳入掌控版图后,德国的战争野心如熊熊烈火般燃烧得更加炽热,毫不犹豫地将侵略的矛头决然指向了隔海相望的英国。德国最高统帅部深知,英国作为欧洲大陆的重要对手,其军事力量不容小觑。若要彻底征服英国,就必须精心策划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打击,从根源上削弱其军事防御与战争潜力。于是,一场针对英国的大规模战略打击计划,在统帅部那弥漫着紧张与阴谋的密室中悄然酝酿成型。
德国空军指挥部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天空。指挥官们神色严肃,齐聚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地图上,英国的各个关键地点被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宛如一幅布满陷阱的棋局。他们深知,英国的港口、空军基地、飞机场、电厂、铁路、公路、工厂以及雷达系统、雷达预警系统,皆是维系其军事力量的重要节点,如同人体的经络与脏腑,彼此关联且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些关键目标逐一击破,才能为后续的登陆作战铺平道路,让德国的铁蹄顺利踏上英国的土地。
在紧张的商讨中,指挥官们详细分析着每个目标的战略意义和防御情况。港口,作为英国物资运输与兵力调配的关键枢纽,如同国家的咽喉,掌控着资源的进出;空军基地与飞机场,是英国空中力量的根基,战斗机从这里起飞,捍卫着英国的领空;电厂,则是整个国家的能源心脏,为军事设施与工业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动力;铁路和公路,像是国家的血管,承担着军事运输的重任,保障着兵力和物资的快速流动;工厂,更是军事装备的制造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军队提供武器和装备。而雷达系统和雷达预警系统,犹如英国的千里眼,提前察觉德军的空中行动,为其防空体系提供关键预警。若要成功实施对英国的战略打击,必须先拔掉这双“眼睛”。
与此同时,德国海军参谋部也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着另一项关键战略——利用潜艇全面封锁英国的运输线。他们深知,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物资补给高度依赖海上运输。一旦运输线被切断,英国将陷入物资匮乏的绝境,军事行动与民众生活都将难以为继。于是,德国海军迅速调集大批潜艇,组成了一支庞大的“狼群”舰队,秘密部署在英国周边海域。这些潜艇如同潜伏在深海的鲨鱼,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只等一声令下,便发动致命攻击。
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德国空军率先发起了行动。轰炸机部队接到了详尽的任务指令,每一架轰炸机都配备了精确的目标坐标。他们将分别对英国的雷达系统和雷达预警系统展开首轮打击。德国空军深知,这些预警系统是英国防空体系的关键一环,只有先将其摧毁,后续的轰炸行动才能更加顺利地展开,让英国在空袭中陷入盲目。
德国空军的战机如黑色的蝗虫般从法国境内的机场起飞,引擎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它们编队整齐,机翼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仿佛一群即将奔赴战场的钢铁战士。战机在高空飞行,寒风呼啸而过,飞行员们神情专注,紧盯着仪表盘和导航系统。他们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肩负着为后续战略行动打开缺口的重任。
随着战机逐渐接近英国领空,气氛愈发紧张。英国的防空系统似乎察觉到了异常,远处的高射炮阵地开始进入备战状态,防空警报在英国的沿海地区响起。然而,德国空军早有准备,他们利用电子干扰设备,试图扰乱英国的防空雷达,使其无法准确锁定目标。
在距离目标区域还有一段距离时,德军轰炸机编队开始分散,从不同方向朝着英国的雷达系统和雷达预警系统飞去。每一架轰炸机都如同死神的使者,携带着致命的炸弹。英国的雷达站和预警设施隐藏在各个角落,周围部署着严密的防空火力,但德军凭借事先获取的情报和精准的导航系统,成功锁定目标。
当进入攻击范围后,德军轰炸机的投弹手们毫不犹豫地按下按钮,一枚枚炸弹从轰炸机腹部落下,带着呼啸声准确地朝着雷达站和预警设施砸去。刹那间,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而起。雷达天线在爆炸中扭曲变形,如同被折断的钢铁手臂,再也无法接收信号。雷达预警系统的机房也被炸得粉碎,先进的电子设备化为一堆废铁。英国的防空预警网络,在德军的猛烈轰炸下,瞬间陷入了瘫痪。失去了预警系统的英国,如同被蒙上了双眼,对德军后续的空袭行动失去了提前察觉的能力,只能在一片混乱中被动应对。
而在德国国内,民众对于这场针对英国的战争行动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度。一部分人被战争的狂热所驱使,盲目支持德国的侵略行为,认为这是德国走向世界霸权的必要步骤。他们在街头挥舞着国旗,为出征的军队欢呼,期待着德国能够再次取得辉煌的胜利。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战争的残酷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担忧战争会给德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害怕自己的亲人在战场上牺牲。这些人在私下里默默祈祷战争能够早日结束,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他们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在德国的工厂里,工人们加班加点地生产着战争物资。炮弹、枪支、弹药等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下来,被运往各个军事基地。工厂的管理者们不断催促着工人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前线日益增长的需求。工人们在高强度的工作下疲惫不堪,但在德国政府的宣传和压力下,他们只能继续劳作。
与此同时,德国的媒体也在为这场战争进行大肆宣传。报纸、广播和新闻影片都在宣扬德国军队的强大和战争的正义性。他们将英国描绘成德国的敌人,声称这场战争是为了保卫德国的利益和民族尊严。这种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民众的看法,使得更多人支持德国对英国的战争行动。
而在英国,当得知雷达系统和预警设施遭到德军轰炸后,政府迅速做出反应。首相紧急召开会议,与军方高层商讨应对策略。军方表示,目前防空系统受到严重打击,必须尽快修复雷达设施,并加强其他防空手段。于是,英国的工程师们迅速行动起来,冒着德军可能再次空袭的危险,前往受损的雷达站进行抢修。同时,英国加大了对高射炮部队的部署,提高了防空火力的密度。此外,英国还组织了大量的观察员,通过肉眼观察天空,试图弥补雷达预警系统的缺失。
在民间,英国民众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尽管空袭的威胁笼罩着整个国家,但他们并没有被恐惧所吓倒。人们纷纷加入到各种志愿组织中,帮助军队进行防空工作,照顾受伤的士兵和民众。学校被改造成临时医院,教堂成为了避难所。英国的妇女们也积极参与到战争工作中,有的在工厂里生产武器弹药,有的则为前线的士兵编织衣物。整个英国社会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德国的侵略威胁。
在德国,随着对英国的战略打击行动的展开,军队内部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调整和准备。陆军开始集结兵力,为即将到来的登陆作战做准备。士兵们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包括登陆作战的战术演练、体能训练和武器操作训练。军官们则研究着英国的地形和防御工事,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海军也在不断加强潜艇部队的力量,为封锁英国运输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海军还在准备登陆舰艇和运输船只,确保能够将陆军顺利运送到英国本土。
在国际上,德国对英国的战略打击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中立国家对德国的侵略行为表示担忧,担心战争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到自身的利益。而德国的盟友则对其行动表示支持,希望德国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巩固轴心国在欧洲的地位。英国的盟友们则纷纷表示将给予英国支持,美国开始向英国提供物资援助,通过大西洋航线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食品运往英国。苏联也在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虽然尚未首接参与战争,但也在加强自身的军事准备,以防德国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对其构成威胁。
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德国对英国的战略打击行动仍在继续。德国空军在成功摧毁英国的雷达系统和预警设施后,开始策划对英国其他关键目标的轰炸行动。而英国则在努力恢复防空能力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反击的机会。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更激烈的战斗做着准备,欧洲大陆的战争局势愈发紧张,一场决定欧洲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德国能否成功征服英国,英国又能否抵御德国的侵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整个世界都在紧张地注视着这场战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