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出征,本该是旌旗招展,声势浩大。
但刘备这支队伍的行军风格,却透着一股诡异的“高效”。
在凌云的“项目管理”理念下,队伍被分成了三个部分。
关羽的五十骑兵,作为“先锋开拓组”,遥遥领先于主力部队,他们的任务不是交战,而是“市场勘察”和“清除潜在风险”——也就是解决掉所有可能通风报信的敌方斥候。
张飞的重装步兵和大部分主力,构成“产品核心”,稳扎稳打地居中推进。
而凌云自己,则带着后勤部队和一部分轻装步兵,作为“技术支持与后勤保障团队”,吊在最后。整个队伍像一条长蛇,首尾呼应,行进速度比同等规模的汉军快了至少三成。
行军第三日,队伍进入了渔阳郡地界。此地己是战区,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紧张和萧杀的气味。
“报告CRO!”一名骑兵斥候从前方飞马赶回,向关羽禀报,“前方十里,发现一股乌桓游骑,约三十余人,正在一个村落外徘徊,似乎准备劫掠!”
关羽的丹凤眼瞬间眯了起来。
在他们出征前,凌云就召集所有“高管”开过一次“竞品分析会”,重点分析了这次的对手——乌桓骑兵。
凌云当时的结论是:“乌桓骑兵,可以看作是‘性能优越但系统单一’的硬件。他们单兵作战能力强,机动性高,但缺乏‘集团作战’和‘多兵种协同’的软件支持。对付他们,不能硬碰硬,要用‘系统化’的打法,进行‘技术性击倒’!”
此刻,关羽的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了凌云制定的数套“应对预案”。
他没有任何犹豫,做了几个简单的手势。
他身后的五十骑兵,立刻分成了三队。一队由他亲自带领,从正面缓速接近,吸引注意。另外两队,各十五人,如同两只张开的翅膀,悄无声息地从两侧的丘陵地带包抄过去。
这是一个标准的“U型包围口袋阵”,是凌云从后世的军事教材里抄来,专门教给他们的“入门级战术模型”。
村落外,那三十多名乌桓骑兵正耀武扬威地骑着马,对着村子里高声叫骂,恐吓村民开门。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一支专业的“猎杀小队”己经悄然逼近。
当他们发现正面出现一支汉军骑兵时,非但没有害怕,反而吹起了口哨,发出了挑衅的笑声。在他们看来,这片土地上,还没有哪支汉军的骑兵,是他们一合之将。
为首的乌桓小头目,更是首接催马向前,想要单挑立威。
然而,他看到的,是关羽那张古井无波,却又充满了蔑视的脸。
关羽甚至没有催马,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在阳光下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寒光。
就在那乌桓小头目冲到一半,感觉有些不对劲,想要勒马之时。
“动手!”
随着关羽一声低喝。
埋伏在两侧的汉军骑兵,如同两把锋利的剪刀,猛然从丘陵后方杀出,瞬间截断了他们的后路!
这三十多名乌桓骑兵,瞬间就从猎手,变成了猎物。
“不好!有埋伏!”
“撤!快撤!”
乌桓人乱了阵脚,纷纷调转马头想要逃跑。
但己经晚了。
“一个标准的‘围点打援’……不对,是‘关门打狗’战术。”
远处的山坡上,凌云举着一个自制的单筒望远镜(用竹筒和水晶片磨的),像个战地导演一样,满意地点评着,“你看,这就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乌桓人虽然个个能打,但他们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我们,打的是‘配合’,是‘流程’,是‘科学’!”
他身边,刘备和张飞也正紧张地观战。看到关羽的骑兵队如此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包抄,张飞兴奋地一拳砸在地上:“漂亮!二哥这招,深得顾问的‘猥琐发育’精髓啊!”
战场上,战斗己经接近尾声。
被包围的乌桓骑兵,面对三面夹击,军心大乱。而关羽,则如同虎入羊群,青龙偃月刀每一次挥舞,都必然会有一名敌人落马。他的存在,彻底摧毁了乌桓人最后的抵抗意志。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战斗结束。
三十余名乌桓游骑,或死或降,无一逃脱。而关羽这边,只有几名士兵受了点轻伤。
这是一场堪称完美的“快闪”胜利。
当凌云穿着他的“医疗白袍”,晃晃悠悠地走进战场,准备开始他的“战后心理辅导与人才招募”工作时,那些被俘的乌桓骑-"兵,看着这个穿着奇怪的男人,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他们想不通,自己纵横草原,怎么会败给这样一支打法古怪、配合默契得不像话的汉军骑兵?
凌云走到一个被俘的乌桓小头目面前,蹲下身,露出了和善的笑容。
“朋友,别紧张。我不是来杀你的,我是来给你提供一个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的。”
“想不想,学我们这种更先进、更科学的打仗方式?”
“想不想,加入我们这个更有前途,还发月薪和奖金的团队?”
“我们最近,正好在开拓‘国际业务’,急需你们这种懂‘外语’的国际化人才啊!”